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概念层表达式“X BE Y”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22
4.2.3 “ X BE Y ”基于常规关系的理解
(6)My pig, get up!
我们首先对例(6)的概念层进行 分析得到“husband(X)is a pig(Y)”的隐喻表达式。
例(6)的语境:早上,妻子很早就将早餐做好了,但是叫了丈夫多次,都未 见丈夫起床。这时妻子气愤的叫道:“My pig, get up!”
2020/5/22
徐盛桓(201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本 体论、认知论、方法论以及从含义推导角度对 “常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他认为,常 规关系是事物间经常性、规约性地建立起来的 关系,而两事物间的共轭关系优先贴近常规关 系,前提关系;常规关系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储 存下来的,在人们的知识库里通常是不言而喻 的,所以在话语中就不点自明。
Tom is a pig, and Nick is one too. (5b)非人称代词/表达限制:
What is Tom?—Tom is a pig. * Who is Tom?—Tom is a pig. (5c)同一性条件:
Tom is the same thing as Nick, namely a pig.
2020/5/22
3.3 “X BE Y”的外延-内涵性双重逻 辑解读
通过3.1和3.2的讨论,我们发现,BE所 构成的语句既可以进行外延性解读,同时 又可以进行内涵性解读。
由BE构成的隐喻句不是进行单纯的外 延性或内涵性解读,而是进行外延-内涵 性双重逻辑解读。
2020/5/22
隐喻句“X BE Y”的实质就是表面上 是利用Y对X进行定义,即外延性解读, 但实质上则是利用Y的凸显内涵属性对X 进行描述,即内涵性解读。忽略任何一 方面,作为隐喻概念层表达式的“X BE Y”的解读都只能遭遇失败。
2020/5/22
4. 常规关系认知范式与“X BE Y”
2020/5/22
Horn在讨论语用分工时认为“关系原则倾向于常 规理解(stereotypical interpretations)”, “数量原则推论倾向于非常规理解”(Levinson 1987: 408)。
Levinson(1987:401,402,407,410)认为 Horn 的两原则及其补充的语用劳动分工理论过于 宽泛,也缺乏会话含义的推导机制和中介。于是, 他自己提出了会话含义三原则,即数量原则,信 息原则和方式原则,并为信息原则设定了“所谈 对象或事件之间具有常规关系”。“Levinson 的 三原则是以常规关系为支柱的”(何兆熊 2000: 179),不过他并未对“常规关系”这个概念作出 具体说明。
例(4)至少在两种情况下,逻辑为真。第一, 现实世界中有一头fox恰好被人命名为 Johnson。Johnson 可以指称任何被命名为 Johnson 的实体,而 a fox 则指称fox 类中的 任意一只fox。第二,引入可能世界的概念。 在现实世界中,Johnson的确是一个人,而非 像第一种情况那样是一头fox,但是Johnson 在某一可能世界中可能真的就变成了一头fox, 例如在某一部电影中或者某人的梦中。
2020/5/22
作为隐喻句的例(5),在隐喻逻辑中隐喻逻辑真 值一定为真。所以从外延上看,Tom在某一语境中的确 是一头猪,即例(5)是一个真命题。这样一来,作为 真命题的例(5)中Tom就拥有了a pig的所有属性,即 可同时进行内涵性解读。接着,我们以TOM作为一个 上位概念分类为Tom1、Tom2、…… Tomn+1,就可以 发现,客观世界中的Tom与某一语境中的Tom都是TOM。 就如正常时候的Tom与疯狂时候的Tom,或者睡梦中的 Tom……,他们都是同一个所指,即TOM。这样,虽 然正常状态下的Tom与疯狂状态下的Tom拥有不同凸显 属性,但是他们都是指称同一个TOM,那么这个TOM 就应该具有了疯狂与正常甚至更多状态下的属性。这 样,例(5)不仅在外延上是真命题,而且在内涵上 Tom成功地获得了a pig的所有属性。
2020/5/22
3.2 “X BE Y”内涵性解读的缺失
Moltmann(2019,2019)提出三种确定内涵性解 读 的 标 准 , 即 缺 乏 回 指 支 持 ( lack of anaphora support ) 、 非 人 称 代 词 的 使 用 ( use of impersonal proforms)、同一性条件(identity conditions)。同时 她还区分出六类内涵型动词:比较谓词(predicates of comparison)、缺损谓词(predicates of absence)、认 知动词(epistemic verbs)、结果性动词(resultative verbs)、创造性动词(verbs of creation)、所属类动 词(verbs of ownership)。
2020/5/22
通过对动词后成分的考察,可以判断 该句是否作内涵性解读。同时也可以 根据她所区分的六大类内涵性动词推 测某一语句是否做内涵性解读。
根据这一思想,我们首先考察隐喻 概念层表达式“X BE Y”的内涵性 解读。
2020/5/22
(5)Tom is a pig.
(5a)缺乏回指支持: * Tom is a pig, and Nick is it too.
2020/5/22
• 对例(5)改写后的各句进行考察后发现, (5a)中it 并不能回指 a pig,也就是说该 句符合缺乏特称回指支持的条件;(5b) 中对a pig 的提问使用who 明显感觉怪异, 也就是说这里并不是对其外延提问;(5c) 如果要进行外延解读的话,Tom 和Nick的 指称就同一了,这显然违背上文提到的同 一律。因此,例(5)中的is属于内涵型动 词,该语句可作内涵性解读。也就是说, 隐喻句可做内涵性解读。
2020/5/22
2020/5/22
4.2.1 属性选择范围
一个实体虽然可以有众多的属性,但 并不是每一个属性都能够与该实体建立 常规关系。因此,对Y的属性选择范围 首先应该限定在与Y具有常规关系的属 性之内。
2020/5/22
4.2.2 语境限制
语境限制是指对某一实体Y的凸显属 性进行选择时所受到的语境限制。也 就是说,解决为什么选择这一(些) 凸显属性与Y进行替换而放弃另外的 凸显属性的问题。
2020/5/22
3.1 “X BE Y”外延性解读的缺失
同一律规定“任何思想如果反映某客观 对象,那么,它就反映这个客观对象。” (金岳霖1979/2019:264)当A=A的时候, 绝对不能出现A≠A。那么,如果要对“X BE Y”进行外延性解读,那么X与Y所指称的外延 实体应该是同一的,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 也就是不能进行外延性解读。例如:
2020/5/22
• 我们认为,只要逻辑为真,无论是引 入可能世界逻辑还是其他理论,诸如 例(4)这样的例句就不能被解释为隐 喻句,因为其描述的是事实。也就是 说,如果单纯地进行外延解读的话, 例(4)就不可能是一个隐喻句。
• 因此,单纯地对隐喻概念层表达式“X BE Y”进行外延性解读一定会遭遇失 败。
2020/5/22
(3)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new China. (4)Johnson is a fox.
例(3)中,the capital of new China 所指称的外延实体与Beijing 所指称的外延实体具有同一性。所 以该句应该进行外延性解读。
2020/5/22
2020/5/22
常规关系就不仅仅存在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实 体或者事件之间,它应该存在于人类认识的“对 象 ” 之 间 。 徐 盛 桓 ( 2019a ) 对 此 有 所 论 及 : “……某一事物的某一状态同某一(些)时间、空 间、性状、形态、功能、变化、因果等之间的关 系,就会被认定为较为经常性规约性地建立起来 的关系,成为某一‘常规关系’的基本内容。” 例如,我们在日常语言中常常发现,人们形容一 个人“懒惰”时常说“你是一头懒猪”或“懒 猪”;形容一个人“笨”常说“你真是比猪还笨” 或者“笨猪”、“蠢猪”等。在人类的长期身体 体验过程中,“猪”与“懒惰”、“愚蠢”等属 性建立起了常规关系或成为了常规知识。
2020/5/22
4.2 “X BE Y”基于常规关系的识解
徐盛桓认为人类在常规关系认知范式的基础上, 以分类逻辑为基础,认知识解客观世界的时候,思 维无意识地建构了以类层级结构为核心表征的心理 模型知识集。该类层级结构是根据不同的语用目的 对某一上位类进行的外延与内涵分析所构建而成的。 徐盛桓(2019a)以“檀香树”及“琵琶”为例, 图解了按照外延与内涵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檀香 树”和“琵琶”的类层级结构。同时,徐盛桓 (2019a,b)认为每一上位类单体将主要属性传递 给其下位层级单体,并且该下位层级单体自然继承 上位类单体的主要属性。
2020/5/22
• 隐喻句也不能进行单纯的内涵性解读 。如果对其进行单纯的内涵性解读, 那么必定导致该语句的外延逻辑真值 为假。而计算机不可能解读逻辑为假 的语句,那么“语言研究可为了人类 自身,将人类的智能了解清楚,以便 能够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徐盛桓 2019b)就不能够了。
• 如果单纯的从内涵性解读入手解读隐 喻句必然导致该语句外延逻辑真值为 假的结构,这样的解读至少是不充分 的。
隐喻的概念层表达式 “X BE Y”研究
廖巧云 涂志成 四川外语学院 科研处
2020/5/22
1.研究目的
试图对表达式“X BE Y”能够成 为隐喻概念层表达式的理据进行探 讨。
拟说明谓词BE能够进行外延-内 涵性双重逻辑解读和其识解依赖人 类常规关系认知范式是“X BE Y” 能够成为隐喻概念层表达式的两个 主要理据。
2020/5/22
2.隐喻概念层表达式“X BE Y” 的特点说略
2020/5/22
(1) a. That man [x] at the door is a pig [y]. b. That man [x] at the door is foolish
[y].
“X BE Y”要构成隐喻句,首先X 与Y 必须属于不同范畴,即“范畴错置” (categorial falsity)(Grice,2019:34)。
2020/5/22
(2)a. The windows [x] are the lions [y]. b. The eyes [x] are the windows [y].
当且仅当情景T中的x是情景S中的y的 配对物,x是y。这就是E. C. Steinhart (2009:3) 所说的“配对物对应” (counterpart correspondence)。
2020/5/22
如果进行外延性解读,丈夫就是 “pig”。那么 本来是人的丈夫怎么成了 “pig” 呢?这句话的外延 性解读也许在可能世界中可以成真,比如在《西游 记》中,猪八戒变成一个体面的男人入赘高老庄, 高小姐说,“猪,起床了!”就可以成真了。但是 ,由于这句话是限定在特定语境中,因此不能只进 行外延性解读。按照上文的论述,我们对其进行外 延-内涵性双重逻辑解读;也就是说,在保证该句逻 辑为真的隐喻逻辑框架下,对其进行内涵性解读。 但是“pig”拥有多种内涵属性,提取哪一(些)内 涵属性呢?依据常规关系原理,“pig”与“懒惰” 、“贪睡”、“脏”、“贪吃”等凸显属性建立有 常规关系,所以对 “pig”的凸显属性的选择是限定 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的。结合语境限制就能够比较 准确地锁定在“贪睡”这一凸显属性上;根据常规 关系替换律,将“pig”与“贪睡”进行替换; “husband is a pig.”较为准确地理解为“husband is sleepy”。
2020/5/22
“X BE Y”作为隐喻概念层表达式 的特点有二:X 与Y 归属不同范畴; X与Y在某一语境中具有某种X BE Y”的外延-内涵性 双重逻辑解读
2020/5/22
双重逻辑解读功能,是指 谓词BE内在地蕴含了可以利用 述谓的外延义或内涵义对主语 进行解读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