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自然地理 第五讲 地球的结构课时作业 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五讲地球的结构
课时作业湘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和乙的数值应分别为( )
A.42、38 B.44、38
C.42、36 D.44、36
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
解析:甲处位于四川盆地,地壳较周围薄,乙处位于大别山区,地壳较周围厚。
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答案: 1.A 2.C
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5题。
3.右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解析:根据波速大小知此波为横波。
答案: B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
解析:从波速可看出在5千米处明显加快,说明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
答案: A
5.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D.纬度0°,经度180°
解析:此处地壳较薄,说明位于大洋,结合选项A是华北平原,B是青藏高原,C是南极点,D位于太平洋上,故选D。
答案: D
(2014·浙江杭州检测)
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的特征
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最中间的一层
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解析: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侧的一层,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答案: D
7.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解析:图中的A圈层是大气圈,它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C圈层是地壳,它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E圈层是地核,而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答案: C
8.结合下图(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判断,下列关于上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通过①②界面时,波速都有明显的变化
B.在D、E两圈层,既能检测到横波、又能检测到纵波
C.地震波通过①界面时,纵波速度增加、横波速度降低
D.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解析:图中①②分别表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经过这两个界面时波速都会有明显的变化。
答案: A
读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
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
D.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
10.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第9题,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度厚,平原、盆地的厚度薄。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10题,根据闭合等值线判读的“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a处厚度<42千米,b处厚度>38千米,再结合其他位置的厚度信息,判断A图最为吻合。
答案:9.D 10.A
读地球局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有关图中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是和地壳完全平行的、包围在地壳外围的一个圈层
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并且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D.生物没办法在岩石中生存,因此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并且和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答案: C
12.下列关于地球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各圈层之间都有明显的界线
B.生物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C.地球所有的圈层都是不连续的
D.地球分成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是以地球的水平面为界划分的
解析: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其中生物是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B
二、综合题
13.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地壳结构特点,结合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作答。
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陆地海洋
(3)莫霍
(4)地幔固
14.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速度进行比较,则________(B>E;B=E;B<E),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及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内部结构可判断甲为莫霍界面,乙为古登堡界面。
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E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纵波由A点传到B点经地壳传播,A点传到E点经过了地幔,所以波速较快的是E观测点。
第(3)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主要是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答案:
(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8.3 B<E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见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