认识小群的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评
认识小群的效应
■文/梁宁
作者徐志斌的社交红利系列出
到了第三本,这一本的主题是“社
群”。
这确实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课
题。
不论是筹划如何去影响别人,还
是反思自己如何被社群裹挟、影响,
都值得读读这本书,认真思考一下。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时代,我
们习惯了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集体协
作、共同生活。
中国人天生注重集体,
强调个体对集体的归属与服从。
到了
现代,集体主义成为立国精神,我们
的集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培养,
集体人格属性进一步深化。
集体对于
我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微信2.0 版本推出了大受欢迎的
“语音对讲”功能,之后的2.2 版本
推出了“查找附近的陌生人”功能,
而“微信群”功能则是先于语音,在
最初的1.1 版本就推出了。
这个版本
次序不难理解。
过去10 年,腾讯一直
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
根据其对用
户的观察,对用户社交需求的理解,中国用户喜欢群居的特性一目了然。
书中有一个观点:“影响一个人的购买决策,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冲上去向对方推销,而是通过他的2至3位好友影响他。
”这句话基本上道破了由网络社群引发的一系列商业奇迹的秘密。
从2015年至今的3年时间,互联网经济出现了新物种: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知识付费、社群经济,其支柱点几乎都是网络社群的社交红利。
徐志斌在腾讯工作8年,之后在微播易担任副总裁,应该说他不只是社交红利的持续观察者,也是社交红利的受益者。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如何从
零开始建设一个社群,如何运营社群
并影响其中的用户,是一本非常实用
和系统的书。
全书引用了大量案例和
数据,许多商业运营案例其实也适用
于职场。
比如,关于“什么样的人在
一起会快速破冰,建立连接”,书中
的理论是“三近一反”。
将同年龄、
同爱好、同地域,性别相反的人放在
一个小群,会快速建立连接;比如,
关于“捞月狗”这个游戏社区,要加
入这个社区,需要先输入自己在游戏
中的ID、角色,系统会推荐4个具有
同样爱好和相似战绩的朋友,从而让
一个进入社区的新用户处于“三近一
书名:《小群效应:席卷海量用户的
隐性力量》
作者:徐志斌
出版: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7年10月
反”的小群体里,快速与社区的其他
用户建立连接。
关于用户为什么要加入一个群
体,并与这个群体保持长期连接,
《小群效应》另外一个挺有洞见的论
述是,用户对群体有六个诉求:问答
求助、炫耀、寻找共鸣、分享知识和
资讯、管理和储备潜在关系、共同认
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其中,问答
求助、分享知识和资讯、管理和储备
潜在关系属于理性诉求;炫耀、寻找
共鸣属于感性诉求;共同认可的长期
目标和价值观属于文化的吸引力。
这与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与
某人成为朋友,成为长期朋友,成为
人生挚友的原因并无二致。
如同挚友
对我们的影响一样,这些社群正在潜
移默化地占据我们的心智。
对此,徐志斌也专门提到:社交
网络中的关系链构建了壁垒,好友即
整个世界。
有些人明明走上了错误的
道路,却坚信自己的选择,也许是因
为他的整个核心关系链都是错的。
比
如传销的模式,就是用强隔离形成一
个全新的社群关系链,用高密度、高
强度的信息占据人的心智。
所以,当
陷入错误的关系链时,社交壁垒会将
人牢牢扯入泥潭。
因此,徐志斌建
议,应该毫不犹豫地删除自己不喜欢
的好友。
我们在享受社交红利的同时,也
应对社交信息时刻保持警惕。
添加好
友,加入圈子,也许进入了一个新世
界;删除好友,摒弃圈子,也许成就
了另一片海阔天空。
(编辑周静******************)
青商
青商60
轻阅读
《重塑价值:中国企业转型路径》
《个体崛起》
《中国经济新征程:结构改革与长期增长潜力》
陈立飞/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2月版
一本写给未来“超级个体”的进阶指南。
作者靠转行金融在职场弯道超车,靠公号写作变身职场大V ,不仅开了写作课程,还走进了颜值+知识付
樊登/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年11月版
大多数人都有过工作的焦虑:有的人把工作视为获得美好生活不得不忍受的痛苦;有的人期待财务自由,而致富之路却如此漫长;有的人厌倦于重复机械的工作,亟待解脱;有的人渴望出类拔萃,
李伟/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版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数以亿计的普通人脱离了贫困,制造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球中国制造的阶段。
国家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仍在以中高速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的一些内外矛盾也在不断积累。
产能过剩、债务迅速增
费的直播间。
有人说风口都让他赶上了,他说自己就是个体崛起的标杆,每个有准备的人都值得被风口捧起。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这两年来个人快速成长的思考,爆发式成长不仅需要积累,更需要认清自己,在对的平台、对的时间、对的领域,认真做自己。
却不得其门而入……其实,在人生的漫长之旅中,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学会与工作相处,在工作中磨砺自己,它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而厚重。
本书汲取了多本畅销书的精髓与智慧,帮读者搭建一套在工作中渐进成长的方法,从进入工作到“开疆拓土”,不管你在事业的哪一个阶段,都会有所收获。
长、房价高企和外部经济环境恶化都在增大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风险。
中国经济如何才能走出这些风险更上一层楼,将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巨大的危险,但中国仍有“低垂的果实”可摘。
本书作者李伟教授从城市化、汇率和产能过剩等角度切入,直剖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问题,辨析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风险,明确指出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经济发展的损害,让经济重新起飞。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陈雪频/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年11月版
中国经济升级,倒逼企业转型。
然而转型并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惊险的一跃,“不转型等死,转型是找死”。
作者认为大多数企业的转型前景是悲观的,但也承认,转型成功的企业也是有路径可循的。
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可通过
四大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心智模式的转换,来不断实现价值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持续增长的目标。
作者用理论系统论述,再加上国内外知名企业转型成功的案例,深入剖析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和现状,以及众多企业陷入的误区。
为企业梳理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论。
青商61
收藏
潘木匠和古镇遗珍
就像终南山归隐着各种奇人异士,同里也吸引着各色“闲杂人等”。
潘爱国就是这些闲杂人等中为同里痴狂的典型:只因为来同里的一次随意旅行,被随意的同里吸引,这位上海建筑设计师做了个随意的决定——到同里隐居,随意开了一家“解忧杂货铺”般的“古建筑遗珍馆”,收藏同里最平常的物件。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水乡同里最随意的记忆。
喜欢就留下来
2000年的一天,记不得是哪个季节,潘爱国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以前,他都是在世界各地行走。
他是建筑设计师,行走对他来说,是工作也是兴趣。
他一直在行走过程中采集建筑图样,收集各种老木雕,是个无法安定的精神流浪者。
到同里的一刹那,看到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潘爱国突然觉得很安定。
没想到距离上海咫尺,和周庄毗邻还有如此安静的水乡。
在世界各地行走了30年,同里是第一个让潘爱国有留
■文/北壬 图/天际
下的冲动、最终付诸行动的地方:他在同里富观街租下了一座老宅,老宅毫不起眼,甚至有点破败。
潘爱国没有对老宅做任何装修,把背包往床上一放,就住了下来。
过几天后,他捡了一块邻居家丢弃的木板,在木板上刻了几个字后挂在门帘上,门也不锁,就出门了。
他也没走远,就在古镇里边到处转。
看到谁家窗户开着,就往里边瞟一瞟;看见谁家门虚掩,就推开找人聊一聊……
同里每一座桥、每一栋宅子,少则有二三十年,多则有二三百年历史。
推开每一扇门就像打开一个宝藏。
每一个老物件都准备好了故事,就看来“探案的福尔摩斯”有几斤几两。
潘爱国因为是学建筑出身,有深厚的古文化功底。
从大门前铺砖的排列、门上雕花的图案、宅院的风水布局,他就能猜出这户人家的家庭背景,然后反推这里可能发生的故事。
其他游客,通过现在同里的风貌,看到的是当下的同里,但潘爱国就像时空穿越一般给同里做透视,看到30年前甚至300年前古镇的风情。
慢慢地,古镇里人人都知道,古镇上来了一个喜欢刨根问底、比同里人还懂同里的“上海疯子”。
同里“三套车”的后现代生活
潘爱国的老宅里放满了各种杂物:墙角堆了一堆旧门板,这些门板是邻居们家里维修后丢弃的垃圾,潘爱国就推着板车从垃圾堆里捡出来,在上面刻了整本的古书;仓库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窗,都是附近村庄新农村建设淘汰的,潘爱国就骑着三轮车各家各户收回来,先每一扇窗都编好号,再把窗户上的图案都画下来;更多的是拆下来的破砖烂瓦、废弃的桌椅板凳、不用的锅碗瓢盆……
“我以为我的古镇遗珍只是敝帚自珍,却没想到遗珍馆却成为了古镇的标签之一;我以为我的退思园模型只是我写给退思园的情书,没想到它反而化身敲门砖为我敲开了更大舞台的
大门!”
潘爱国雕刻的微型退思园
青商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