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墨子》《韩非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
(一)
经典国学再现
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士:大臣。

②牂(zāng)羊:母羊。

③韦:熟牛皮。

④练帛:大帛,粗疏的丝织品。

⑤说:通“悦”,喜欢。

⑥故: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士之恶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练帛之冠:()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其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晋文公重耳
上面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

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

晋文公是不是很伟大呢?
晋文公不仅提倡节俭,还很讲信用。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

”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它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同学们,晋文公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呢。

《墨子》
(二)
经典国学再现
昔①者楚灵王②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③为节④,胁息⑤然后带⑥,扶墙然后起。

比⑦期年⑧,朝有黧黑⑨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昔:从前。

②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

③一饭:每天吃一顿饭。

④节:限制,节制。

⑤胁息:屏住呼吸。

⑥带:束紧腰带。

⑦比:等到,及至。

⑧期(jī)年:满一年。

⑨黧(lí) 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我是小翻译
从前,楚灵王喜欢大臣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 (唯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 ,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

(穿衣服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

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灵王之臣_____________
(2)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A.过了一年,早上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B.一年之后,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C. 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D. 第二年,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里的楚灵王的这种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这个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齐景公的过失,因此他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

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这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现在,有些同学有着很强热的追星的现象,甚至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是好多明星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能成为我们的典范,同学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哦。

《墨子》
(三)
经典国学再现
昔越王句践①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②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③乱行,蹈④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⑤而退之。

我是小助手
①句践:亦称勾践,春秋末越国国王。

②焚:烧。

③碎:疑为“阵”字之误。

④蹈:踩、踏。

⑤金:钲,似铃,柄中上下通。

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颜色像
金。

我是小翻译
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

”越王亲自擂鼓,鼓舞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有一百多人。

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撤退。

考考你的智慧
1.给“蹈”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遵循,依照。

②踏、踩。

③跳动。

(1)赴汤蹈火_____________
(2)手舞足蹈_____________
(3)循规蹈矩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

(1)“左右百人有余”中“余”的意思是表示整数之外的所剩的零头,相当于“多”。

()
(2)“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意思是“可惜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

()
3.古代作战,有两种很重要的乐器,一种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一种是让士兵撤退的,这两种乐器分别是()和()。

4. 跟文中出现的两种乐器相关的成语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传来源于越王句践。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句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做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

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

后来,越国又乘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正是由于越王句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墨子》
(四)
经典国学再现
子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②,邻有敝舆③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④而欲窃之;舍其粱肉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⑥人?”
非攻王⑦曰:“必为有窃疾矣。


我是小助手
①子:夫子(老师、先生)的意思,是弟子对墨翟的尊称。

②文轩:华美的车子。

③敝舆:破车。

④褐(hè):粗布衣服。

⑤粱肉:借指好饭好菜。

⑥何若:怎样。

⑦王:这里指楚王。

我是小翻译
墨子说:“不要自己华美的车子,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服;不要好饭好菜,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人)肯定是有了偷窃癖。


考考你的智慧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舍其文轩_____________
(2)欲窃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此为何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为有窃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想对“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样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墨子止楚攻宋
墨子利用上文中的几句话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打算用来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往楚国,力图制止战争的爆发。

墨子见到公输般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说:“我是不杀人的!”
墨子拜了两拜,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照道理,连少数人也不应该去杀害,反而去杀害多数人,这又怎能说是合乎天理?”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说攻打宋国是楚王的决定,于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王。

见了楚王,墨子向楚王提出一个问题:“不要自己的华轩,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人定是有了偷窃癖。


墨子抓住时机,马上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却只有五百里,这就像华轩比之破车;楚国有各种珍贵的野兽鱼虾,宋国却是连雉、兔、鲫鱼也没有,这就像米肉比之糠屑饭;楚国有珍贵的树木,宋国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比之粗布衣。

所以据臣看来,大王派兵攻打宋国,就像那个有偷窃癖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蛮横地说:“你说得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宋国非攻打不可。


墨子为了打消楚王攻宋的念头,便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试演云梯攻城和防御的办法。

试了几次,公输般都被墨子击退。

公输般不甘心失败,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墨子说:“公输般的意图,不过是想杀掉我。

他以为杀掉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守,可以攻了。

可是我的弟子已经拿了我的器械守御在宋国城上,等着楚国来的敌人。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


楚王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这样,墨子凭借机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国的一场灾难。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墨子做了充分的防御准备,有实力做后盾,使楚王不敢轻视宋国。

《墨子》
(五)
经典国学再现
夫①爱人者②,人亦从而爱之;利人③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④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我是小助手
①夫:句首发语词。

②者:……的人。

③人:别人、他人。

④士:为“上”之误。

我是小翻译
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护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损害他。

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考考你的智慧
1.为“故”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意外的事情。

②有心,存心,故意。

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④朋友,友情。

⑤原因,缘故。

(1)不以为行故也()
(2)故障()
(3)故事()
(4)沾亲带故()
(5)明知故犯()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何难之有焉?
(2)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这则小短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弘扬传统文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多少诸侯国的兴替存亡,使人们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并从中悟出了“载舟覆舟”的至理名言。

唐太宗曾目睹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由盛转衰、迅即灭亡的短促过程,这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经常以隋亡为鉴,检点自己的言行。

有一次,房玄龄向唐太宗建议说:“近来,清查兵器,发现我们现有的兵器比隋朝还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

”不料,唐太宗却回答道:“增加兵器来防御外敌固然很重要,不过,目前最要紧的是安抚民心,稳定人心。

隋炀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足,而是无视民心向背,以致民怨沸腾,国亡政息。

我们要以隋亡为教训,不可随便忘记。

”可见,唐太宗真正地理解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内涵,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证明著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的“以民为本”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也是在新形势下国家对广大人民的承诺以及关怀。

《墨子》
(六)
经典国学再现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①,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③也。

”非独染丝然③也,国亦有染④。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我是小助手
①苍:青色。

②五入必:染完了五次。

必,通"毕",终,完毕。

③然:这样。

④染:染色这种事情。

我是小翻译
墨子见人染丝,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

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

将丝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染完了五次,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不仅仅是染丝如此,治国也如染丝一样。

不仅仅是治国如此,做人也如染丝一样。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故染不可不慎也_____________
(2)国亦有染 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主题相符的一项是()。

A.凿壁偷光
B.程门立雪
C.孟母三迁
D.囊萤映雪
3. 这则小故事表面是说的染丝,实际上说的是什么?这则小故事可以用哪句话概括?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弘扬传统文化
爱莲说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借莲花表明自己志趣的一篇美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蔓蔓,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作者以浓墨重彩的语言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以及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在淤泥里也能开出圣洁的莲花,是不是也给我们一些别样的启示呢?
《墨子》
(七)
经典国学再现
故①官无常②贵而民无终③贱。

有能则举④之,无能则下⑤之。

举公义,辟⑥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我是小助手
①故:因此。

②常:永久。

③终:终身。

④举:选拔。

⑤下:罢免。

⑥辟:通“避”,避免。

我是小翻译
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

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罢黜他。

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举公义 _________________
(2)此若言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2)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3.“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标准是什么?
4.这篇小短文中墨子的思想进步在哪个方面?
弘扬传统文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豪言壮语,意思是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配服兵役的壮劳力九百人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守边,在大泽乡集合,陈胜,吴广做押解壮丁的小头目。

碰上连绵大雨,道路不通,按照路程计算,已不可能如期到达。

不如期到达,依照秦朝法律都得处死。

陈胜,吴广于是商议说:“如今逃亡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一个死字,死于国事,不更好些吗?”
吴广平时关心人,士卒多愿为他效力。

押送的将尉吃醉了,吴广故意说想逃走,惹尉官发怒,挑动尉官辱骂自己,以激发士卒对自己的同情。

尉官果然鞭打
吴广,并举剑刺过去。

吴广跳起夺剑,反身刺死尉官,陈胜在一旁帮忙,一连杀了两名将尉。

于是陈胜,吴广召集众人说:“大家遇上大雨天,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误期罪当杀,即使不被杀,在边境戍卒,十之六七要累死饿死,况且壮士不死罢了,死要死得有价值啊!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吗?”众人都表示听从。

于是陈胜,吴广借长子扶苏和项燕名义起义,迎合广大民众的愿望。

陈胜宣布自己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发动和领导了我国有史以来的首次农民起义。

“王侯将相的高贵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

”表现了陈胜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反抗,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绩是做出来,不是天生的。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
《墨子》
(八)
经典国学再现
良弓难张,然①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②,然可以致君见尊。

是故江河不恶③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

圣人者,事无辞④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⑤。

我是小助手
①然:然而。

②令:当面受命,强力指示。

③恶:嫌弃。

④辞:躲避,推托。

⑤器:英才。

我是小翻译
好的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好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

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

圣人敢于承担责任,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良弓难张 _________________
(2)故能为天下器 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给“张”字组词。

(1)开,展开: _________________
(2)商店开业: _________________
(3)扩大,夸大:_________________
(4)放纵,无拘束:_________________
(5)料理,应酬:_________________
(6)惊惶,慌忙: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正误。

(1)“致君见尊”中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表示出现、显露。

()
4.“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
马说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文体。

他的意思说的是: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也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国君要使人尊重,要有一双慧眼识别人才,让人才得到重用啊。

《墨子》
(九)
经典国学再现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①之水也;千镒②之裘③,非一狐之白④也。

夫恶⑤有同⑥方取⑦,不取同而已者乎? 盖非兼王之道也!
我是小助手
①一源:一个源头。

②镒:古代重量单位。

③裘:皮衣。

④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皮。

⑤夫恶:哪里有。

⑥同:相同(的意见)。

⑦取:采纳。

我是小翻译
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

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的道理(方式、方法)。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非一源之水也
(2)有同方取
2.与这篇文章主题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判断正误。

(1)“盖世无双”中盖的意思是“超过”。

()
(2)“盖非兼王之道也”中“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
4.“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说明了什么道理?
弘扬传统文化
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

这个故事来源于唐代诗人李贺。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

成年后,他一心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但是,他在政治一直不得志,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

每次外出,他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也告诉我们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墨子》
(十)
经典国学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