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8例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8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诊断的68例患儿随机分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痊愈13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秋冬季节,是小儿最常见疾病[1]。
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白色稀水便或蛋花汤样便。
重者可并发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
2005年9月~2008年11月采用中西医配合治疗秋季腹泻患儿36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11月收治秋季腹泻患儿68例,病例均符合秋季腹泻(病毒性肠炎)。
诊断标准[2]:将这些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
年龄3个月~5岁,以6个月~2岁多见,病程3~15天,平均4天,发热患儿52例;呕吐患儿42例;无脱水及轻度脱水39例;中度脱水26例;重度脱水3例。
全部病例大便外观均呈稀水或蛋花样,每天4~10余次,均进行大便镜检,多数为脂肪细胞及少数白细胞,无脓细胞及红细胞。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药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常规用利巴韦林冲剂10mg/(kg·日)口服;腹泻严重者加服思密达冲剂。
同时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
腹泻无脱水的患儿口服补盐液(ORS),腹泻1次给补盐液(ORS)50~100ml口服。
嘱咐家长给患儿多喝水以预防高钠症。
腹泻轻中度脱水的患儿,最初4小时可以口服补盐液(ORS),用量:体重(kg)×75最初4小时用量,4小时后一般根据情况重新评估脱水,若患儿症状好转继续口服补盐液(ORS),如果患儿症状无明显好转可及时静脉输液。
腹泻重度脱水的患兒及时静脉输液,一般都缺钾,需补充氯化钾,200~300mg/(kg·日),分3~4次口服,或配成0.15%~0.20%浓度静脉匀速输入。
有佝偻病的患儿一般都缺钙,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钙片,0.5g/次,3次/日。
中药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8g,云苓8g,白术8g,山药6g,车前子8g,桔梗6g,白芍6g,荆芥6g,苏叶6g,木香3g,鸡内金5g,防风6g等。
发热加黄苓4g,连翘7g;呕吐加炙半夏4g,焦三仙8g。
日1剂,少量多次频服。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①痊愈:用药1~3天,大便次数减少至每天1~2
次,或恢复正常次数,大便性状好转,临床症状消失。
②有效:用药48~72小时,大便次数减少至每天2~3次,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③无效:用药>72小时,腹泻次数或大便性状不见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果
治疗组经上述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用药1~3天后,可使患儿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3例,用药48~72小时,大便次数减少至2~3次/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11例。
用药>72小时,腹泻次数或大便性状不见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的2例。
总有效率94%。
对照组用药1~3天,可使患儿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13例,用药48~72小时,大便次数减少至2~3次/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10例。
用药>72小时,腹泻次数或大便性状不见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的9例。
总有效率72%。
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治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讨论
秋季腹泻多数患儿在1周左右会自然止泻。
在很多缺医药的贫穷地区,不用药物治疗,只是靠口服补液,绝大多数的患儿也能痊愈。
问题在于当严重呕吐腹泻时,如果补液不及时,很快出现脱水,其后果就比较严重。
秋季腹泻已证实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微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3],出现腹泻,表现泻下水样便,黄绿色便,蛋花汤样便等,常伴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有脱水,电解质紊乱。
据报道,本病50%易出现心肌损伤,甚或其他脏器损伤。
部分患儿出现病毒血症,使肠道外脏器受损,如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
病毒血症的发生时间主要在腹泻后2~4天,持续2~3天,约在发病1周随腹泻的好转而消失,因此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争取在2~4天内治愈或好转以阻断病毒血症是非常重要的。
西医方面给予抗病毒补液对症治疗,中医方面多由于感受外邪,伤于饮食,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盛则生濡。
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治疗上要以消食助运、清肠化湿为主,因而采用上述中药治疗,重在健脾养胃、生津止泻,达到祛风利湿、健脾止泻之目的。
我们以党参补脾气,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山药之甘淡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车前子利小便,腐化水谷之良药。
该方药价廉,使用方便,可大量应用于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对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的恢复及轮状病毒的抑制及消失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1)。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腹泻,扩大了治疗途径,且疗效显著,不失为基层医疗单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开辟了一条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7.
2 陈永红,王镭,王云亭.儿科疾病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47249.
3 马冬玲,李杰.30例小儿秋季腹泻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探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