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课外自读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课外自读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的离别之意。

2.艺术特色
(1)动静结合,画面有立体感
从描写的景物看,有动态,有静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远,浦树渺茫,显其邃邈。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2)情景交融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周炉诗话》)。

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牵动着诗人的情思。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表达了诗人送别李胄时的沉重不舍之情和送别后的牵挂孤单之情。

B.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情形勾勒了出来。

“雨”和“暮”紧扣诗题,点明送别环境。

C.颔联首句只写来帆,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与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

D.“迟”“深”二字用意精深。

飞鸟在暮色中找不到归巢的方向,飞行缓慢,使人联想到李胄前途的迷茫;“深”极言路程之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担忧之情。

E.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运用比喻,用雨丝比泪珠。

这一结,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把暮雨和送别巧妙结合在一起,扣题紧密。

AD[A项,“送别后的牵挂孤单之情”不当,没有送别后的孤单之情。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

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

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

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D项,“使人联想到李胄前途的迷茫”不当。

鸟飞行缓慢是因为暮雨,鸟去迟令人联想的是李胄
对友人的眷恋,不是暗示前途的迷茫。

]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雨”在这首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句以“微雨”点题,并营造一种朦胧压抑的氛围,交代送别的环境;②颔联颈联描写暮雨中昏暗空旷的景象,间接抒发诗人送别李胄的不舍与担忧之情;③尾联以雨丝喻泪珠,表达诗人的伤心之情;④雨是全诗的线索,把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景象和情感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名句鉴赏】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鉴赏】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

“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

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

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诗真切地描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独自滞留他乡逆旅的情景,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

2.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
“一年将尽”本该一家人团团圆圆,欢聚一堂,而现实却是自己离家万里,独对“寒灯”,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构成鲜明对比,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

(2)衬托方法
独身一人,远离亲人本就使人悲伤;而回想往事,痛定思痛,更加使人辛酸。

“明日又逢春”,春天是美好的,然而它又能给诗人带来什么呢?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用疑问开篇,写出万家团聚之际,作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的景象。

B.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除夜”,第二句“万里”,不仅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且指出心理上的距离,把悠悠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并列映衬。

C.“支离笑此身”中“笑”有苦笑之意,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D.“明日又逢春”中“又”字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

E.尾联表达作者虽然日渐衰老,满腹愁绪,但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AE[A项首联用“疑问”开篇错,应是设问,作者自问自答,表现旅馆独坐,寒灯相吊的凄惨景象。

E项“对未来充满希望”错,应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
2.本诗抒发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羁旅思乡,孤独寂寞:首联、颔联中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2)对自身遭遇的痛苦自嘲:颈联中的“笑”,是苦笑之意,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3)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尾联中作者在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名句鉴赏】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鉴赏】上句点明题中“除夜”,下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

清人沈德潜说此句“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

不然,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这固然是一种理解。

但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

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

“万里”,似不应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说的。

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韩愈诗二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2.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主要体现在颈联上。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

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思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

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2)沉郁顿挫
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

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的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上表谏诤,却“朝奏”而“夕贬”,两相对照,说明得罪之速。

“九重天”借指皇宫九重、天威莫测。

“路八千”极言贬谪之远、之严厉。

君王昏庸,忠奸不辨,诗人忠于王朝却被远贬,令人怨愤和痛心。

故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左迁”,点明了被贬的原因,又对比鲜明地抒发了诗人的怨愤和痛心之情。

2.简述这首诗叙述的事件,并分析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我不惜残年向皇上进谏而被贬到潮州,路途遥远家乡难回,你就在瘴江边收拾我的尸骨吧。

分析:韩愈以文名盛,作诗也重铺陈排比,以文入诗,风格独特。

这首七律以“文章之法”行于格律之中,感情诚挚深厚,笔势纵横开阖,有“文”的笔法,更有盎然的诗意,这是此诗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3.诗的三、四两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两句中“欲为”和“肯将”对举,紧承诗的一、二句,进一步表白自己为国上书的心迹和冒死进谏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终而获罪的悲愤和老而弥坚的勇气,表明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不自悔的光明磊落的襟怀,突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人格。

【名句鉴赏】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鉴赏】“云横”两句借景语表达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秦岭”指终南山。

“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

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更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此诗描绘了早春独特而美好的景色,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

2.艺术特色
(1)描写传神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的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地上满是绿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形象传神。

(2)对比手法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

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为的是突出春色的特征。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其一)
韩愈
天街②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

③皇都:指京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E.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BD[B项,“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无中生有;D项,“想象之景”错。

]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名句鉴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鉴赏】“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中绝妙佳句。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喜。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这景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李贺《马诗(其四)》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写马的品质和不幸遭遇,委婉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2.艺术特色
托物言志。

这首诗表面写马的形态、素质,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表达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

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

他写马,不过是委婉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马诗(其四)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1.诗人笔下的马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瘦骨嶙峋,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

2.这首诗构思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联想丰富,由凡马联想到天马,想象奇特,以虚写实,寓意深刻。

运用托物言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托物言志。

借素质超群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

(2)虚实结合。

“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

(3)夸张。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

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

【名句鉴赏】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鉴赏】天马,铜马也。

此诗言马非凡马,但却未得好的待遇,因而瘦骨嶙峋,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

《晋书·天文志》:“房驷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李贺此诗以马喻人之意显然:非凡杰出之才,未遇明主。

而良马不用,则时危主殆矣。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苍劲凝重,力度非凡,质感强烈鲜明,以虚写实,是出神入化之笔。

刘禹锡诗二首
《乌衣巷》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本诗通过乌衣巷今昔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昔盛今衰、沧海桑田变化的无限感慨。

2.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这首诗将今日乌衣巷的寂寥、惨淡和昔日的繁华喧闹做对比,诗人的无限感慨就蕴藏其中了。

语言浅显,却有一种含蓄之美。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唤起读者想象,暗写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世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名句鉴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鉴赏】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筑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诗写自己的不幸遭遇,既表现了诗人的怅惘心情,又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

2.艺术特色
(1)运用典故
使用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意十分丰富。

(2)比喻手法
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乐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针对白诗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而发,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遭贬流放的经历。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D.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B[B项,“闻笛赋”是引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而非作者在故乡所闻。

]
2.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今人常常引用这两句诗,赋予它以何种新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2)今人常赋予新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名句鉴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鉴赏】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乐观(或豁达)。

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元稹诗二首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此诗写诗人在听到朋友被贬消息时的悲伤之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挚情意。

2.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作者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

“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妙合无垠”。

(2)含蓄蕴藉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

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幢幢”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B.“残灯”“寒窗”等意象的选择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写法如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应该是写在《琵琶行》之前的。

D.“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表现手法上异曲同工。

E.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尤其是三、四句,惟妙惟肖,留白十足,耐人咀嚼。

BD[B项写法不同,一是哀景哀情,一是乐景哀情;D项表现手法不同,一是寓情于景,一是直接流露情感。

] 2.元稹初遭贬谪时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句,这次却是元稹闻乐天左降而“垂死病中
惊坐起”。

试从神、情两个方面对元、白之“惊”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惊”字洗练而传神,“悲形于色(状)”。

①论情感,所惊者,突然听到好友被贬,使人震撼。

元、白本是挚友,又同遭贬,真正“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感同身受。

②论神态,所惊者,震惊之巨,无异针刺。

他们突然听到这个坏消息,本能地“惊”而“坐起”,“颠倒着衣”“暗风、寒窗”摩神传情,诗人内心深处的惋惜、愤懑、悲痛之情跃然纸上。

【名句鉴赏】
垂死病中惊坐起。

【鉴赏】这句诗是传神之笔。

“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

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

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

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

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

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

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

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与微之书》)
《遣悲怀三首(之三)》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是作者悼念亡妻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厚谊和深切怀念之情。

2.艺术特色
(1)引用典故
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

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2)语言质朴
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

如“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可谓浅俗至极,但也伤痛至极。

再如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遣悲怀三首(之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