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兼论花鼓的几种起源说可编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兼论花鼓的几种起源说
(可编辑)
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兼论花鼓的几种起
源说
2010年1月 Jan..2010
文化艺术研究
第3卷第1期 V01.3 No .1
Studies i n Culture&Art
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1?0035 ?11
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
??兼论花鼓的几种起源说
支运波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众家将花鼓溯源到三棒鼓、讶鼓、社火、秧歌、打夜胡等民间艺术样式,而诸艺术又
共同指向傩。

傩是淮河花鼓的艺术和文化内核,历经岁月演进艺术要素不断地分离和强化,
伴随印度梵文化尤其是佛教在南北朝东进与我们傩文化的结合,傩的沿门、行乞、驱逐成分
被佛教在寺院中得到了保存,宋代的市民阶层和民俗活动为傩的民俗化提供了展演空间,并
最终完成了傩向民间歌舞的转化。

关键词:淮河花鼓;傩;梵文化;贱口音声人;行乞;民俗艺术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Huaihe River
Cultural Essence and Artistic Elements of Flower-Drum Opera along ? ? 幽 on Several of Flower-Drum
Origins Opera
Zhj Yun?bo
flower-drum i s traced back to folk art forms folk Abstract :The opera usuall y including sanbang?druma
art formwith the and three sticks at the sa/ne pl ayer si nging playing time ,ya?drum ,shehuojuggling folk
and a of shows in sacri fices or rural folk danceand
festivals,yangkoa dayehua
vari ety popular
of out evil all these art forms all Iead t o i s the artistic custom Nuoexorci se .Nuo
driviIlg spirits ,and
and cult ural essence of flower-drum the Huaihe River .With it s artistic elements
separated
opera al ong
as fusion wit h Buddhism after the Northern and Sout hem
and intensified in well as it s years Dynasties ,
Nuo retained it s tradi tion of from door to door and evil in and begging banishing temples finally and for secularizati on
its transformation into folk dances with it s
songs space by
accomplished provided
citi zens and folk activities in the ordinary Song Dynasty .
words :fl ower-drmn Huaihe
River ;Nuo;Buddhist culture;humble Key opera al ong si nger ;beggi ng; art
folk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支运波198D一 ,男,汉,安徽蚌埠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
生 ,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文化艺术研究第3卷
?36?
艺术的起源是研究艺术的核心和关键性问鼓”的详细记载,后人无从知晓其详细艺术展演
题。

对于艺术起源开掘的深度和广度则直接关涉和制式。

本文立足前人辛勤耕耘之成果,从该艺
到艺术“质性研究”的效度。

就淮河花鼓?而术所属的文化与艺术要素的关涉中辨析蛛丝马论,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花鼓灯艺术研究者,阻迹,期望廓清认识或作透视性把握。

滞了研究的深入推进。

遍览相关著述,大体言三棒鼓民俗学家李家瑞认为,打花鼓俗名之,既有花鼓灯艺术史志研究或点到为止、未有为“三棒鼓”,实是唐宋时“杖鼓”,并推其线论述 ,?[1]28[2 儿3J或偶尔闪念、缺乏考验,?[1]62或索:三杖鼓唐一三杖鼓、花鼓棒、花鼓槌语焉不详、没有跟进,?鲜有考镜源流厘出清晰宋一三棒鼓明一三棒鼓、三根棒、三根线索者。

本文期冀以傩贯之并
整合诸说,同时提头、打花鼓清就是三棒鼓,乃起源于咸通年出淮河花鼓源于傩,纳于佛,存于贱口音声人, 间王文举创制的“杖鼓”。

旧J《湖北民俗志》说: 遍布于宋之行乞艺术而不断丰沛成型的观点以求“三棒鼓亦称‘打花鼓’??三棒鼓起源于唐代
教于方家。

三杖鼓。

”【9脚《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涡阳、毫州的‘棒鼓舞’??原名花鼓灯”。

【l oj419《中一、花鼓起源诸说及辨析
国民族音乐大系?歌舞音乐卷》则说:“三棒鼓源于唐代宫廷的三杖鼓,宋代三杖鼓流露民间,明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镜子,它描绘过并仍在代始称‘三棒鼓’。

??三棒鼓起初多由江苏、描绘人类这个物种。

它是挥之不去的往昔的见浙江、安徽一带的逃荒者表演,属乞讨性歌舞, 证”[1]15。

勘察艺术史就是开掘人类行进的历史,并逐渐从歌舞演化为曲
艺”。

【11惭《辞海》亦
从而不断达成对人的丰富性多维理解。

淮河花鼓持此说。

宋代陈呖的《乐
书》是其滥觞,该书起源的传说,有人远溯《诗经》“击石扮石”的载:“三杖鼓,非前代之制,唐咸通中有王文举诗句。

后来“禹治洪水” 《淮南子》世人于旧
妙弄三杖鼓,打撩万不失一,??近世民间尤尚历三月二十八日即大禹的生日,在河边玩灯以感恩说;淮河岸人玩花鼓灯以退蛟龙的“惊蛇 ?花鼓灯是汉族一种有代表性,包含歌,舞、戏的民间会”说;“禹锁水怪无支祁” 苏轼《濠州七绝?
综合性艺术,广泛播布于苏、浙、皖、鲁、豫、冀、晋、陕、涂山》说;薛刚瓦岗军演花鼓灯以作为反唐掩鄂、湘、滇等许多地区。


于文献资料以及口述历史证实,花
鼓源于淮河地区的怀远、风阳、凤台、颍上等地。

而这些地区护说;宋代包公放粮赈济,百姓以“花鼓灯”欢
的花鼓又以怀远花鼓历史最久、最盛、最有代表性。

为了叙述庆说;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将花鼓灯传人军中自
的方便,如无特殊说明,均指以怀远为中心的花鼓,并以“淮河花鼓”代之。

娱说等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奇诡传说,似乎无
?一部分研究傩的学者,如康保成、钱茆、潘月等先生人将此作为花鼓起源之可靠依据,其在民间流布
从傩的角度提出了傩和淮河花鼓密切联系的可贵观点 ,但遗憾却作为民间思维和言说历史的民间方式而不断地
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康保成先生在《傩戏艺术源流》中,引用并同意许地生成为“地方性知识”来装饰记忆之敞开的天
山、郑振铎等人认为中国戏剧源于梵剧的观点以及常任侠认为窗,“向我们揭示那些没有留下书写传统的人类
淮河花鼓源于印度“讶哩哆”Yatra之说。

另外亦有其他学者的历史篇章”。

[5]10在某种意义上,言说故事是民持淮河花鼓受梵文化影
响之论,见谢克林《走向世界的起点
??全国花鼓灯艺术研讨会综述》见参考文献[4] 。

但是。

间大众的一种精神生活和意义存在的核心方式,
梵剧的起源说早已被证实为误,且与隋唐时“僧尼不得为歌舞” 或者说是民间理解文化的范式。

的律令相左,因此难以成立。

?何如、李家瑞、黄芝冈、王振忠等先生数年前提出花依笔者所见,“花鼓” 首现于文献著录以南
鼓起源于讶鼓、三棒鼓、秧歌、社火、打夜胡的观点影响极大, 北朝释僧;占撰《释迦谱》为最早。

该书有“种种
也代表了花鼓灯起源研究的最高水平。

近期陈业新先生也从此花鼓天妓乐”[6]136之句。

“花鼓灯”之名则在清代说。

然而, 或许由于资料的缺乏 ,研究者们纷纷止步于此,未能就其共同之始源??傩,详以察之,实为憾事。

分别见何如《蕉轩随录》方才有载。

《蕉轩随录》言:“凤阳
《花鼓戏之起源》,李家瑞《两种打花鼓的来源》,黄芝冈《花鼓乡俗每值灯节前后, El 率以花鼓灯为戏。

”[7]143 探源》、《从秧歌、花鼓、连厢、高跷到民间小戏》,王振忠《凤虽有“花鼓”之名见于文献,却无关乎何为“花阳花鼓新证》,陈业新《皖
北花鼓灯探源》。

第1期支运波: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此乐,其器有三等,与歌者句拍相附为代仍有演出讶鼓戏的记载,《词林摘
艳》道:“社
节。

”[12]385元《文献通考》从之,此时还有“三火将讶鼓敲”,明朱有墩《散套》:“放烟火烘烘
棒鼓”曲调;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尤其接太微,舞讶鼓吹声恰似雷。


讶鼓开始和社火
是田艺衡《留青El 札》言:“三棒鼓,江北凤阳
结合起来。

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令人遐想。

七150清社火社火溯源,学者多从
“社”和“火”
代《格致镜原》、《通俗编》均从此说。

字着眼,认为它和祭祀土地神、火神有关。

《白
讶鼓民国《旧都文物略》云:“花鼓戏,
虎通?社稷》云:“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礼记?
即宋时之迓腔,戏曲牌中有‘村里迓鼓”’,近代
祭法》说,共工氏之子名后土,“能平九州,故
以来多有学者和之。

?[14-17] 常任侠认为:“宋代
祀以为社”。

《礼记?牲特郊》:“社,祭土而主阴
的《村里迓鼓》,??就是《秧歌舞》与《花鼓
气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

??而国主社,示
灯》的共同远祖”。

[18]96讶鼓,史料也记作“迓
本也。

”据此,社火的初意在周代应是国祭,后
鼓”、“砑鼓”、“衙鼓”等。

迓,“迎接”之意,
来“择元El ,命人社”【22]10民众也参与祭祀。

《汉
“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

“讶鼓”
书?五行志》:“禁民私所自立社。

”注:“旧制二一般认为自《续墨客挥犀》始,书载:“王子醇十五家为一社,而民或五、十家共为田社,是私初平熙和,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为讶鼓社也。

”[23]385汉代渐有民社,祭祀时多以歌舞敬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

其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神娱神,如《周礼?地官?舞师》记:“教收舞, 之词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当与西人对阵,兵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 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 这种乐舞祭祀“社”和“稷”神,隋唐时竟“每敌见皆愕,迨进兵奋进大破
之。

”[19]24其实之前的于正月望夜,充街塞陌, 聚众朋游,鸣鼓聒天, 《松隐集》、《黄氏日钞》、《唐诗纪事》、《朱子语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装,倡优杂技,诡类》等文献中都有“讶鼓”出现。

若以“衙鼓” 状异形” 《隋书?柳或传》“绵亘八里,列为戏论之,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并不鲜见,如卷场” 《随书?音乐志》的盛大场面。

宋代范成大十六《庾楼晓望》:“子城阴处犹残雪,
衙鼓声前《石湖集》说:“民间锣鼓,谓之社火。

”显然宋代未有尘”,卷二十《腊后岁前遇景咏意》:“郡中
时,“社火”已成为一切民间歌舞的泛称。

[2412 起晚听衙鼓,城上行慵倚女墙”,卷五十四《晚“宋之百戏皆以社名” 《留青日札》 ,社火泛指起》: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
赛神中的诸色表演屡见于宋及其以后文献。

较早情”。

[20]145,191,490据考古证实,北魏时北方军队就的是度正《性善堂稿》所记“禁约社火以防意外已流行迓鼓。

河北磁县北魏墓葬曾出土军士打扮之变”。

[25]30之外,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轻的击鼓俑,其形状及演奏方式与目前仍流行磁县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

”注日:“民间歌乐,谓的“迓鼓”十分近似。

《魏书》所载,磁县后湾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26]153 漳村“帷谱”?记载的《八卦阵》、《九曲连环》、《黄氏日钞》:“于春会时,团结社火张皇威势。

” 《十面埋伏》等二十三个阵法,所用器乐也是迓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其社火呈于露台鼓。

《宋史?乐志》云“鼓吹者,军乐也”,那么之上,??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跃弄、跳“讶鼓”为军中鼓乐应无疑义。

宋杂剧、金院本索、相撰、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有《讶鼓儿熙州》、《迓鼓二郎》、《河转迓鼓》等
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撰、浪子、杂剧、叫
剧目,南曲亦有[ 大讶鼓] 曲牌。

《朱子语类》
卷一百:“今人只是于枝叶上粉泽尔,如舞讶鼓,
?其中以何如《花鼓戏之起源》参考文献[14] 、黄芝
然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
冈《花鼓探源》参考文献[15] 、王振忠《花鼓灯新证》参
考文献[16] ,陈业新《皖北花鼓灯探源》参考文献[17]
假底”,[21]2214角色唱和,滑稽逗笑,体现着讶鼓
等文较有影响。

扮演各色人物,表演各样情态的半情结性特征,
?黄济世、王月玲《磁县“讶鼓”考》所示“讶鼓和彩
透露出宋代舞蹈向戏曲靠拢的时代趋势。

延至明帷”图、“讶鼓”图与现在的花鼓表演极为近似。

文化艺术研究第3卷
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百戏竹枝词?打花鼓》注:“打花鼓,凤阳妇人
之类,色色有之。

”则是社火表演的细描。

方舆
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霓裳续
汇编《职方典》第五百三十一卷府县志合载: 谱》录《凤阳歌来了》有“酒醉饭饱,就唱秧
“立春前一日,以儿童扮故事,名社火,老幼聚歌’;《凤阳鼓风阳锣》:“凤阳人儿们唱秧歌”;
观”,可知社火俗称“故事”,正好印证《凤台县《桃花扇传奇》:“秧歌忽然被金吾革,袖手游春
劫“花鼓灯,又名红灯、故事灯”的说法。

综真可惜。

留得凤阳旧乞婆,漫锣紧鼓拦游客”;
上所述,由于国家、政权的建立,这种祭神活动
以及花鼓戏本《凤阳歌》:“紧打鼓,慢打锣,你
分化为国家祭祀与民间祭祀,国家祭祀土地神与老听我唱栽秧歌;别的歌儿都不唱,听我唱上风
祭祀谷神、四方神合流而成祭祀社稷,民间祭祀阳歌”等为依据。

这种观点颇有影响,但需要指
土地神不断地融合地域祭火活动,发展成了社出的是,这些记载都是后代文献,不具始源性,
火。

旧J宋代,盛行的民间娱乐活动和民俗活动逐并且秧歌盛行于清代,乃是
民间歌舞之通称,淮
渐挤退祭神和祭祀功能,社火成为民间艺术展演河花鼓与秧歌并不对等。

的舞台和民间娱乐活动的泛称。

打野呵路歧王振忠、陈业新先生都承何
秧歌秧歌是社火中普遍的一种歌舞,有时如《花鼓戏之起源》的观点:“花鼓
戏起源之甚
两者互称。

如清光绪《米脂县志》云:“春闹社早,吾人可以假定者,打迓鼓,
打夜胡,打花
火,俗名闹秧歌”。

一般认为其源于插秧和农田鼓,三者音相近,而事相类,殆
因俚语之流传,
劳作。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一《粤俗好歌》遂致一事三名,今则通称为花鼓也。

”九J南宋周
日:“农者每春时,妇女以数十计,往田插秧。

密《武林旧事》卷六载:“或有路歧,不入勾栏,
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夜呵’,此
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

是日秧歌。

”秧歌的产生可上溯至汉代甚至更早。

又艺之次者”。

blJ61要说明打野呵,得先介绍一下
有学者认为秧歌“源于祈祷五谷神之舞”,?Jl 席路歧人。

路歧,或称路歧人,是宋代一些民
军、张杰二先生《“秧歌”应是“阳歌”》一文, 间流浪艺人,民谣“路歧、
歧路两悠悠,不到天
列举了十二条理由,认为秧歌本名应是“阳歌”, 涯不罢休”是对颠沛流离、
寝食无所境地的写
照。

《武林旧事?西湖游幸》记载了路歧表演:
起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

汉代《灵星舞》:
“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厢教田??”似为秧“吵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胜花、泥丸、
歌之始。

《两宋名贤小集?夏日二首》:“野田齐唱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
插秧歌”,[28]7768自宋代,秧歌歌舞形式就存在了。

木、拨盆、杂艺、散
耍、讴唱、息器、教水族飞
《柳边纪略》卷五《上元曲》三:“夜半邮姑著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
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

”《全辽备考?卷下?凰星、水爆、风筝,不可指
数。

”其实,在南北朝
土》:“上元夜有好事者扮秧歌,秧歌者以三童子时已有路歧,“I 临乐何所欢,素丝与路歧。

”注
扮妇女,又三人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而舞。

日:“路歧与之多失其所以
据也”,[32j952“ 攫与衢
通故路歧出”。

[33] 瞵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歌》:
旁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

元代刘填
《水云村稿?迎春赋》:“社鼓冬冬,秧歌娓娓”,[29]7 “大历中,有才人张红
红者,本与其父歌于衢路,
明万历年《隆平县志》载“元宵前后数日,居民门户丐食过将军韦青所居。

”旧J此时,路歧已经作为
张灯鼓乐。

儿童秧歌、秋千、湖游诸戏,男妇游行行乞的手段了。

到宋
时,“入室少情意,出门多
为乐”。

《燕兰小谱?卷之二?花部》:“风俗荆江乐事路歧”,[35]498“何处路歧绝”。

[.36]12耐得翁《都城
多,春田土鼓唱秧歌。

”清代吴锡麒《新年杂咏抄》纪胜》:“此外如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歧人在
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有耍和尚、此作场,尤为骈阗。

又皇城司马道亦然。

候朝门
耍公子、打花鼓??以博观者之笑。

”花鼓与秧歌外殿司教场,夏月亦有绝伎作场。

其他街市,如
之关系,世人多依《缀白裘》收凤阳《花鼓》;《帝乡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

”《西湖老人繁胜
纪略》:“泗洲插秧之时,远乡男女,击壤互歌”; :勃:“十三军大教场、教奕军教场、后军教场、第1期
支运波: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 ?39?
南仓内、前权子里、贡院前、佑圣观前宽阔所序。

[45]23S打野呵的地位与路歧一样低下,《奁史》
在,扑赏并路歧人在内作场。

”其普遍性无须多卷二十三《娼妓门三?妓居》:“或有不入勾栏,
言。

路歧在宋时多泛指一些散乐、优伶、杂技百只在宽阔处作场,谓之打野呵市肆记] ”,《乐
戏?【37--39] 等诸多“不入勾栏”、“艺之次者”的律典》第四十六卷《乐律总部杂录二》:“如今之
民间伎艺。

艺人于市肆作场谓之打野泊,皆谓不著所,今谓
南宋在街头作场的路歧人也称为“打夜之打野呵”可见一斑。

傩的沿门逐
疫与邪许、邪
呵”。

它由“打夜胡”发展而来,往上追溯唐代
呼的大声鼓噪与沿门卖艺乞讨均有内在性,也不
驱傩者“夜胡儿” 敦煌遗书《进夜胡词》 ,南
断地退去神话性和祭祀性而逐渐注入了世俗娱乐
朝时“邪呼”,汉代“邪呼”和孔子时代的乡人性鼓舞表演,从单在十二月一
个月里扮演驱祟逐傩。

早在古诗纪就有邪许歌,西汉“今夫举大木傩的“打野胡”到不限于十二月演出的民间伎艺者,前呼邪呼,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打野呵”就是最好的证明。

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40]137仍是劳动中劝力的调子;《艺术典》第十七卷《樵部杂录》云:“伐二、傩:花鼓的文化之根和艺术内核
木许许[注] 众人共力之声,淮南子日:举大木者呼邪许,盖举重劝力之歌
也。

”南唐敬宗“为认为淮河花鼓起源于宋代之
三棒鼓、讶鼓、
人嗜酒好乐,腊月与宅中使人作邪呼逐除,遍往秧歌、社火、路歧人、打夜胡的观点影响最大。

人家乞酒食,本以为戏”【41J594开始有娱乐因素, 然而,却难以对以下几
个方面给出解释:第一,
“打夜狐,野云戏。

” 《事物异名录》卷二十六玩三棒鼓、讶鼓、秧歌、社火、路歧人、打夜胡等戏部 ,《梁书?卷九校勘记》同文书局石印本 : 均是当时民间艺术之泛称,包含许多歌舞、戏“腊月于宅中使作野摩逐除‘野摩’南史作
‘邪曲、杂技等艺术成分,其中哪些艺术要素属于花
呼”’, “人相率为傩俚谓之打夜狐” 《五礼通考》鼓?第二,这些民间艺
术之间有无联系以及区别卷五十七吉礼五十七 ,所以宋代《两汉刊误补特征何在?第三,既然花鼓源于这些艺术,那么遗》说“ 汉制大傩欢呼而后世谓之邪呼”。

【42J54宋这些艺术或花鼓在此之前是什么样态?尽管史书载:“自入此月十
二月 ,即有贫者三教人这些具有泛指意义的艺术貌似各不相一,但不可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否认它们具有启示意义的探索指向。

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

” 《东京梦华录》卷只要稍稍考察讶鼓、打夜胡、秧歌、社火的十,“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源起,就会惊奇地发现, 傩是它们的共同旨归和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文化艺术内核。

上面已对傩与打夜胡之关联作了胡,亦驱傩之意也。

” 《梦粱录》卷七这种衍说明,此不赘述。

《中华舞蹈志?河北卷》载: 化的线索《三山志》有大致的记录:“驱傩”注“迓鼓的形成,跟民间傩舞是有很大关系的。

日“乡人傩,古有之,今州人以为打夜狐曾师建民间傩舞可能就是迓鼓的渊
源。

”[461289
云南史载曹景宗为人好乐 ,在扬州日至腊月,则
“‘傩’与‘赛’原是同宗。

傩坛与赛场奉祀的自使人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
酒食,本以为戏。

迄今
然神、祖先神均属同一神族谱系??事实上赛事
闽俗乃日打夜狐,盖唐敬宗夜捕狐狸为乐,谓之
活动中遗存着许多傩的文化基因。

”[47] 迎神赛会打夜狐,闽俗岂以作邪呼
逐除之戏与夜捕狐狸之
及其一些民间艺术也大多为傩之流变,清代俞樾
戏同,故云抑亦作邪呼之语讹,而为打夜狐
欤”。

[431462打夜狐在宋代有多种称呼,“打野呵”、 ?分别参见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今天呼路歧乐人为“打野泊”、“打夜胡”、“打野胡”、“打夜狐”、
散乐。

” 参考文献[37] 宋洪迈《夷坚志》“我乃路歧散乐子弟”,“路歧散娼” 娼乃倡,乐也。

苏轼《次韵周开祖长官见“打野狐”,但实为相通。

[ 训45周华斌曾指出傩寄》诗:“俯仰东西阅州,老于歧路岂伶优! ” 参考文献商周一邪呼、野呼六朝一打夜狐中唐
[38] 宋王钷《默记》:“晏之献殊罢相守颍州,一日 ,有一打夜胡宋一打野火明的演进顺路歧人献杂手术者,作踏索之伎。

” 参
考文献[39]文化艺术研究第3卷
《春在堂杂文》六编?卷一载:“春社迎赛事同傩或为献,或为傩。

”“[ 注] 裼
音伤,鬼名也。


戏,非所以报明德重祀典也。

”[48]510“ 迎神赛社,
其丈反难乃多反下同,本又作傩。

索色百反下文
又称迎神赛会??此种祭祀仪式与古老的驱傩仪注皆同殴,又作驱同起居,反孔子朝服立于阼存
礼一脉相承。

"i491324迎神赛事与傩的关联性早已室神也,神依人也。

[ 疏] 乡人至神也。

”[55]665
是学界共识,自不待言。

而迎神赛事会上所展演“献”可与“戏”相通。

《周礼?春官?司尊彝》:
的社火、秧歌等民俗艺术与傩之关系散布于文献“其朝践用两献尊。

”郑注:“两献,本或作戏。


尤其是一些地方志中。

《彝寿轩诗钞》卷十:“傩
从《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
50
戏天中众社狂”;I J127《续修导河县志》:“遇丰
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帷,
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省通志以索室驱疫”来看,“方相氏”已有戏剧装扮,
稿》记载:“社火、秧歌等杂戏,大概是效仿古
或为“驱傩”活动中的“领头”,而且有表演程
代的‘傩礼”’;清光绪《米脂县志》云:“春闹式与展演场地。

正如朱熹所言“傩虽古礼而近于
社火,俗名闹秧歌??有古乡人傩遗风。

”《临江戏”。

宋代陈祥道:“方相氏月
令皆日傩,郊特牲
县志》: “耍龙灯,龙船、秧歌诸戏,十七日始则日裼;裼者,即谓之傩。

以狂夫为之,狂则踢
罢,此《乡党》篇‘乡人傩’之义意也。

” 过之疾者也,以阳胜则谓之裼”,[56J67则道出了傩
《续陕西通志稿?风俗四》言:“秧歌颇具古乡的情感特性。

傩意”,blJ康保成则认为“汉族的乡人傩与‘偎傩源于远古图腾,历经祭、舞、戏的相递衍
郎’ 新疆一些扮演活动中女性角色的代称相流,已为学界共识。

殷商时,傩“是一种利用歌
遇,形成秧歌”。

九2至于花鼓和傩的直接关系, 舞形式进行驱鬼酬神的宗教祭祀活动”,【57]3岑家
我们也可从史料中瞥其端倪。

《紫幢轩诗集》古悟先生在《图腾艺术史》中也认为傩是中国古代
瓶集卷上日:“都人扮傀儡傩戏腰鼓而唱, 最后一个图腾。

以《周礼?夏官》所载方相氏驱
谓之打花鼓。

”[52]2另据山西出土的《扇鼓神谱》疫仪式来看,“帅百
隶”、“索室驱疫”则意味着
古抄本记: “整个驱傩祭祀活动除手执扇鼓的庶民参与和“队列”、“沿
门”的特征。

金刚怒目
‘十二神家’外,还有锣鼓队、花鼓队参加。

‘游的表情、五彩绚烂的服饰、大呼聒噪的声势应该
村’是锣鼓队、‘十二神家’、花鼓队,在‘遵行
也是当时之情境。

可以说,淮河花鼓的艺术要素
傩礼,禳瘟逐疫’大纛旗率领下走村串巷,招引都可于古傩中找到依据。

《吕
氏春秋》对春、秋、
村民参加驱傩祭祀活动。

”【53j217。

218可见傩乃是花冬傩均有著录,如
“春纪”:“国人傩,九门磔禳
鼓艺术内核和文化始源。

以毕春气傩。

”注日:“读论语乡人傩同命国人
傩原为古代祭祀舞蹈或图腾仪式,其确切所傩,索宫中区隅幽暗之处,击鼓大呼,驱逐不
指已不可考。

商周时为傩礼俗,以驱疫赶鬼、祈祥,如今之正岁逐除是
也。

”[22] 周代之后,对傩
求丰年和人事平安为内容。

依文献记载的内容来作较为详细记载的是蔡邕
《独断》、《后汉书?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