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课件(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稍迁: 逐渐提升 ②栘中厩:汉宫中有栘园,园中有马厩(马棚),故称 ③相当: 相抵 ④中郎将:皇帝的侍卫长 ⑤假吏: 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⑥丈人行:汉天子是我的长辈。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行,辈。 ⑦置币遗单于:备办了一些财务送给单于
问题探究
【思考7】研读第九、十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诡言:欺骗道 ②具自陈道: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 ③让:责备 ④召会:召集会见 ⑤前以降及物故:除去以前已投降的和死去的。以同“已”
问题探究
【思考7】研读第九、十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获释归汉 2.“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 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 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荣归故里。
意志不坚,因私叛国, 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
李陵
痛苦羞愧
怨无悔
问题探究
【思考9】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明确 ①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匈奴 内部发生谋反事件,受到牵连时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并拔 出佩刀自刎。这一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他以死报国、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个性。 ②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在两次劝降中,苏武不畏淫威不 为利动,不为情动,崇高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③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苏武被囚禁于 大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但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 及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栘中(yí) 且鞮侯(jū dī) 缑王(gōu) 昆邪王(hún yé) 左伊秩訾(zī) 煴火(yūn) 牧羝(dī) 节旄(máo)
遗单于(wèi chán) 丈人行(háng)
浞野侯(zhuó)
阏氏(yān zhī)
雨雪(yù)
旃毛(zhān)
棫阳宫(yù)
问题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这一段交代了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 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 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 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 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 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问 题 探 究 【思考8】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都起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
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做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其他人物
苏武
张胜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 头脑简单,糊涂谋反,
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 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终保持气节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 卫律
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卑不亢,光明磊落
问题探究
【思考5】研读第六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白单于:禀告、告诉单于 ②幽: 囚禁 ③雨雪:下雪 ④羝: 公羊 ⑤别其官属常惠等: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 ⑥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 ⑦杖: 名词用作动词 柱 ⑧檠: 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⑨穷厄:困顿
问题探究
【思考5】研读第六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幽置大窖、苦守北海 2.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 明确 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 大客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 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 久不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 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学习《苏武传》, 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
素养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 生平事迹。 2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思考6】研读第七、八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求:访求 ②虚心欲相待: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 ③空自苦亡人之地: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亡同“无” ④扶辇下除: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⑤劾大不敬:被判决为“大不敬” ⑥祠:祀
问题探究
【思考6】研读第七、八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⑦女弟: 妹妹 ⑧春秋高:年纪老 ⑨恨:遗憾 ⑩分:料想,断定 ⑪效死于前:在您面前死去 ⑫决去:告别离开。决同“诀”。
问题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阴相与谋:
暗地里一起密谋
②阏氏:
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③相知:
相熟识,有交情
④幸蒙其赏赐: 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⑤货物:
财物
⑥治其事:
审理这个案件
⑦恐前语发:
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
⑧以状语武:
把情况告诉苏武
⑨此必及我:
这一定会牵连我
⑩见犯乃死,重负国: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了解《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 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全 书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其中,8表 和10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和马续补写 的。
相 关 背 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 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 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天汉元 年(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 攻击,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送还 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武帝为了赞许之, 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 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问题探究
【思考6】研读第七、八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李陵劝降 2.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明确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 死;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问题探究
【思考3】研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受辞:听取供词 ②屈节辱命: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 ③煴火: 没有火焰的微火 ④蹈:同“搯”,叩击,拍打 ⑤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载 ⑥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问题探究
【思考3】研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自杀殉汉 2.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 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 节打动。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 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解
题
《苏武传》
①“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②“传”,人物传记。
了解“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 安)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武帝 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 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 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 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 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 国忠贞的节操。
斧钺(yuè)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 的事迹。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思考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按时间顺序,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 --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
问题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因变被扣
问题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2.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 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明确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 是“重负国”。 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 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 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 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 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梳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 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同时要注意,这篇文章精于 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学习时要特别关注其叙事艺术, 并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10课 《苏武传》
激趣导入
01 知人论世 02 初读课文 03 文本研读 04 技巧点拨
目录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Biblioteka 了解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 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他在 《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 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 上书解释,他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 多年努力,他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 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 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问题探究
【思考4】研读第五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卫律劝降 2.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明确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 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问题探究
【思考4】研读第五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3.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明确 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 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 “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 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 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 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 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问题探究
【思考4】研读第五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武益愈: 苏武渐渐痊愈 ②会论虞常: 会同判定虞常的罪 ③当死: 判处死罪 ④相坐: 相连治罪 ⑤拟之: 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 ⑥空以身膏草野: 白白地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 ⑦君因我降: 你通过我投降 ⑧畔主背亲: 背叛主上,背弃双亲。畔,同“叛” ⑨何以女为见: 要见你干什么? ⑩斗两主:使两主相斗
问题探究
【思考10】本文塑造了苏武怎样的形象?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苏武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 逼利诱忠贞不贰,长达十九年守节不移,表现了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学习指引】
《苏武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苏武牧 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 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阅读《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 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 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 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