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力的平衡教学案2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课目的:
1.知识目标
1)知道均衡状态和均衡力的观点
2)认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均衡的观点
3)知道共点力的均衡条件
2.能力目标:
1)经过讲堂小实验,培育学生实验察看能力。

2)经过设计实验研究物体的均衡条件,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3)经过讲堂练习,训练学生进行知识迁徙及应用
3.感情目标:
经过相互沟通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培育学生与别人合作的精神;经过先从实验研究,再
从理论上总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而后再应用,培育学生科学研究精神和理论联系
实验、实质的科学态度。

二.教课方案:
1.学习任务剖析:
本节是新课程(鲁科版)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内
容包含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状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和力的均衡。

共点力平
衡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波及力的观点、受力剖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列方程
运算等多方面物理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问题,是高一物理的难点,同时是解决高中力学识题
的基础。

此外,均衡问题中,波及到的各样物理模型,在此后物理学习中会常常有到,对高
一学生来讲,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模型素材。

所以,学好本节课对此后力学学习意义重要。

但刚开始学习时,力的均衡理论其实不难掌握,不过后续应用较为困难。

由此确立:本节课的
教课要点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难点是实验研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并
加以简单应用。

2.学习者剖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牛顿第必定律,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状态会比较简单;利
用前方学过的知识剖析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困难,教师只
需适合点拨即可;但学生在设计实验并经过实验研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时会感觉
比较困难,教师要赐予实时的指引,并可经过学生相互议论共同解决。

3.设计理念: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立必定的教课情形。

讲堂
中经过多媒体的应用、演示实验、学生着手研究实验、学生议论及展现等讲堂景观,激发学
生的学习激情及学习自主性。

2.许多同学感觉物理难,就难在物理规律的应用上。

本节课创立性的指引学生,将原
本是均衡条件的推导与应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经过实验研究、总结,将有益于学生对规律
的理解与应用。

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提出问题→猜想假定→实验考证→得出结论。

在教课方案中,第一复习物体的均衡状态,接着利用几个同学拉绳索的小实验,指引学生经过察看实验现象,而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物体的均衡条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接着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设计实验,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的激情,
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相互沟通共同解决,培育学生沟通与合作精神。

最后,经过实验沟通,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物理实验能力。

三.教课过程及几个重要片断:
场景一:讲堂预备阶段:
上课预备铃响后,老师并无立刻上课,而是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

只见他先将一本
课本顶在右手食指间上,旋转起来。

同学哗然:太简单了,再来一个。

于是该同学又将另一
本课本同时顶在左手食指旋转,并大步向前走动起来。

立时教室一片掌声,大家脸上都是笑容
评论:这是一节公然示范课,同学们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及摄像镜头,不免心中有怯。

怎样在上课伊始就调整好同学们的情绪并使大家放松自然地进入讲堂,是此堂课可否成功的第一
关卡。

此课预备阶段的办理方式,也惹起众多老师对讲堂 2 分钟预备时间怎样利用的思虑。

(一)、导入新课:
用投电影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均衡状态和均衡力的观点
2.认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均衡的观点
投影多媒体图片:马踏飞燕,悬空寺,飞翔中的飞机等
设问:什么是物体的均衡状态?
(二)、新课教课
1.(板书)一、物体的均衡状态
(指引学生回首牛顿第必定律并回答)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设问: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均衡状态?
(学生回答)不受任何外力或遇到两个均衡力
设问:假如物体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均衡状态,这三力的大小、方向应当知足什么条件?
场景二:讲堂演示实验:
老师将三条绳索系在一个节上,请三位同学上前分别拉住三条绳索,互成角度地拉绳
节。

师问:怎样描述绳节遇到三个力的方向?
生答:绳节遇到三个力为沿绳方向,只需察看绳索的方向即可。

师问:这三个力方向间有什么关系?
生 1 答:不在同向来线上。

生 2 答:不在同一侧。

师问:三个力会共面吗?
(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致建议)
此时,老师将一片白木板切近绳节,随意调整三条绳索的方向,学生立时恍然:假如物
体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力共点作用下,处于均衡状态,这三力必共面。

评论:实验察看能力是高中物理教课中一定重视培育的基本能力之一,怎样在教课中步步引
导,使学生学会察看,学会思虑,并带动能力的提高,值得我们更多的试试与研究。

此段教
课老师在演示同时,语言指引步步深入,引发学生更仔细察看;当学生察看有必定阻碍时,
能借助简单道具显示复杂问题,足以表现教课智慧。

3.教师发问:假如三个力共面又共点,我们怎么研究这三个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议论、回答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弹簧秤互成角度拉细绳,记录绳索的方向及弹簧
秤的读数,使劲的图示将三个共点力描述在白纸上。

进一步发问:你的猜想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做?需要哪些仪器?桌面上都有吗?需要几
个人配合?你们怎么分工?怎样考证你的结论?
(学生议论确立实验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矢量三角形等
学生议论实验方案,并分小组进行实验。

(拓展思虑)假如物体遇到的共点力不只三个呢?你的结论能推行吗?
场景三:讲堂实验结果展现:
实验结束后,由几组有代表性的小组登台展现,介绍实验过程、数据办理方法及结论。

这些小组采纳不一样的方法和思路,各有各的特色。

登台展现实验成就的学生自信、大方,语言流利,小构成员间有较好的分工与合作。

评论: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讲堂的主体,要在讲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表现空间。

本堂课先是让学生自主研究,后又给足学生们的沟通、展现时间,很好的表现了新课程理念。

自然,
这会使教课容量遇到必定影响。

4.总结结论: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均衡状态,力的均衡条件为协力为零
(2)在共点下作用下的物体,假如所受协力为零,必定处于均衡状态
(3)推论:
a.当物体遇到三个力共点力的作用而均衡时,此中的随意一个力必然与余下的两力
的协力等大反向。

b.当物体遇到三个力共点力的作用而均衡时,随意成立直角坐标系并分解不在座
标轴的力,沿两个坐标轴方向的协力均为零
c.三个共点力构成关闭的三角形
(指引学生将此推论拓展到多个共点力均衡时的情形)
(三 )、练习稳固
1.讲堂例题:用绳索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下图,若鸟笼重19.6N,求绳索 OA 和 OB 的拉力各是多大?(启迪学生用刚才的实验结论求解)
2.作业:思虑课本P93 的 1、 2、 3、 7;达成课本P93 的 5、 6、 8(做在作业纸上)
四.教课反省:
本节课的要点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这个条件得出后,学生是比较简单接
受这个结论的。

要点在于接受与掌握之间还有必定的差距,很多学生结论都能朗朗上口,但一到应用就惊慌失措。

所以本节课创立性的指引学生,将本来是均衡条件的推导与应用的结
论,让学生自己经过实验研究、总结得出。

学生对自己实验获得的方法和结论印象深刻,这
有益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最后经过例题让学生领会到结论的应用。

这是这节课的一个打破
方面。

鼓舞学生勇敢怀疑,踊跃思虑,独创性地进行实验,这也是本节课着力指引的一方面。

固然学生的思想不行能离开前几节课的合成与分解的思路,但多种角度、方法的指引将有益于学生开辟性思想的培育。

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时间、器械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验限制性较大;而且本义是研究性
实验,因为学生对课本的预习较为透辟,对结论很熟习,简单演变为考证性的实验。

有部分
学生对考证类的实验兴趣不大,将会影响实验的踊跃性及实验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