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生于伦敦,长于苏格兰。
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
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
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拜伦曾游历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国。
1811年,他在希腊写了长诗《贺拉斯的暗示》,继续对湖畔派诗人进行抨击,指出诗歌要忠于生活,要有社会使命感。
拜伦在欧洲游历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别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
第一章1809年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尔完成。
长诗在19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
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
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
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
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
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
主人公对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却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达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拒绝和现实妥协,却又孤独、绝望的情绪,究其实质,还是拜伦式的英雄。
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
和“拜伦式英雄”不同,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1816年秋天,拜伦迁居意大利,参加了烧炭党人的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活动。
1816年至1824年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
历史悲剧《马里诺法利哀诺》(1921)
拜伦在希腊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生于伦敦,长于苏格兰。
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
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
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拜伦曾游历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国。
1811年,他在希腊写了长诗《贺拉斯的暗示》,继续对湖畔派诗人进行抨击,指出诗歌要忠于生活,要有社会使命感。
拜伦在欧洲游历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别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
第一章1809年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尔完成。
长诗在19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
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
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
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
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
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
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
主人公对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却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达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拒绝和现实妥协,却又孤独、绝望的情绪,究其实质,还是拜伦式的英雄。
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
和“拜伦式英雄”不同,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1816年秋天,拜伦迁居意大利,参加了烧炭党人的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活动。
1816年至1824年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
历史悲剧《马里诺法利哀诺》(1921)描写14世纪的威尼斯各种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密谋反对贵族的专制。
诗歌实际上反映了诗人自己参加烧炭党人运动的经验和认识。
诗剧《该隐》(1821)的题材取自《圣经》,但反其意而用之。
作品中该隐用理性的批判精神,重新审视上帝的权威,认为宇宙的主宰上帝不是“善”而是“恶”的化身。
他的弟弟亚伯则对上帝竭尽谄媚之能事。
作品表达了反抗上帝的主题,矛头指向的是当时欧洲大陆以“神圣同盟”为首的反动势力。
拜伦的诗剧仿效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讲究结构的匀称和情节的集中,同时具有追求自由,同命运抗争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拜伦这一时期创作的讽刺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写诗歌颂刚死的英王乔治三世,拜伦写了同名长诗《审判的幻景》(1820),对骚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诗歌中,天堂和地狱争讼乔治三世的灵魂归宿,对其进行审判,结果大批来自民间的证人列举大量事实,揭露国王的罪恶,从而无情地抨击了专制君主的暴政。
《青铜时代》是拜伦在意大利时期最重要的政治讽刺诗,对当时的神圣同盟各国统治阶级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
长诗《唐璜》则代表了诗人讽刺艺术的最高成就。
1823年拜伦积极投身于希腊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运动,次年因积劳成疾死于希腊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