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反映了学生在
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长期、逐渐的积累,需
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
落实到情感与价值取向的引导中。
中学生物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理性的思维习惯,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树立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等。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相关
的社会和生活问题”。
这一目标旨在为高中生物课程开辟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为提高学
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教材文本、探究性实验、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的具体而生动的载体。
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生物课堂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沃土。
1与文本对话,通过科学阅读,培养理性的思维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让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阅读指的是引导学生阅读生物材料,获取生物知识,理解并应用这些
知识来解决生物问题的过程。
因此,科学阅读离不开理性思维,也是培养理性思维习惯的
重要载体。
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教材、科普教材、习题等文本进行深入对话,通过
科学阅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是生物教师的责任。
其中,教材是学生共享的阅读材料,与教材的深度对话也是培养理性思维习惯的最日常方式。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在元素组成上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教材在“问题探讨”栏目中以一个数据表格作为本知
识点的文本素材,而“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这个结论需要
学生通过阅读表格、分析思考后才能得出。
从阅读到分析数据,再到整理思维,然后用较
为概括的语言表达结论,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就经常
出现以下的情况:
老师:这张表中的数据显示了什么?
生: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
老师:评估和分析:。
本文导言中的答案是对表中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和值的巨
大差异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这个表格的分析中,我们无法得出这个学生读到的“结论”
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具体阅读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对教材文本中数据的含义、表格的性质、文字标注补充的信息、段落的主题句等进行分析,使学生从文本素材中
提取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核心线索。
把这个知识点作为结论告诉学生并不难,但它是教师对
高一
学生尽早开展生物学文本阅读指导的好时机,也是引导学生尽早感悟科学阅读必须和
理性思维同行的好时机。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合阅读和思考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
科学的阅读指导和理性思
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宏观阅读(理解目录、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微观阅读(从多个角
度解读知识点)的方法、用途和基本技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与思考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学生素
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与实验对话,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生物学实验,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生物学知识。
与实验展开深入的对话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
学习科学研究所需的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以下是作者在酶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前的对话教学记录,相对突出了探究性实验设计思
想的指导。
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加酶洗衣粉配合温水使用效果更好,冷库储藏种子更利于
保存。
分析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盛: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
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呢?(与科学研究过程对话)
学生:首先假设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师:给大家提供实验器材: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的淀粉酶、碘液以及其他必备器具
和药品,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你们要注意以下事项:①你将设
定哪几个温度?②怎样将不同的溶液调到设定的温度?③怎样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流程,论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形成实验操作流程表。
然后学
生操作、观察和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和假设,得出实验结论;对整个探究实验的回顾
与反思
探究实验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实验前,教师要与实验原理、方法、选材等进行深
入对话,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思路;实验中,要与操作流程的意义与规范对话,
建立实验操作步骤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实验后,要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实验现象
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实验中的意外对话,引发学生进一
步地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实验
的对话,有利于学生在探索过程的真实体验中,深入理解生物学原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
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3.在知识建构中与生命对话,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引导学生在原有生
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科学知识,不仅能够使知识脉络因生活而灵动,也使生命在科学的解
读中凸显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谈到减数分裂和受精的作用时,在播放了人类生殖道中精卵结合过程的视频后,作者添加了一段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视频。
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过程震惊了学生,也让
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和成长的艰辛。
又如,在“dna的分子结构”这节知识的教学前,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央视寻亲栏目
《等你来》的视频,视频中主人翁艰难曲折、困顿迷茫的寻亲故事让学生体会了“千里寻
亲相认难”的复杂情感。
这段视频故事结束于主持人的结论:“经dna检测,确认他们的
父子关系可能性达到99.8%。
”显而易见,故事结局的明朗化有赖于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
支撑。
此时,“dna检测为什么能帮助他们父子相认”的疑问自然就成为学生构建dna结
构及其多样性、特异性等知识的纽带。
由这个故事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与生活更深入
的对话,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疑惑:父与子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到底有多少dna分子是相同的?父亲细胞中经过复制的dna是如何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传递给我的?我将来孩子
的身体内细胞核中会有多少是来自我的父亲的dna?……教师分步解答这些疑问就能把
dna结构、复制、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知识关联起来,使分子水平与细胞水平乃至个体
水平的遗传学知识建构成一个贯通的知识网络,网络中每个知识节点因为有生活例子作为
背景而变得生动起来。
作者的每个学生都将在校园里享受一堂生物课,也就是说,老师会带学生去了解校园
里的动植物。
师生共同解读叶片镶嵌和光合作用原理,解读蒲公英飞舞的含义,了解喜鹊
爬梅、凤凰伞等成语中富有吉祥意义的动植物,区分池塘中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体验“泥中飞燕,沙中睡鸳鸯”等诗中反映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知识在校园里摇曳的植被、飞鸟和昆虫的歌唱中更加生动,学生在解读校园动植物的过程中体会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深
刻意义。
生活是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的最好体现,生物学知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还原生活真
相的过程,也是一个用正确的生命观感悟生活的过程。
不断与生活对话能激发并保持学生
学习的好奇心,解答一系列来自生活的疑问,有助于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为学生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建立科学的基础。
4.与自然对话,激发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以价值为导向
生物学教学应该更加贴近自然、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科学、民主、平等的观念,培养
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
课堂虽小,责任却重大,教师应该在引领课堂价值的走向上
负起责任来。
价值引领不应空洞说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悄悄渗透,这会使课堂具有
一定的价值隐喻,使科学教育意味深长。
例如,“人口变化”是
高中生物
《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内容,从数学方法的渗透、生物统计方法的教学、模型构建
等方面提供了教学创新的多视角。
学生们经常积极投身于学习,因为他们的“数学能力有
发挥的空间”。
因此,这一段往往成为公开课的话题,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注重科学方
法的运用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这些实践很好地体现了课堂价值的导向。
此外,培养学生参
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种群数量的变化受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最主要的因素。
老师展示了姚明拒绝一碗鱼翅(画外音“禁止交易,禁止杀戮”)。
师:广袤的可可西里有这样一群自然的精灵――藏羚羊,让我们一起听听著名朗诵家
代表藏羚羊发出的心声吧!
老师播放配乐,背诵最后一首藏羚羊。
与此同时,藏羚羊种群的照片也在大屏幕上播放。
朗诵者深情、哀伤、咆哮的声音,加上大屏幕上藏羚羊优美的姿势和善良无助的眼神,一次次地冲击着学生们的感官和心灵
这时,教室安静极了,每位学生都渐渐地从理性思维中回过神来,逐渐进入强烈的情
感体验中:有的深情凝望藏羚羊的照片,双眼满含泪水,有的闭上眼晴满脸羞愧,有的握
紧拳头,有的咬紧牙关……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学生在周济中学的一篇专题文章中记录了这门课的见解。
其中一
个学生直截了当地写道:我在这门课上学到的不仅是生物学知识,而且是我最后学到的生
物学知识;生物课让我知道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应该做什么;感谢老师创造了如此令人震
惊的课堂。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经常在作文和短文中写下生物课的收获,因此
高三
中国老师经常好奇地问我:你不再教他们了。
学生们仍然经常引用生物课的内容来写作。
你的生物课教什么?作者的回答是:生物课因为其价值导向而变得有意义。
5结语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项要求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如何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从生物教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与生物学科素养联系起来,将核心素养的要求与生物学科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将培养过程具体生动地落实到日常生物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需要不断寻找教学创新的新视角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