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1. (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

表现这效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里坚冰纵横的一句诗是“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4分)
2. (2分) (2018高一下·菏泽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承蒙你看得起我,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遗憾的是毕竟资历尚浅,能力有限,我只能敬谢不敏了。

B .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激动;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C . 我们家要是在过去可要算是“书香门第”了,家教一贯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

D . 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说:“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3. (2分) (2016高三上·温州期末) 下面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是情节曲折的小说,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 ____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是跌宕起伏的戏剧,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 _____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优雅闲适的散文②是意蕴深远的诗歌③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A . ①②③
B . ③①②
C . ③②①
D . ①③②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4. (15分) (2017高三·滕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

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

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史籀》《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再如唐代的《蒙求》,至明清时被《龙文鞭影》取代。

这样的兴替,均不是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结果,完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

古代教育崇尚博学,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

《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

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沿用长久,其实就是对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

《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

如《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

以律令和官员道德修养要求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

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
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

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

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如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

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类似于铺陈之法,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

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

《千字文》尚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因此,《急就篇》开始衰落。

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

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也增加了论。

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蒙学教材数量较多,但不同时代主流教材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更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教材地位更稳固。

B .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选择的结果,比如《蒙求》唐代比较流行,明清时就被取代了。

C . 汉代比较重视赋这种文体,影响到启蒙教材的变化,罗列相类事物词汇、运用铺陈之法的启蒙教材就比较流行。

D . 古代蒙学教材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不会受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影响,古代政府也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儿童还处于词汇学习阶段,古代蒙学教材主张通过对词汇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B . 在古代,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教育是蒙学教材的重要方法,《易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C . 《蒙求》四对八句一韵,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符合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文体要求,成为当时重要的蒙学教材。

D . 《急就篇》能够长时间盛行,和它含有律令教育、官员道德修养教育,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蒙学教材基本都比较重视知识基础的广博,《急就篇》《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广博的知识。

B .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如唐代科举重视律诗、律赋,宋代科举增加了论,因此蒙学教材很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

C . 古代蒙学教材也比较重视道德人格的教育,《孝经》《四书》《急就篇》《龙文鞭影》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德行教育的内容。

D . 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蒙学教材变革,就诗文教育的效果看,《急就篇》不如《蒙求》,《蒙求》不如《三字经》。

5.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

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是怎么颠簸过来的。

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给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了。

②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

昨天黄昏在后山坡的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把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沾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慌慌张张地来了。

走,孙女儿,带我
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

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

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③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

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一次为他梳头。

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④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棵野百合。

⑤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

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

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

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⑥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⑦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

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

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⑧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⑨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了我们。

⑩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

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⑪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⑫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有删改)
(1)文章第⑪段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们”,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⑫段说:“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

”请根据全文,列举“丰盛和富有”的具体内
容。

(3)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正面刻画,同时,也有侧面的描写。

请说说文章是怎样对父亲进行侧面刻画的。

(4)细读文章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这两个说法矛盾吗?应如何理解?。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6. (9分) (2015高二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谪岭南道中①
【唐】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 这首诗大约是李德裕在唐宣宗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

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火米:指赤谷米。

(1)颔联写诗人害怕担忧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联系诗歌背景谈谈诗人在尾联中写到“越鸟”的用意是什么?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
7. (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
应亡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拜为中大夫。

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治问。

曰:“闻跸① ,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

”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

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 . 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 . 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 . 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的意义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呼自己用字,称呼别人用名。

B . “徙、转”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拜、授”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罢、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

C . 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D . 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谢罪,也可以表示敬意。

此处为前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释之素有贤能。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之谒者的职位;张释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汉之间的兴亡得失,受到汉文帝的称赞。

B . 张释之目光长远。

汉文帝游幸上林苑,想越级提拔巧言令色的虎圈啬夫,张释之向文帝陈说提拔夸夸其谈者的危害,文帝作罢此事。

C . 张释之敢于谏言。

处理“惊舆马”事件时,张释之认为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随意量刑、定罪。

D . 张释之秉公执法。

张释之判处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死刑,但文帝认为处罚过轻,要诛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最终文帝没有同意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②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8. (14分) (2020高一上·普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妤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徳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形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 . 东床就是女婿。

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 . “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 . 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9高一下·官渡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是充满未知的旅途。

有时候我们主动寻求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们希望维持一种状态,却又被外部世界无形地改变着。

这种“被改变”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1-1、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4-1、
4-2、
4-3、
5-1、
5-2、
5-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6-1、
6-2、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
7-1、
7-2、
7-3、
7-4、
8-1、
8-2、
8-3、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