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战国时代(shídài) 的《黄帝内经》中并无八 纲这一名词,但其内容已 有论述。
第十三页,共66页。
2、东汉年代 (niándài),张 仲景在《伤寒杂 病论》中,已具 体运用八纲进行 辨证论治。
第十四页,共66页。
3、明代
八纲辨证的概念,为 许多医家所接受。
明代医家张景岳称八 纲为“二纲六变”,并以 二纲统六变:
第三十六页,共66页。
表证辨证要点: ⑴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⑵起病急,病程(bìngchéng)短,病变
轻; ⑶以恶寒发热并见,苔薄,脉浮,无内
脏见证(或内在脏腑症状不明显)为 诊断要点。
第三十七页,共66页。
3、表证的治疗(zhìliá o)
治法:辛散解表法(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yínɡ wèi)——桂枝汤
表为病退。
第二十九页,共66页。
二、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yì lì)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 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感受外邪 起病急 病程短 病位浅 病情轻
第三十页,共66页。
1、表证临床表现
主症 次症
发热(fā rè)恶寒(或恶风) 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第四十二页,共66页。
舌红苔黄
壮热、面红
第四十三页,共66页。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wúhuá)
第四十四页,共66页。
舌苔(shétāi)厚 腻边齿痕
腹胀大如鼓
第四十五页,共66页。
2、里证的病因 (bìngyīn)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入里;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
第七页,共66页。
3、症: 症即症状。 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 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tōngguò)四诊获得的 异常特征 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第八页,共66页。
(三)辨证(biànzhèng)的方 法:
第五十二页,共66页。
辨证要点: (1)必见寒热(hánrè)往来之症; (2)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
目眩、脉弦等症状。
第五十三页,共66页。
3、治疗(zhìliáo)
和解表里法
——小柴胡(chái hú)汤
柴胡(chái hú)、黄 芩、
参、夏、姜、
枣、草
第五十四页,共66页。
(三)表里(biǎo lǐ) 证的鉴别
第十一页,共66页。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 况,八纲可归纳(guīnà)为四对纲领。即: 表 里(病位、病势) 寒 热(病性) 虚 实(邪正的盛衰) 阴 阳(病证的类别)
第十二页,共66页。
(六)八纲辨证(biànzhèng)的源流
八纲辨证(biànzhèng)的形成经历了漫 长的年代。
第十六页,共66页。
5、广州中医学院 编写的中医院校二版 教材《中医诊断学》 正式将八纲辨证列为 专章讨论。 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 (déyǐ)完善并在全国 普及。
第十七页,共66页。
(七)八纲辨证(biànzhèng)意义
◇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八纲是认识疾病的要领
疾病的临床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
◇躯壳与脏腑 ——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
——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
——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第二十五页,共66页。
具体性(狭义(xiáyì)表里)
皮毛、肌腠、经络 ——为外,为表
脏腑(zàngfǔ)、骨髓、 气血 ——为内,为里
第二十六页,共66页。
分类
(外邪直中) (3)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直接损伤
脏腑,或脏腑气机(qì jī)失调、气 血津液
等受病而出现的种种证候。
第四十六页,共66页。
辨证(biànzhèng)要点:
⑴病位在里,邪已深入于内。 ⑵就热型与寒象而言:无新起寒热并
见,其热为壮热、潮热或微热;其 寒则为畏寒、恶寒; ⑶以内部脏腑症状(zhèngzhuàng)为主要表 现 ⑷苔厚、脉沉
◇病因(bìngyīn)辨证 ◇经络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总纲:八纲辨证
第九页,共66页。
(四)八纲概念(gà inià n)
即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八类证候
第十页,共66页。
(五)八纲辨证(biànzhèng)概念
通过四诊取得病情资料后,根据病位的 浅深、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 (zhè ngqì)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 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 候的辨证方法。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第三十八页,共66页。
取微汗
八纲辨证(biànzhèng) 表证治疗
避风寒(fēnghán)
慎饮食
第三十九页,共66页。
(二)里证
泛指病位在里,由脏腑、气血、骨髓等 受病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或内伤病。 临床特点:
病位深(气血、脏腑、骨髓) 病情(bìngqíng)重 病程长
(二)证、病、症的区别(qūbié)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 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 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 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chūxiàn)的具有一 定发展规 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 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 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阴阳(yīn yánɡ)既 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 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 明此阴阳(yīn yánɡ),则 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 者。” 第十五页,共66页。
4、清末祝味菊正式提出 了八纲辨证的名称 (míngchēng)。在其《伤 寒质疑》一书中写道: “所谓八纲者,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 是也……归纳于八种纲要, 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 变”。
(《阴阳篇》)
并称: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
他说:“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
“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
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
能出此八者”
(《六变篇》)
第十九页,共66页。
《笔花医镜》: “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
之分总不离乎表、里、寒、热、虚、实六 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 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 过(bù guò )辩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 不过(bù guò )错认此阴阳而已。”
第三十一页,共66页。
表证——发热(fā rè) 恶寒
第三十二页,共66页。
表证——舌苔(shétāi)薄 白
第三十三页,共66页。
表证——脉浮
第三十四页,共66页。
表证——咳嗽头痛(tóutòng) 鼻塞流涕
第三十五页,共66页。
2、表证的病因 (bìngyīn)病机
病因:感受外邪 基本病机:邪犯肌表,卫阳被郁 外邪袭表,阻遏卫阳,郁而发热(fā rè)(或 邪气入 侵,正气抗邪,正邪交争)——发热(fā rè) 卫气被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第二十页,共66页。
(八)八纲之间的关系 (guān xì)
八纲间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表现 (biǎoxiàn)为:相兼、转化、夹杂、真假。
第二十一页,共66页。
【参考书籍】 《金寿山医论集》、《岳美中医话集》等 焦树德《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上海中医学院编《辨证施治》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脏腑辨证》 《疑似(yísì)病证的鉴别与治疗》 《脏腑证治与用药》等
第四十页,共66页。
病在腑、在上、在气——轻浅 病在脏、在下、在血——深重 (shēnzhòng) 祝味菊《伤寒质难》云:
“邪之中人,在表为微,在里为甚, 入腑者重,入脏者危。”
第四十一页,共66页。
1、里证的临床表现
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 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 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 无恶风恶寒(wù hán) 脉象不浮 多有舌象改变 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第三页,共66页。
教学目的(mùdì) 与要求
掌握辨证(biànzhèng)、八纲及八纲辨证 (biànzhèng)的含义
熟悉八纲辨证(biànzhèng)的内容和方法 熟悉八纲各证的定义、成因 掌握八纲各证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掌握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四页,共66页。
概述
第五页,共66页。
第二十八页,共66页。
表里(biǎo lǐ)辨证的意义
• 表里(biǎo lǐ)辨证适用于外感病,是对外感 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可说明病情 的轻重浅深及病理变化趋势。
• 表里(biǎo lǐ)辨证的意义主要有: • 一是辨轻重,表证邪浅而病轻,里证邪
深而病重; • 二是辨进退,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
杂,但不外乎八纲辨证的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ɡè zhǒnɡ)辨证
的基础,亦
是各种(ɡè zhǒnɡ)辨证方法的总纲
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
领的作用。īdào)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
差,医道(yīdào)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
阴阳而已。”
八纲辨证(biànzhèng)1
第一页,共66页。
主要(zhǔyào)内容
概述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hánrè)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五、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二页,共66页。
教学(jiāo xué)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zhòngdiǎn): 八纲各证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四十九页,共66页。
1.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 口苦(kǒu kǔ)、咽干、
目眩, 脉弦。
第五十页,共66页。
2、病因(bìngyīn)病机:
(1)外邪由表传内,尚未入于里; (2)里邪透表,尚未透于表,邪气居于
半表半里之间; (3)邪气直犯少阳(shǎo yánɡ),正气渐虚, 正邪分
(一)辨证(biànzhèng)的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 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的当前病理本质作 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过程。
辨证的依据——即四诊等各种诊察所获得的有 关疾病的起因、病史(bìnɡ shǐ)资料、症状、体 征、社会及自然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
第六页,共66页。
争,少阳(shǎo yánɡ)枢机不利。
第五十一页,共66页。
病因(bìngyīn)病机分析:
*邪客少阳,正邪分争——寒热往来; *邪客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 *胆火内郁,脾胃失运——不欲饮食; *胆火上扰,心神不宁——心烦; *胆火内扰,胃失和降——喜呕; *胆火上炎,灼伤津液——口苦(kǒu kǔ) 咽干; *少阳肝胆病——可见脉弦。
第二十二页,共66页。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第二十三页,共66页。
一、概述(ɡài shù)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gānglǐng)。
表里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可说 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理变化趋势。
第二十四页,共66页。
表里的含义:事物内外层次(céngcì)关系的概 念
中医诊断学中表里(biǎo lǐ)的相对性 (广义)
第四十七页,共66页。
3、里证的治疗 (zhìliáo)
和里
根据(gēnjù)里证的 寒热虚实,
分别以温清补攻治疗。 里虚证——补
里实证——攻
里寒证——温
里热证——清
第四十八页,共66页。
附:半表半里证
外感病邪由 表入里,正邪交 争互为进退 (jìntuì),病变特 点不同于表证, 又有别于里证的 特殊证型。
寒:恶寒:寒自外来,留于肌表,得衣被不缓 ——表
畏寒:寒自内生,阳虚不达肌表,得衣被 可稍减——里
热:恶寒发热并见,或手背及额头热胜于手心 ——表
病位
病程与病情 病势进退

浅——皮肤、肌 腠、经络
初起 病情较轻

深——脏腑、气 血、骨髓
病邪深入 病情较重
里邪出表 为病势退
表邪入里 为病势进
第二十七页,共66页。
《读过伤寒论》: “盖从表面透入一层,层层是里,不言
里则言内;从里面(lǐmiàn)透出一层,层 层是表,不言表则言外。”
前人云:“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 出表一层,病轻一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