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02•【字号】淄政发[2007]16号•【施行日期】2007.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淄政发〔2007〕1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纲要》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
为切实抓好《纲要》实施工作,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鲁政发〔2006〕145号)精神,市政府确定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分工原则(一)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
对涉及需要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的目标,不作分解。
(二)确保《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纲要》确定的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必须确保如期实现。
2009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淄博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10.02.26•【字号】•【施行日期】2010.0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9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淄博市统计局2010年2月26日)2009年,是新世纪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的一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扎实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态势,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经济总体实力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7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增幅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8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54.28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830.96亿元,增长13.2%。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5:64.8:31.7调整为3.6:62.8:33.6。
人均生产总值54846元,增长12.8%。
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6.2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6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3%,低于上年0.09个百分点。
价格紧缩压力逐步缓解。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6%,累计降幅自8月份来逐步缩小;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消费品价格下降0.6%。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四涨四降。
生产价格降幅逐步收窄。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8.57%,累计降幅自8月份来逐步收窄。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98%,累计降幅自9月份来逐步收窄。
2010山东各市GDP排名
去年全国各地GDP数据一览:广东江苏山东居前三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5日讯(记者孙丹)随着2011年地方“两会”的渐次闭幕,各地2010年的GDP“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
纵观各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又有3个省份(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广东、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
2010年GDP总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江西、天津和山西2010年GDP总量都突破9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准万亿俱乐部”。
从GDP 增速来看,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区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有29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增速。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出各地GDP总量和增速数据(按GDP总量排序)。
1、广东 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江苏 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江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9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
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
3、山东 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4、浙江 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据初步统计,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淄博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淄博市统计局)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加大改革与调整力度,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成绩,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4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0%。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7.30亿元、377.39亿元和217.51亿元,分别增长4.10%、11.90%和11.30%,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7.3:58.8:33.9。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资金紧张;地方投资增长缓慢;市场物价低幅运行;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一、农业全市积极稳步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80亿元,增长4.75%。
粮食生产受春秋严重干旱和播种面积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33.10万吨,比上年下降17.77%,其中夏粮总产下降10.17%,秋粮总产下降23.73%;全年粮食单产每亩375公斤,比上年减少33公斤。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除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外,其他主要作物产量均有增加。
与上年相比,油料产量增加2604吨,蔬菜产量增加50.32万吨,瓜类产量增加4.04万吨,烤烟产量增加1144吨,水果增加8.26万吨;棉花减少2018吨。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2000年│比上年±%│├────────────┼───────────┤│粮食133.10万吨│-17.77│├────────────┼───────────┤│其中:夏粮63.86万吨│-10.17│├────────────┼───────────┤│秋粮69.24万吨│-23.73│├────────────┼───────────┤│棉花1.15万吨│-14.9│├────────────┼───────────┤│油料1.94万吨│15.5│├────────────┼───────────┤│蔬菜321.83万吨│12.71│├────────────┼───────────┤│水果30.25万吨│37.6│└────────────┴───────────┘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
2012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淄博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3.02.06【实施日期】2013.02.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2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淄博市统计局2013年2月6日)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积极作为,攻艰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老工业城市“转调创”的科学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稳定增长,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超3500亿元,达355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101.2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332.3亿元,增长9.4%。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6:60.2:36.2调整为3.5:59.0:37.5。
人均生产总值77876元,比上年增长10%,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361美元/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6.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 0.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低于全年4%的控制目标。
物价涨幅稳中趋降。
月度居民消费价格(CPI)持续回落,从年初的上涨4.9%,之后震荡下行,12月回落至1.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涨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
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二降,食品、烟酒、衣着类分别上涨4.2%、3.8%、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分别上涨1.9%、1.7%和1.6%;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均下降0.2%。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三、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比上年增长13.5%
12.0%。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731元,增长12.5%;人均经营净收入1704元,增长23.5%;人均财产性收入490元,增长18.8%;人均转移性收入3812元,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118元,增长9.2%,其中,食品支出4206元,增长6.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1%,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32.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图8 200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7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增长18.5%;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57元,增长10.5%;人均财产性纯收入238元,增长21.5%;人均转移性纯收入337元,增长13.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07元,增长8.8%,其中,食品支出1804元,增长11.5%。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4.7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图9 2005-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8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优品课件之淄博市沂源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淄博市沂源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淄博市沂源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2009年是全县经济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56.9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8.1亿元、81.1亿元和57.7亿元,增长5.3%、11.5%和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6亿元,增长30.1%;地方财政收入7.55亿元,增长1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亿元,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15元和6790元,增长15.1%和17.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一)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着力调结构、上项目、促创新,工业经济实现了逆势上扬。
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3.7亿元、利税38.6 亿元、利润2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5%、26.4%和26.7%。
产业发展实现了创新升级,在全省首批设立了1处院士科研工作站,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获中国驰名商标1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2%,在全省最高。
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36家,其中过亿元企业5家。
加快培植高成长性中小企业,12家企业被纳入全省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工业有效投入力度加大,42个重点项目概算总投资40.5亿元,10个项目入选全市百项重点项目,鲁阳公司年产5万吨可溶纤维毯、联合化工公司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等一批优质项目建成投产。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1-5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1-5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30•【字号】淄政办函[2010]71号•【施行日期】2010.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1-5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淄政办函〔2010〕7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今年1-5月份,全市经济延续去年回升向好态势,主要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增势良好。
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8%。
增速居前3位的区县依次为沂源县(24.13%)、高青县(23.32%)、桓台县(23.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其中,化学原料药同比增长24.99%,日用陶瓷同比增长34.45%。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7.10亿元,同比增长39.41%,实现利税317.22亿元,同比增长34.48%,其中利润183.34亿元,同比增长42.76%。
1-5月份,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3.28亿元,增长37.50%;利税合计256.02亿元,增长40.42%,其中利润167.27亿元,增长42.51%。
从区县利润指标完成情况看,总额居前3位的区县依次为临淄区(33.50亿元)、淄川区(29.92亿元)、张店区(25.64亿元);增速居前3位的区县依次为博山区(80.96%)、周村区(55.46%)、临淄区(46.85%)。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1-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2.04亿元,同比增长22.7%。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9.76亿元,同比增长16.1%;住宅投资完成49.80亿元,同比增长40.0%。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11-02-28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8日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8.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98.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29.0亿元,增长13.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例为9.1:54.3:36.6。
图1 2005-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4万人,连续7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2.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比上年末降低0.04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比上年涨幅扩大2.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食品价格上涨8.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8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7%,其中新建房上涨7.1%。
201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有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的一年,是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积极作为,科学创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经济在调整中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6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幅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766.5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994.88亿元,增长17.4%。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6:62.8:33.6调整为3.7:61.6:34.7。
人均生产总值63464元,增长13.5%,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430美元。
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6.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6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目标范围内,为2.72%,低于上年0.11个百分点。
物价涨势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3.4%。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呈“五涨三降”格局。
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上涨9.4%。
生产价格高位运行。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6.91%。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8%。
2010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 食品类109.4 烟酒及用品103.2 衣着类96.8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6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1.3 交通和通讯98.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1 居住102.6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10.69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116.91企业发展信心较强。
2007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7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淄博市统计局2008年3月7日)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4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256.39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614.25亿元,增长18.5%。
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3.8:65.6:30.6调整为3.8:64.6:31.6。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2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2.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
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86579户,增长14.73%,注册资本金21亿元,增长14.59%;私营企业25235家,增长5.52%,注册资本金443亿元,增长23.21%。
名牌战略取得显著成绩。
年内山东凤阳、山东鲁阳、金晶集团、山东兔巴哥集团等一批规模企业的产品相继加入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行列。
截至年末,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30个,列全省第二位;拥有“山东名牌”147个;国家免检企业80家,免检产品84个,列全省第一位。
2009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访问次数: 2922 发布日期: 2010- 02- 26 字号:[ 大中小 ]2009年,是新世纪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的一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扎实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态势,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经济总体实力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7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增幅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8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54.28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830.96亿元,增长13.2%。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5:64.8:31.7调整为3.6:62.8:33.6。
人均生产总值54846元,增长12.8%。
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6.2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6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3%,低于上年0.09个百分点。
价格紧缩压力逐步缓解。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6%,累计降幅自8月份来逐步缩小;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消费品价格下降0.6%。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四涨四降。
生产价格降幅逐步收窄。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8.57%,累计降幅自8月份来逐步收窄。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98%,累计降幅自9月份来逐步收窄。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0%。
企业发展信心增强。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逐步提升,三季度达到峰值,四季度与三季度基本持平。
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依次为103.0%、121.4%、140.3%、139.2%,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依次为109.6%、120.4%、133.4%、133.3%,各季度两项指数均处于景气区间。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15•【字号】淄政发[2007]19号•【施行日期】2007.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淄政发〔2007〕1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淄博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淄博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专业计划,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行下达。
淄博市人民政府二○○七年四月十五日淄博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6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区县域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45.16亿元,增长15.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5.8%和17.5%。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总产143.5万吨,增长9.1%,蔬菜、林果、畜牧产业稳步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9.57亿元,增长24.83%。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5.1亿元,增长18.1%,增幅比上年回落19.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81亿元,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额37.6亿美元,增长19.9%,其中出口25.09亿美元,增长24.4%。
引进各类外来投资153.7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亿美元,增长22.3%。
201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有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的一年,是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积极作为,科学创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经济在调整中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6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幅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766.5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994.88亿元,增长17.4%。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6:62.8:33.6调整为3.7:61.6:34.7。
人均生产总值63464元,增长13.5%,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430美元。
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6.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6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目标范围内,为2.72%,低于上年0.11个百分点。
物价涨势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3.4%。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呈“五涨三降”格局。
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上涨9.4%。
生产价格高位运行。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6.91%。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8%。
2010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食品类109.4烟酒及用品103.2衣着类96.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1.3交通和通讯98.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1居住102.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10.69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116.91企业发展信心较强。
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淄博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1【实施日期】20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淄博市统计局)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加大改革与调整力度,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成绩,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4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0%。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7.30亿元、377.39亿元和217.51亿元,分别增长4.10%、11.90%和11.30%,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7.3:58.8:33.9。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资金紧张;地方投资增长缓慢;市场物价低幅运行;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一、农业全市积极稳步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80亿元,增长4.75%。
粮食生产受春秋严重干旱和播种面积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33.10万吨,比上年下降17.77%,其中夏粮总产下降10.17%,秋粮总产下降23.73%;全年粮食单产每亩375公斤,比上年减少33公斤。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除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外,其他主要作物产量均有增加。
与上年相比,油料产量增加2604吨,蔬菜产量增加50.32万吨,瓜类产量增加4.04万吨,烤烟产量增加1144吨,水果增加8.26万吨;棉花减少2018吨。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
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0.1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0%;禽蛋产量14.07万吨,增长11.50%;奶类产量2.5万吨,增长18.60%。
199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淄博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199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年淄博市统计局)199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本市实际,大胆改革,知难而进,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较大成绩。
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56.3亿元、310.5亿元和169.2亿元,分别增长8.0%、9.8%和15.1%,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10.5∶60∶29.5调整为10.5:57.9:31.6。
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外贸进出口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基础仍较薄弱;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缓慢等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一、农业全市各级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8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蔬菜等也保持快速增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指标名称│1998年│比上年±% │├───────┼──────┼──────┤│粮食│170.07万吨│17.27│├───────┼──────┼──────┤│其中:夏粮│ 77.11万吨│ 1.37│├───────┼──────┼──────┤│ 秋粮│ 92.96万吨│34.80│├───────┼──────┼──────┤│棉花│ 1.64万吨│19.38│├───────┼──────┼──────┤│油料│ 1.54万吨│8.75│├───────┼──────┼──────┤│蔬菜│244.03万吨│11.38│├───────┼──────┼──────┤│水果│ 19.01万吨│ 4.33│└───────┴──────┴──────┘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11.02.28【实施日期】2011.02.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8日)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8.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98.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29.0亿元,增长13.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例为9.1:54.3:36.6。
图1 2005-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4万人,连续7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2.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比上年末降低0.04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比上年涨幅扩大2.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食品价格上涨8.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8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2011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淄博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2.02.16【实施日期】2012.02.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1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淄博市统计局2012年2月16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扎实推动全市新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是年,淄博收获了中国城市的最高荣誉,成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同时成为全省第3个、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过万亿的城市。
一、综合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超3千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超1千亿元、人均GDP超1万美元。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80.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7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975.38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10亿元,增长11.6%。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7:61.6:34.7调整为3.6:60.2:36.2。
人均生产总值72380元,比上年增长11.8%,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1206美元/人。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万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6.85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 0.6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5%,低于全年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
在“稳物价、保民生”等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从年初的上涨3.3%,连续6个月持续上升,到7月份达到峰值,为5.8%,自8月份以后逐月回落,12月回落至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作者: 发布日期:2011-02-22 10:16:52 查看次数:197 次2010年,是有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的一年,是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积极作为,科学创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经济在调整中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6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幅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766.5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994.88亿元,增长17.4%。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6:62.8:33.6调整为3.7:61.6:34.7。
人均生产总值63464元,增长13.5%,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430美元。
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6.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6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目标范围内,为2.72%,低于上年0.11个百分点。
物价涨势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3.4%。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呈“五涨三降”格局。
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上涨9.4%。
生产价格高位运行。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6.91%。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8%。
2010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食品类109.4烟酒及用品103.2衣着类96.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1.3交通和通讯98.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1居住102.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10.69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116.91企业发展信心较强。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依次为139.8%、138.1%、144.6%、143.5%,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依次为133.0%、136.9%、142.7%、139.8%,两项指数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招商引资水平提升。
全年组织参与各类招商活动245次,比上年增加56次。
外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58个,实际到位外来投资212.5亿元,增长11.8%。
大项目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外来投资过亿元项目46个,实际到位投资141.9亿元,比上年增加31.4亿元,占全市外来投资总额的66.8%。
服务业、新兴产业招商成绩显著。
服务业项目引进外来投资58.5亿元,增长20.4%;新兴产业项目30个,到位外来投资79.9亿元,占工业项目利用外来投资的53.4%。
股权招商、上市融资取得新进展,为我市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名牌带动战略深化。
年末,拥有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级质检中心新增1个,达6个;拥有全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个,全省龙头骨干企业3个;中国名牌产品30个,山东名牌产品156个;山东省服务品牌新增3个,达13个;新增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1个,达2个;中国驰名商标新增7个,达到41个。
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88.4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其中,农业总产值130.6亿元,林业总产值9.7亿元,牧业总产值39.5亿元,渔业总产值3.3亿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5.3亿元,分别增长3.9%、1.1%、7.9%、3.1%和7.1%。
主要农牧产品质优量增。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增收,总产量达到175.45万吨,比上年增长7.5%。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肉类总产16.8万吨,增长10.3%。
品牌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都市农业顺利起步。
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总数达33个;新认证绿色农产品9个,总数达到107个;新认证有机农产品37个,总数达到73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总数达到8个。
2010年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产品名称计量单位2010年比上年±%粮食万吨175.45 7.5夏粮万吨75.41 16.6油料万吨 2.19 10.4蔬菜万吨217.95 -2.8水果万吨97.22 12.6肉类万吨16.8 10.3禽蛋万吨7.03 2.2奶类万吨12.2 4.9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
全年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总数达到12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34家,总数达到1094家;新增农机合作社42家,总数达到124家,其中被列为省级规范化作业推进项目7个。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农业机械化装备及服务能力提高。
全年农机总值达到27.1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农机总动力334.47万千瓦,增长2.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84.51万千瓦。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12.59万公顷,增长0.58%,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97万公顷,增长0.85%。
农村生活设施不断改善。
全年用电量53.38亿千瓦时,增长3%;实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率均为100%,通自来水率为96.3%;沼气用户达87413户,新增10056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36家,比上年增加74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6%,重工业增长16.1%;分行业看,37个行业大类中有35个行业实现增长。
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8.03%。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扩大。
在调度的171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26种,占74%,比上年提高17.12个百分点。
其中,氧化铝增长80.26%;日用陶瓷增长60.77%;布增长45.39%;平板玻璃增长33.18%。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产品名称计量单位2010年比上年±%原煤万吨1476.55 4.06布万米110667.44 45.39原油加工量万吨1445.67 8.09化学药品原药万吨 6.96 13.43中成药吨910 6.06化学纤维万吨12.90 8.01塑料制品万吨48.40 31.32水泥万吨1820.35 6.46瓷质砖万平方米76614.01 -7.78陶质砖万平方米6393.52 -10.63平板玻璃万重量箱2238.17 33.18日用陶瓷万件149029.76 60.77钢材万吨278.46 -3.34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5.83 305.71氧化铝万吨203.11 80.26泵万台31.59 25.79汽车辆68776 11.34集成电路万块20073.18 21.78电子元件万只362950 26.28发电量亿千瓦时233.90 19.54工业效益显著改善。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09.86亿元,同比增长31.1%;实现利税966.72亿元,增长38.3%,其中利润560.84亿元,增长50.1%,利润增幅分别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和利税增幅19和11.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27.82%,比上年提高29.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32.9%。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24.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18%,较年初提高2.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32.85亿元,增长25.2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上年的18.19%提高到18.41%;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高速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1.6%,利税增长54.2%,其中利润增长59.2%,收入、利税、利润增速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5、15.9和9.1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提速。
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5.2亿元,增长23.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1亿元,增长22%;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2.1亿元,增长23.3%。
全年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712亿元,增长34.1%。
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为535.5亿元,增长40.7%。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90.92亿元,增长22.6%。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4.75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658.16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投资608.01亿元,增长27.9%。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1:52.4:45.5调整为1.9:51:47.1。
民间投资1072.46亿元,增长25.6%,增幅比规模以上投资快3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83.1%,占比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5.3亿元,增长63.4%,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33.4%,占比较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内涵效益型投资强力增长,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24.05亿元,增长77.8%,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48.3%,占比较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销售两旺。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6.99亿元,增长18.8%,增幅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房屋施工面积1254.74万平方米,增长2.59%;房屋销售面积654.99万平方米,增长38.33%;实现房屋销售额240.29亿元,增长73.97%。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零售额过千亿元大关。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7%。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881.6亿元,增长18.7%;住宿餐饮业124.1亿元,增长18.9%。
市场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
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449家,比上年增加295家,实现零售额647.5亿元,增长28.9%。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城镇市场零售额85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乡村市场零售额146.22亿元,增长18.4%。
非公有经济零售额659.73亿元,增长17.5%,市场份额达65.6%。
其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655.43亿元,增长17.4%,市场份额为65.2%,是市场繁荣活跃的支柱力量。
热点商品销售旺盛。
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平稳增长,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2%。
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2.4%;家具类增长27.2%;五金、电料类增长35.5%;汽车消费增长27.0%,汽车消费额占比达22.1%,占比居各类商品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