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通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通论
病害
第一章 绪论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1、提供必需的基本生活品及工业原料;
2、改善土壤肥力、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农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失,实现农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居所,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5、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载体,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第一节 植物保护的概念
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利益的实用科学。

一、植物保护的对象一、植物保护的对象
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二、植物保护的目的二、植物保护的目的 采取适宜的措施和策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物的危害,避免生物灾害,避免生物灾害,避免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三、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四、植物保护的方式四、植物保护的方式
第二节 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一、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一、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ⅰ.产量降低。

仅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1943年水稻胡麻斑病年水稻胡麻斑病 引起孟加拉邦饥荒。

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

万人。

ⅱ.品质下降。

品质下降。

ⅲ.产生有毒物质,引起人畜中毒。

麦类麦角病使人畜中毒流产(促进子宫收缩)。

麦类赤霉病引起的中毒现象也很严重。

象也很严重。

ⅳ.限制一种植物在某一地区继续种植。

锈病使当时斯里兰卡广泛种植的咖啡改种茶树。

咖啡改种茶树。

二、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二、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正面作用正面作用
负面作用-农药造成的3R 问题问题 第三节 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三、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三、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定义一、定义
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植物遭受病原 pathogen 因素(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的袭击,从而使植物发生病变,从而使植物发生病变,不同不同程度的偏离健康状态,轻者可以恢复,重者死亡。

这种现象(过程)称之为植物病害。

之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是人为的概念,植物被有机物侵染后,被侵染的植物向着不利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向发展的称之为病害,而被侵染的植物向着有利人民生活和生产方向发展的就不叫病害。

如一些观赏植物受病毒侵染之后,叶片非常鲜明的颜色或形成花叶。

非常鲜明的颜色或形成花叶。

二、植物病害的形成
ⅰ.病原:引起植物诸多发病的起主导和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它决定着植物病害的性质。

物病害的性质。

ⅱ.病因:引起植病的非生物因素(温
度、气候、土壤等)度、气候、土壤等)
ⅲ.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生物因素:真菌、细菌、病毒等。

真菌、细菌、病毒等。

ⅳ.寄生物:自己不能合成营养物质,需要从其它活生物取得营养的生物。

ⅴ.寄主:被寄生物寄生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物寄生的生物。

植物在生长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无论是植物需要的或不需要的,只要其作用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了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植物就会偏离健康状态,被称之为损害。

康状态,被称之为损害。

﹡病害的三角关系与四角关系﹡病害的三角关系与四角关系
⑴. 单有病原生物和植物两方面存在不一定引起病害的发生,因为还需要有合适的媒介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这种需要有病原生物、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件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 ——三角关系。

系。

⑵.当三角关系还有人的介入时我们称为病害的四角关系。

称为病害的四角关系。

病害三角和四角关系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植物病理学的核心在分析病因、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或四角的分析。

对病害三角或四角的分析。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对植物的影响 ⅰ.症状定义 症状:植物发病后外观表现出来的反常状态,它包括病状和病症,它包括病状和病症,病状是病状是
植物在发病部位表现出的特征,病征
是病原物在发病部位表现出的特征。

⑴.病状的分类:
a.变色:植物整株或整个叶片或叶片部分失去正常的颜色。

表现为褪绿(叶绿素减少)、黄化、白化明脉(叶脉成半透明状)脉成半透明状)等。

等。

其主要特点是发病部位的细胞和组织不死亡。

病部位的细胞和组织不死亡。

b.坏死:发病部位的组织和细胞死亡,在叶片上表现为叶斑、叶枯、茎枯、穗枯、疮痂、溃疡等,叶斑死亡部分可脱落形成穿孔。

部分可脱落形成穿孔。

c.腐烂:植物组织细胞被分解和破坏。

植株各部位可发生腐烂,一般幼嫩多汁的组织更易发生。

腐烂分为干腐和湿腐、软腐,湿腐是细胞消解快,腐烂组织中水分不能及时失去;软腐主要是中胶层先被破坏,要是中胶层先被破坏,细胞游离,细胞游离,细胞游离,以以后在发生细胞消解。

腐烂与坏死的主
要区别是:前者是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而坏死一般不发生细胞和组织的消解,仍保持原有的轮廓。

d.萎蔫:植株在吸水小于失水的情况下发生的缺水调萎症状。

引起萎蔫的因素很多,茎基坏死、腐烂,根的腐烂及生理活动受到抑制。

烂及生理活动受到抑制。

e.畸形:细胞组织生长受到过度的促
进或抑制形成的非正常状态,种类多,常见的有肿瘤,皱缩、卷叶、丛枝、矮化、器官组织的代替,有玉米丝黑穗、小麦星黑穗、小麦星黑穗、散黑穗和麦曲散黑穗和麦曲等。

等。

⑵.病征类型:
a.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征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征
b.病毒引起的病害无病症,有的在细胞内形成内含体。

胞内形成内含体。

c.细菌病害为从病组织内溢出的菌脓,失水后形成菌胶珠或菌膜。

脓,失水后形成菌胶珠或菌膜。

d.真菌病害:①颜色和形状各异的霉状物②颜色和形状各异的粉状物③颗粒状物④索状物颗粒状物④索状物
e.线虫病害。

线虫病害。

f.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为明显可见的寄生性植物。

的寄生性植物。

⑶.症状在植物病害诊断的作用及意义
症状的作用:特定的植物病害有其各自特有的症状特点,因而识别症状是识别病害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病情发展、判断植物抗病性强弱和防治效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
植物病原物必须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这里讨论寄生性
性,这里讨论寄生性
寄生和寄生性的概念
ⅰ.寄生和寄生性的概念
异养生物的营养方式,它自己
它自己寄生:异养生物的营养方式,
不能营养自己,只能通过在活体生物(寄主)上获得养料来营养自己。

(寄主)上获得养料来营养自己。

寄生性:寄生物对寄主的养料依赖程
菌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任务完成。

菌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任务完成。

真菌生活史真菌生活史
从生长发育看分为:从生长发育看分为: 营养生长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生殖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从核配来看包括:从核配来看包括:单倍体阶段;单倍体阶段;单倍体阶段;双核双核阶段;双倍体阶段阶段;双倍体阶段 ⅴ.真菌的分类
真菌按其新的分类系统,它从植物界中能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真菌界(菌物界),真菌界的分类按其生活史中营养体的结构和有性繁殖所产生的
孢子类型划分:孢子类型划分: 真菌界真菌界
粘菌门:营养体的原生质团真菌界 真菌门:鞭毛菌亚门;真菌门:鞭毛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真菌的命名同其它生物一样,用拉丁文采用双名法:文采用双名法:
属名+种名+定名人定名人
ⅵ.真菌的主要类群
⑴.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典型的是无隔菌丝,少数为单细胞,少数为单细胞,无性产生游无性产生游动孢子,有性产生卵孢子。

有性产生卵孢子。

再进化上再进化上是最低级的真菌,是最低级的真菌,有两栖性,有两栖性,有两栖性,主要引主要引起种子,地下器官和茎基腐烂,地下器官和茎基腐烂,引起引起地上部斑点,其病征多在受病部位产生大量白色棉絮状物。

下面介绍几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①.绵霉菌和腐霉菌类绵霉菌和腐霉菌类 绵霉和腐霉是鞭毛进化上较低等的,游动孢子囊无特殊分化,游动孢子囊无特殊分化,直接直接着生在菌丝的顶端或中间,都是非专性寄生菌,且寄生性弱。

性寄生菌,且寄生性弱。

②.疫霉菌类疫霉菌类 此类低等的与绵霉和腐霉相似,但分化高等的孢囊产生在特殊分化的孢囊梗上,的孢囊梗上,成熟后脱落,成熟后脱落,孢囊呈柠檬型,有乳突,藏卵器内有一个卵球。

致病疫霉(phytaphthora infestans )引起马铃薯晚疫病。

引起马铃薯晚疫病。

③.霜霉、白锈菌类霜霉、白锈菌类
是鞭毛菌中最高等的类群,几乎完全过渡到陆生,过渡到陆生,危害地上部,危害地上部,危害地上部,属专性寄属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细胞间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生,吸器进吸器进入细胞吸收营养。

孢子囊产生在完全特化的孢囊梗上,特化的孢囊梗上,一般无形,一般无形,一般无形,成熟后成熟后脱落,在低温高湿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再低温高湿时萌发产生芽管,再低温高湿时萌发产生芽管,孢孢
囊梗气孔中出,藏卵器内一个卵球,一般引起褪色叶斑或刺激寄主发生畸形,其中寄生霜霉(P .parasitica )是最常见的种,可以危害许多十字花科植物。

科植物。

白锈菌类孢囊梗粗短,不分枝成棒
状,孢子囊圆形再寄主表皮下串生,如油菜白锈(Albugo.candida ) ⑵.接合菌亚门
营养体无隔菌丝营养体无隔菌丝 无性产生孢囊孢子无性产生孢囊孢子 有性产生结合孢子有性产生结合孢子
大多为腐生菌,少数是寄生性很
弱的非专性寄生菌,重要的植病原菌是引起薯类和水果软腐的匍枝根霉(R.stolomifer )。

⑶.子囊菌亚门
营养体为有隔菌丝,可形成菌组织,能形成子座、菌核等。

织,能形成子座、菌核等。

无性产生分生孢子;有性产生子囊孢子,大多是腐生,大多是腐生,有部分为害植有部分为害植物,可分为5类:类:
a.半子囊菌:子囊裸生,无子囊果,子囊壁早期消解。

子囊壁早期消解。

b.不整囊菌:子囊果为闭囊壳,子囊在壳内散生。

在壳内散生。

c.核菌:子囊果为子囊壳,少数为闭囊壳,子囊束生在子囊基部,子囊束生在子囊基部,子囊壁子囊壁不消解。

包括白粉菌和球壳菌。

不消解。

包括白粉菌和球壳菌。

d.盘菌:子囊果为子囊盘。

盘菌:子囊果为子囊盘。

e.腔菌:子囊果为子囊腔,子囊双壁。

⑷. 担子菌亚门
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隔菌丝体,其双核时期很长,其双核时期很长,其双核时期很长,一般不一般不产生无性孢子,产生无性孢子,有性产生担孢子,有性产生担孢子,有性产生担孢子,是是一类外生孢子,与农作物病害有关的有两类:有两类: a.外担菌类外担菌类 b.锈菌锈菌
是专性寄生菌,是专性寄生菌,其专化性很强,其专化性很强,其专化性很强,孢子孢子有多型,典型的能产生5类孢子:类孢子: 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

冬孢子。

①.性孢子:产生于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侵染寄主形成的性子器中,N 
②.锈孢子:由性孢子与授精丝交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产生,N+N 
③.夏孢子:双核菌丝产生,N+N 在生长季节中能连续产生多次,在流行上起重要作用。

行上起重要作用。

④.冬孢子:双核菌丝产生,N+N ,再生长后期形成的孢子有休眠作用。

⑤.担孢子:冬孢子萌发形成先菌丝,担子的小梗上产生担孢子。

担子的小梗上产生担孢子。

c.黑粉菌黑粉菌
都是植物寄生菌,都是植物寄生菌,菌丝双核期长,菌丝双核期长,菌丝双核期长,在在寄主细胞间生长,以吸器吸收营养,无性是担孢子芽殖,双核菌丝断裂形成冬孢子,圆形褐色,厚壁,冬孢子萌发形成先菌丝,在先菌丝上直接产生担孢子。

生担孢子。

为害植物引起肿瘤为害植物引起肿瘤 ,器官代替等畸形症状,其特点是在受病部位形成大量黑粉。

量黑粉。

其侵染类型有:局部侵染、系统侵染、花期侵染、植株侵染、芽鞘侵染花期侵染、植株侵染、芽鞘侵染 ⑸.半知菌亚门
菌丝有隔,有的可形成菌核。

无性产生各类分生孢子,都为非专性寄生菌,多数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多数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形形成各种斑点,病征产生薄霉层或黑色小点。

小点。

半知菌种类较多,归为下面几类:半知菌种类较多,归为下面几类: a.丝孢菌类:分生孢子产生于裸露的孢子梗上。

孢子梗上。

b.黑盘孢菌类: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盘上。

孢子盘上。

c.球壳孢菌类:分生孢子产生于烧瓶状的分生孢子器内。

状的分生孢子器内。

d.无孢菌类:不产生分生孢子,可形成菌核。

成菌核。

ⅵ.真菌病害的诊断特点
真菌所致的病害有其各自的症状特征,特别是受病部位所表现出的病征,是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是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在病征在病征为出现时,可采用保湿培养的方法,一般24小时即可诱发产生病征。

在显微鉴定时应注意腐生菌的干扰,要完全鉴定,必须完成柯赫氏法。

完全鉴定,必须完成柯赫氏法。

第三节 原核生物
是一类有或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细胞核无核膜。

主要包括细菌和菌原体。

体。

一、细菌
ⅰ.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细菌大多腐生,少数寄生,主要危害被子植物,有300多种可引起
植病,我国有60—70种。

种。

ⅱ.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
⑴.一般性状一般性状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的单细胞生物,大多数杆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除棒状杆菌属外,革兰氏染色都是阴性,大多有鞭毛。

以裂殖方式繁殖。

⑵.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
a.寄生性,非专性寄生菌,都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工培养基上培养。

b.侵入途径,伤口和自然孔口,真菌还可直接侵入。

还可直接侵入。

c.寄生部位,寄主细胞间隙和微管束。

d.对温度和氧,最适为25℃~30℃,致死温度50℃,都是好氧菌。

℃,都是好氧菌。

e.对培养基,PDA ,牛肉浸膏,蛋白冻、PH 偏缄。

偏缄。

二、菌原体
无细胞壁,无细胞壁,无鞭毛等,无鞭毛等,无革兰氏染色反应。

植物菌原体包括植原体和螺原体。

体。

植原体形态多样,不能人工培养。

植原体形态多样,不能人工培养。

螺原体线条状,在对数生长期为螺旋状,在含甾醇的培养基上菌落成在含甾醇的培养基上菌落成“荷“荷包蛋”形。

包蛋”形。

三、主要类群:
1、薄壁菌门、薄壁菌门
⑸ 木质菌门(Xylella):1987年建立,过去称为类立克次体(RLO )。

包括
两类:寄生木质部-可在特殊培养基上培养,桃伪果病、葡萄皮尔氏病、苜蓿矮化病。

寄生韧皮部-不能人工培养,柑桔黄龙病。

培养,柑桔黄龙病。

2、厚壁菌门、厚壁菌门
a.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不规则状,无鞭,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好气性,代谢为呼吸性兼发酵性,氧化酶反应
阴性,过氧化氢酶应阳性,DNA G+C 67—78 %,主要引起萎蔫症状。

%,主要引起萎蔫症状。

b.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3、软壁菌门、软壁菌门
无细胞壁,无细胞壁,对四环素类敏感,对四环素类敏感,对四环素类敏感,对青霉对青霉素不敏感,与植物病害有关的统称为植物菌原体,有两类。

植物菌原体,有两类。

a.螺原体属(Spiroplasma):主要有柑桔螺原体。

桔螺原体。

b.植原体属(Phytoplasma)1993年建立,包括过去的类菌原体(MLO ),主要有枣疯病、主要有枣疯病、泡桐丛枝病、泡桐丛枝病、泡桐丛枝病、桑萎缩桑萎缩病等。

病等。

ⅳ.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
菌,一般是先杀死寄主细胞后,一般是先杀死寄主细胞后,在死在死亡的细胞内吸取营养,大多造成组织坏死,腐烂,为害维管束的引起萎蔫。

病证特点是出现粘稠的菌脓,切取病健交界组织一小块,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溢菌现象,同时可看到是薄壁组织或是维管束受害或是维管束受害
第四节 植物病原病毒 ⅰ.病毒
⑴.病毒与植病的关系病毒与植病的关系
病毒是19世纪80年代才被认识的,至今为止已发现有600多种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病毒引起的,作为病原物,作为病原物,作为病原物,病毒占病毒占第二位。

其中以禾本科、兰科、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作物受害最重。

十字花科、葫芦科作物受害最重。

⑵.病毒的定义及形态结构病毒的定义及形态结构 a.定义:病毒是体积微小的非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是具有生命特征的蛋白质粒,由和酸核蛋白质组成,由和酸核蛋白质组成,能在能在活的细胞内借助寄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合成特异性的可遗传物质,合成特异性的可遗传物质,并将并将遗传基因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

胞。

b.形态结构:由蛋白质衣壳和内部包裹的核酸组成。

蛋白质主要是保护作用,无侵染性,核酸是RNA 或DNA 。

植物病毒大多是RNA ,单链,少数为双链(三叶草伤疣病毒),其形状有:①杆状,②线状,③球状。

有:①杆状,②线状,③球状。

⑶.植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植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a.传染性和寄生性传染性和寄生性 b.增殖性增殖性
c.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
d.对环境的稳定性对环境的稳定性 是病毒分类的重要特性,通常有下列指标:的重要特性,通常有下列指标: ①.失毒温度:病株组织叶液经20分钟热处理后,使病毒失去传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能力的最低温度。

②.稀释终点:病毒组织叶液加水稀释,使病毒保持侵染力的最大稀释限度。

释限度。

③.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叶液在20℃—22℃下能保持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最长时间。

⑷.病毒的侵染、增殖和转运特点病毒的侵染、增殖和转运特点 ①.侵染特点:只能通过不致于使细胞死亡的微伤口侵入。

在侵入方式上有机械磨擦和生物媒介(主要是刺吸式口器昆虫,线虫,螨类,真菌等)造成的微伤口侵入。

造成的微伤口侵入。

②.增殖特点增殖特点
作为一种分子寄生物,没有细
胞结构象真菌那样具有复杂的繁殖器官,也不象细菌那样进行繁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组分再组装成子代粒体。

组装成子代粒体。

病毒复制的一般过程:病毒复制的一般过程: 进入活细胞并脱壳;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脱壳后的病毒核酸直接作为mRNA 翻译形成专化RNA 聚合酶RdRp 以正链RNA 为模板复制出负链RNA ;再以负链RNA 为模板复制出一些亚基因组核酸,同时大量复制出正链RNA ;亚基因组核酸翻译出3种蛋白,包括衣壳蛋白;包括衣壳蛋白;病毒粒病毒粒体的装配和转移合成的正链RNA 与衣壳蛋白进行装配,成为完整的子代病毒粒体;子代病毒粒体可不断增殖并通过胞间连丝进行扩散转移并通过胞间连丝进行扩散转移 ③运转运转
细胞内合成的病毒粒子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至其它细胞一定的途径传至其它细胞
a.通过胞间连丝在细胞间运转,扩展速度很慢,2mm/天
b.通过塞管随寄主同化物质的运输而扩展至全株,速度很快。

运输而扩展至全株,速度很快。

⑸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和症状变化
a.症状类型及特点症状类型及特点
病毒可引起变色、坏死和畸形等症状,而以引起变色类型为主,而以引起变色类型为主,包括花包括花叶和黄化,称之为花叶病和黄化病。

b.症状变化症状变化
①隐症现象:已经显现症状的植株,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症状消失的现象,主要是温度和光照。

现象,主要是温度和光照。

②.潜伏侵染:病毒在受侵染的植株体内正常的增殖扩散至全株,但植物长期或永远不表现症状的现象。

长期或永远不表现症状的现象。

③.交互保护作用:是两种病毒在植株体内发生干扰作用的一种典型例子,其含义是先侵染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在受另一个病毒的侵染。

植物不在受另一个病毒的侵染。

④.复合侵染:两种没有亲缘关系的病毒混合侵染同一植株,病毒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症状的变化。

其中包括拮抗作用和协生作用。

抗作用和协生作用。

⑤.内含体:是植物表皮细胞内产生的一些特殊结构。

是诊断病毒病的重要依据。

但不是所有病毒病都要形成
内含体。

内含体。

ⅱ.多分体病毒:病毒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粒体组成。

单独的粒体不能侵染植物。

如黄瓜花叶病毒有三条核酸,包在三种粒体中。

酸,包在三种粒体中。

ⅲ.卫星病毒:无同源性的RNA 分别存在于两种大小不同的粒体中,小的必须依赖大的才能侵染和增殖,小的称为卫星病毒,大的称为辅助病毒。

如烟草坏死病毒。

如烟草坏死病毒。

卫星RNA :无同源性的RNA 存在于同一粒体中,小分子RNA 称为卫星RNA 。

如烟草环斑病毒。

如烟草环斑病毒。

ⅳ.类病毒类病毒
它是一类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分子量比病毒更小的RNA 。

耐热性比病毒高,可以通过汁液摩擦传染,可以通过汁液摩擦传染,有的有的还可通过蚜虫,还可通过蚜虫,花粉传染。

花粉传染。

花粉传染。

如马铃薯如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苹果锈果类病毒。

重要的植物病毒重要的植物病毒 : 1、烟草花叶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属 2、马铃薯Y 病毒属病毒属 3、黄瓜花叶病毒属、黄瓜花叶病毒属 4、黄症病毒属、黄症病毒属
5、真菌传杆状病毒属、真菌传杆状病毒属
6、植物呼肠孤病毒属、植物呼肠孤病毒属
第五节 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属于动物界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有的称之为蠕虫。

纲。

有的称之为蠕虫。

ⅰ.形态结构:大多是直径为0.03—0.05MM ,长3MM 以下的线形体,乳白色半透明,乳白色半透明,不分节,不分节,♀形状为洋梨形,♂形状为线型。

梨形,♂形状为线型。

消化系统-口针,食管类型消化系统-口针,食管类型
生殖系统-发达生殖系统-发达 ⅱ.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 ⑴.生活史:生活史: 一般需一个月左右一般需一个月左右 ⑵.寄生性:都为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植物体上取食和繁殖,在植物体外就依靠它体内贮藏的养分生活。

⑶.寄生方式:内寄生和外寄生寄生方式:内寄生和外寄生 ⑷.寄生部位:地上部和地下部,植物的各部位。

物的各部位。

⑸.温、湿度:低20℃,适20—30℃,高35℃,好气,湿度高活跃,但土壤积水不利生长发育。

壤积水不利生长发育。

ⅲ.主要类群:主要类群: 1、粒线虫属、粒线虫属 2、茎线虫属、茎线虫属
3、滑刃线虫属、滑刃线虫属
4、异皮线虫属、异皮线虫属
5、根结线虫属、根结线虫属 ⅳ.症状特点症状特点
⑴.线虫寄生对植物的危害线虫寄生对植物的危害
a.口针穿刺造成机械伤害口针穿刺造成机械伤害
b.刺激细胞增大,以致形成巨型细胞刺激细胞增大,以致形成巨型细胞
c.刺激细胞分裂,形成肿瘤和根部的过度分枝过度分枝
d.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使植株矮化使植株矮化
e.溶解中酸层使细胞离析溶解中酸层使细胞离析
f.溶解细胞壁,破坏细胞,分解细胞内物质内物质
g.成为病毒,细菌等的传染介体成为病毒,细菌等的传染介体 ⑵.所致症状所致症状 a.表现为全株性,生长缓慢,矮化,早衰,枝叶变黄早衰,枝叶变黄
b.局部畸形,肿瘤,丛根,茎叶纽曲,局部坏死腐烂局部坏死腐烂
第六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由于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某些器官退化使其自生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来营养自己,从而由自养变为异养,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约12科,2500种,重要的有桑寄生科,旋花科和列当科。

ⅰ.寄生特点寄生特点
⑴.类型:a.半寄生b.全寄生全寄生 ⑵.寄生部位:a.根寄生:列当根寄生:列当 b.茎寄生:桑寄生、菟丝子茎寄生:桑寄生、菟丝子 ⑶.吸收方式吸收方式
在与寄主接触处形成吸盘,通过
吸盘产生的吸根侵入寄主,之后吸根分化成木质部和韧皮部,分别与寄主木质部和韧皮部相连。

木质部和韧皮部相连。

ⅱ.生活史:与一般种子植物相同生活史:与一般种子植物相同 ⅲ. 主要类群1、菟丝子2、列当、列当 ⅳ.症状特点症状特点 属专性寄生物,因而主要抑制植
物生长,引起衰退性病变,引起衰退性病变,严重时可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病征特别明显。

引起死亡,病征特别明显。

第三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性 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 ⅰ.名词概念名词概念 ⑴.种(Species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以形态为基础,以形态为基础,同时结合生物同时结合生物学特性,是在形态上和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的群体。

相似的群体。

⑵.变种(variety )
以微小的形态差别为基础,结合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致病性的差异为基础,是种内对不同种子的植物有不同致病力,而在形态上略有差别的类型,种名+变种名+寄主名寄主名 ⑶.专化型专化型
以致病性的差异为基础,是种内形态上没有差异,而对不同种的植物的致病性不同的类群,种名+专化型+寄主名,专化型在分类上与变种平行,种下有的分为专化型,种下有的分为专化型,有的分为有的分为变种。

变种。

⑷.生理小种(physiologic race )种下或变种下或专化型下形态相,而生理、生化、病理及其它特性(主要是对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的致病力不同的生物型或生物性群)以编号表示,鉴别生理小种的不同寄主品种称之为鉴别寄主,之为鉴别寄主,细菌称之为菌系,细菌称之为菌系,细菌称之为菌系,对对病毒称之为毒系(株)。

⑸生物型(biotype )是生理小种下,遗传上一致即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一群个体。

群个体。

ⅱ.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 ⑴.致病性:致病性: 指病原物对寄主破坏引致植物发病的能力的大小。

致病性是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每一类病原物都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的致病性。

自身的相对稳定的致病性。

⑵.病原物对植物的致病作用病原物对植物的致病作用 a.夺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夺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
b.分化毒素:指病原物产生的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外的有害代谢产物。

生长调节物质外的有害代谢产物。

c.分泌酶,分解寄主的组织和贮藏物质,变成自身能吸收利用的物质。

质,变成自身能吸收利用的物质。

e.分泌生长调节物质,是病原物产生的或与植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类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有:吲哚乙酸、赤霉素、激动素、乙烯。

霉素、激动素、乙烯。

ⅲ.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 ⑴.有性杂交有性杂交
⑵.体细胞重组:真菌无性生殖阶段通过体细胞结合而发生的遗传物质重组,包括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重组,包括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 a.异核现象:不同遗传物质组成的体细胞结合,使之在同一细胞内含有在遗传上异质的两个或以上的细胞核的这种现象。

胞核的这种现象。

b.准性生殖:在半知菌中,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