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课文教学设计(共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课文教学设计(共5篇)
第一篇:《小猴子下山》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作词。
教具准备:
课件、小猴子的头饰。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的生字词有:玉米地桃树底下西瓜地
掰扛扔摘捧抱追
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第一节(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怎么做的呢?(板书:玉米地)
电脑出示:[小精灵儿童网站]
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
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板书(掰扛)
2.理解“掰扛”两个词语。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同学们请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一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4.小结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一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怎么做的?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词。
3.表情朗读课文。
过渡:小朋友,课文1、2、3、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利用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
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桃树底下(扔摘捧)
西瓜地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过渡:小朋友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打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
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空着手回家?)
1.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送词: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象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
第二篇:小猴子下山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
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
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
(左手按书,右手点读。
)(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
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3.10s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
(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
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红色的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
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
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
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
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
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
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
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第三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
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
、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
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第四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三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三
详细介绍:
教学本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
学生圈出以下动词:掰、扛、扔、摘、捧、抱、追。
教师再要求学生各自做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
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文,另一位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
最后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由“摘挑子”一词让学生联系实际说出“摘茄子”“摘苹果”等词语。
[评析]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
教者据此设计小猴动作的表演、积累词语的练说,掀起了堂教学小高潮。
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
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
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
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
第五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
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