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城市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专题
一、选择题
1.小明上学路上前一半是上坡路,小明骑车的速度为3m/s;后一半是下坡路,速度为
5m/s,则小明上学路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4m/s B.3.75m/s C.4.5m/s D.无法计算
2.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3.a、b两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a车以速度v0出发,先加速再减速,到达乙地时的速度恰好还是v0;b车也以速度υ0出发,先减速再加速,到达乙地时的速度恰好也是υ0。

两车所用时间分别为t a和t b,其大小关系是()
A.t a=t b B.t a>t b C.t a<t b D.无法确定
4.如图,为某道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道路示意图,已知机动车车道宽D=3m,甲、乙两部轿车分别在慢车道和快车道上向北匀速行驶,v甲=36 km/h,v乙=54 km/h.两部轿车的尺寸均为:长度L1=45 m,宽度d=1.8m,甲、乙两车沿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s2=3 m时,在甲车前方慢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与甲车相距s1,且s1=10.5m,突然有一人骑自行车横穿马路(假设匀速),自行车车长L2=1.8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自行车速度为0.35m/s时,将与甲车相撞
B.当自行车速度为7m/s时,可以安全通过整个道路
C.当自行车速度为6.5m/s时,将与乙车相撞
D.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用时30s
5.甲、乙两小车从相距20m的AB两点同时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 (b) 所示,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时间t后,两小车相距6m,则t不可能是()
A.20s B.260s C.140s D.180s
6.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甲、乙的s-t图像如图所示.运动1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米,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下列关于丙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
B.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
C.丙与甲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
D.丙与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7.如下图所示,则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
8.甲、乙物体点同时、同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乙始终比甲运动得快
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始终静止在10m的位置
D.甲乙某一时刻速度相等
9.小明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0~11s内,小明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在第6s时,小明静止不动
C.小明在0~11秒内步行平均速度是1m/s
D.小明在0~4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与在8~11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相同
10.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论述错误的是()
A.以自动扶梯的地板为参照物,图中的人是静止的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静止的
C.起伏的连山向船尾跑去,所选参照物是船
D.运动员始终处在转播屏幕上是以跑道为参照物
二、选择题
11.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A.B.C.D.
12.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D.美化环境
13.下面一些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听诊器能起到改变这些声音音色的作用B.用B超检查病人内脏时,是利用了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的特点
C.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阻断噪声的传播
D.利用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4.图中有关声现象的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丙图,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小,推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1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立即消失
B.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C.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340m/s
D.我们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16.小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甲图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B.乙图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丙图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丁图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声音变大
17.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出“声能传递能量”这一性质的是()
A.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
B.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C.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
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
18.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能听见水中音乐芯片播放的音乐
B.纸屑在发声的扬声器上跳动
C.土电话通过绷直的棉线传播声音
D.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拨动纸片
19.警犬训练时,训犬员常使用如图所示的训犬笛发出超声波来对警犬发号施令。

关于犬
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匀的向训犬笛的进气口吹气时,将调节杆适当旋出并固定后,训犬笛发出的指令声音色发生了变化
B.某次训犬笛发出25000Hz的声音,警犬能根据发出的指令声行动,说明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C.利用犬笛向警犬发出指令时,如果吹得太大力,周围的行人就会听到犬笛发出的声音D.吹犬笛时,发出的声音即使人耳听不到,犬笛也是声源
20.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图丁中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三、选择题
21.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A.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B.积雪熔化成水汇入江河
C.云中小水滴变成小冰晶D.海洋中水蒸发升上天空
22.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园中的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理是()
A.提高了水的沸点B.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D.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23.为改善光学性能,可以给太阳眼镜、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了解到金属一般具有较好的延展性,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变成液态,甚至直接变为气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你觉得在玻璃上镀膜的最佳方法是()
A.金属压成薄片直接粘到玻璃表面B.金属先汽化后液化到玻璃表面
C.金属先液化后凝固到玻璃表面D.金属先升华后凝华到玻璃表面
24.我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

下列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25.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26.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
A.熔化吸热B.熔化放热C.凝固吸热D.凝固放热
2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液化石油气是以气体状态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28.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
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
收大量的热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会使纸锅燃烧
29.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
30.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液态氧沸点液态氮沸点液态氢沸点固态氮熔点固态氧熔点固态氢熔点-183℃-196℃-253℃-210℃-218℃-259℃
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
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
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
四、选择题
31.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32.一种涂有半透膜的平面镜,它对投射来的光既能透过又能反射.现有一电影摄制组在海边拍电影,当摄影机对准大海时,在摄影机与大海之间以45°角放一块半透膜的平面镜MN,且在此镜的两侧分别有一跑步的演员和一辆行驶着的汽车,如图所示.则拍摄成的电影放映时,银幕上()
A.只有演员在海面上跑步
B.只有汽车在海面上行驶
C.演员在沙滩上跑步,汽车在海面上行驶
D.演员在海面上跑步,汽车在海面上行驶
33.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34.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店员为了顾客方便,通常不会把θ设为9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人远离平面镜像变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C.即便镜子长度小于身高1
2
,也能看得到脚上的鞋在镜中的像
D.由于平面镜较小,所以人在镜中不能形成完整的像
35.下列有关光的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
B.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为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引起的
C.老师上课使用的“电子教鞭”,是利用红外线来指出重点内容
D.紫外线能杀菌消毒,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
3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
①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③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A.只有②可行B.只有④可行C.②和③都可行D.都不可行
37.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湖光倒影
B.狗的影子
C.筷子“弯折”
D.雨后彩虹
38.如图所示,盛有水的水池底部有一射灯S,当水面在a处时,光从水中射向池内壁,在P处有一个光斑。

现将池内的水放掉一部分,则当水面由a处降到b的过程中,池壁上
的光斑将()
A.向下移动B.向上移动C.静止不动D.向上向下都有可能39.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使用时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红外线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是淡红色C.烤火炉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40.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五、选择题
4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42.下列光学仪器或日常用品中,能够成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的是()
A.潜望镜B.老花镜C.显微镜D.望远镜
43.关于常见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

B.校园内安装的监控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想要矫正近视眼,要用适当的凸透镜片做成眼镜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凹透镜后一定经过焦点
44.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清晰实像。

则()
A.焦距可能为18厘米
B.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厘米,移动光屏找到实像后,此实像变大了
D.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厘米,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光屏应远离透镜10厘米45.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物距u =30厘米,像距v = 20厘米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若烛焰移到离凸透镜12厘米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A.倒立的B.正立的C.放大的D.缩小的
4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4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像距)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物距)之间对应关系,并作出如图所示的u-v,关系图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C.当物距u=40cm时,像距v=1 0cm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5cm处的过程中,像一直在变小
48.一物体从距凸透镜5倍焦距处移到2倍焦距处的过程中 ( )
A.像由大变小,像距由小变大 B.像由小变大,像距由大变小
C.像和像距都由大变小 D.像和像距都由小变大
49.如图是小明通过一块透镜观察物理课本的情况,此时他将这块透镜由图示位置慢慢远离课本,他在草稿纸上随手记录了成像情况如下:①倒立放大的像;②倒立缩小的像;③正立放大的像,那么,在这过程中像变化的正确顺序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50.如图所示是一个魔术箱,魔术箱的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发现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下面几种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是
A .
B .
C .
D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设全程的路程是2s ,则前半程与后半程的路程都是s ,由s v t
=得物体运动前半程的时间 113m/s
s s t t =
=前 物体运动后半程的时间 225m/s s s t t =
=后
全程的平均速度
22 3.75m/s 3m/s 5m/s s s v s s t =
==+
故选B 。

2.D
解析:D
【详解】
A .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 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 ,故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像可知,4s ∼8s 内,两同学同时出发,甲和乙的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 正确,B 不符合题意;
C .0s ∼8s 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 ,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 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 .由图像可知,甲乙两个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同学从4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4s ,则甲的速度
5m 1.25m/s 4s
s v t ===甲甲甲 乙同学从0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8s ,则乙的速度 5m 0.625m/s 8s s v t =
==乙乙乙 故D 错误,D 符合题意。

故选D 。

3.C
解析:C
【分析】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

【详解】
a 、
b 两车都是从甲地到乙,总路程相等。

而a 车是先加速运动,假设加速到速度为v 1时,进入减速阶段,速度从v 1减至v 0,而v 1> v 0,则a 车全程的速度都大于v 0,所以a 全程的平均速度v a >v 0。

而b 车以v 0的速度出发先减速再加速,则b 车的速度变化是由v 0减小到0,再由0加速到v 0,则b 车全程的速度都不大于v 0,那么b 全程的平均速度v b <v 0,所以v a >v b 。

在经过相同的路程时,平均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小,所以t a <t b 。

故选C 。

4.B
解析:B
【详解】
A .甲车的速度
v甲=36km/h=10m/s,
设自行车头与甲车尾部相撞:甲车走的路程:
s甲=s1+L1=10.5m+4.5m=15m,甲车用的时间:
t甲=s
v


=
15m
10m/s
=1.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甲=1.5s)走的路程:
s自行车=1
2
(D-d)=
1
2
(3m-1.8m)=0.6m,
v自行车=s
t
自行车
自行车
=
0.6m
1.5s
==0.4m/s;
设自行车尾与甲车头部相撞:甲车走的路程:
s甲′=s1=10.5m,甲车用的时间:
t甲′=
's
v


=
10.5m
10m/s
=1.0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甲=1.05s)走的路程:
s自行车=0.6m+1.8m+1.8m=4.2m,
v自行车′=
's
v
自行车
自行车
=
4.2m
1.05s
=4m/s;
当自行车车速在0.4m/s~4m/s范围内将与甲车相撞;故A错误;BC.乙车的速度
v乙=54km/h=15m/s,
自行车头与乙车尾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乙=s1+s2+2L1=10.5m+3m+2×4.5m=22.5m,乙车用的时间:
t乙=s
v


=
22.5m
15m/s
==1.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乙=1.5s)走的路程:
s乙=0.6m+3m=3.6m
v自行车=s
v
自行车
自行车
=
3.6m
1.5m/s
==2.4m/s;
自行车尾与乙车头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乙′=s1+s2+L1=10.5m+3m+4.5m=18m,乙车用的时间:
t乙′=
's
v


=
18m
15s
==1.2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 自行车=t 乙=1.2s )走的路程:
s 自行车=3×0.6m+3×1.8m=7.2m
v 自行车′='s v 自行车自行车=7.2m 1.2s
==6m/s ; 当自行车车速在2.4m/s ~6m/s 范围内将与乙车相撞;但是被乙车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车撞,因此要把2.4m/s 至4m/s 剔除出去,因此被乙车撞的条件是自行车速度在4m/s 至6m/s 之间.故B 正确,C 错误;
D .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 ,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用时:
t =
s v = 4.8m 0.2m /s
=24s , 故D 错误. 5.D
解析:D
【分析】
根据图a 和图b 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首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小车的速度,经过时间t 后,甲、乙相距6m 时有以下情况:
①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
②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
③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相距6m ;
④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
根据路程关系列出等式即可求出时间t 。

【详解】
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
2.4m =0.4m/s 6s
s v t =
=甲甲甲; 乙的速度 3.6m =0.3m/s 12s s v t =
=乙乙乙; 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后,甲、乙相距6m 时,有以下情况:
(1)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题意知:
0.3m/s×t +20m=0.4m/s×t +6m ,
解得:t =140s ;
(2)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由题意知:
0.4m/s×t =0.3m/s×t +20m+6m ,
解得:t =260s ;
(3)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时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20s ;
(4)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37s ;
综上所述,ABC 有可能,D 不可能,故D 符合题意。

6.C
解析:C
【分析】
(1)由图象读出甲、乙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s v t
=求出其速度; (2)根据s vt =求出经过10s 时甲和乙通过的路程,根据甲、乙的距离为2m ,判断出甲、乙的运动方向;根据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判断出丙的速度,最后比较三小车的速度大小关系。

【详解】
由图可以知道甲的速度为
0.9m 0.15m/s 6s
s v t =
==甲甲甲, 乙的速度为 0.3m 0.05m/s 6s s v t =
==乙乙乙, 运动10s 时,甲走过的路程为
''0.15m/s 10s 1.5m s v t ==⨯=甲甲甲,
乙走过的路程为
''0.05m/s 10s 0.5m s v t ==⨯=乙乙乙,
由于运动10s 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m ,那么甲、乙运动的方向相反;又知道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那么可以推理出甲和丙的运动方向相同,丙的速度可能小于、等于、大于甲的速度;设丙的速度为v 丙,运动10s 时,丙通过的距离为
'10s v t v ==丙丙丙丙,
由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可知
1.5m 10s 0.5m 10s v v -⨯<+⨯丙丙,
求解可得0.05m/s v >丙,所以丙的速度不可能小于乙的速度;甲和丙的运动方向相同,甲、乙运动的方向相反,那么丙、乙运动的方向相反,不可能相同;故选C 。

7.B
解析:B
【详解】
(1)由甲图可知: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从图象来看,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时间是
成正比的,由
s
v
t
=可知,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因此可知物体做匀速运动.
30
5/
6
s m
v m s t s
===
(2)由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由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3m/s.
(4)由丁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v=5m/s.
故选B.
【点睛】
图象法可以直观的反映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映了路程与时间成正比;v-t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图像得到信息是关键.
8.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象中甲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得出答案.
解:由图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C错误;
在0~2s内,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t=2s时,乙的速度等于甲的速度,故D正确;
在2s以后,乙的速度大于甲速度,故A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v﹣t图象的理解与掌握,明确图象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9.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变化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成正比,则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在一段时间内物体位置是否变化;
(3)根据v=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根据v=分别求出在0~4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与在8~11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然后比较.
解:由图象可看出:
A、从0~11s内,汽车的路程时间图象是一条变化的曲线,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从4~8s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0,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在第6s时,小明静止不动,故B正确;
C、在0~11秒内通过路程s=7m,则平均速度v===0.64m/s;故C错误;
D、在0~4s内的步行通过路程s=4m,v1===1m/s;在8~11s内的步行通过路程s=7m﹣4m=3m,
v2===1m/s;则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10.D
解析:D
【详解】
A.以自动扶梯的地板为参照物,图中的人相对于扶梯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相对于加油机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以船为参照物,起伏的连山相对于船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相对于屏幕位置没有变化,终处在转播屏幕上,是以屏幕为参照物,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选择题
11.B
【详解】
根据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0s>0.16s >0.14s,所以sA=sC=sE>sB>sD,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析:B
【详解】
根据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 A=s C=s E>s B>s D,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
A.封闭的玻璃屏只安装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所以不是为了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故A不符合题意;
B.封闭的玻璃屏起不到控制速度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安装封闭的玻璃
解析:C
【详解】
A.封闭的玻璃屏只安装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所以不是为了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故A 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