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临考倒计时十天冲刺卷·语文(八)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临考倒计时十天冲刺卷·语文(八) (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从学科形态而言,主要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虽然其具体历史形态受到自然知识的影响,但中国知识体系主要涉及社会知识,其对象、内容及其与主体意志的关系,还有获取的方法路径,都与单纯的自然知识有重大区别。
“中国知识”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象,拥有自己的内涵及特点。
一方面,“中国知识”不是一般的社会知识,有其具体规定性。
它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叙事、社会结构分析和当代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总体性认知。
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属于人类的社会知识,因此有其普遍性。
然而,世界多种文化并存,人们生活在现代民族国家中,不同国家、文化之中的社会知识受到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都有地方性和民族特征。
因此,“中国知识”从内容说,主要是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真理性认识,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综合;从认识主体说,它不是外部观察者将中国作为“他者”观察而形成的认知成果,也不是中国人模仿外部观察者而形成的认知成果,而是在认识主体上具有中国属性的知识。
当然,“中国知识”不排斥外部世界的贡献,但相比中国人的自我意识,那是第二位的,是需要通过批判性的活动,将一种来自外部视角的认知消化融合进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的知识。
因此,构建中国知识体系,对于中国人自身而言,要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走向何方”,对于外部世界而言,则要回答“何谓中国”,尤其是“何谓当代中国”以及“中国将如何发展”。
总之,中国知识体系既是“中国的知识”又是“中国底知识”。
由于它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性认知,又集中体现民众的文化认同心理,可以为国家意志的形成提供理性选项,同时也对外全面展现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之所以要重视构建中国知识体系,是因为中国知识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知识体系,是随着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得以真正完善的。
那些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经过理性自觉和系统反思,被
中国民众接受,又在传播过程中内化为民族心理,从而构成本民族的自我意识,本质上是具有历史文化主体性的知识。
无论是学术体系还是学科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内容,因而依托于又受制于一个时代本民族的总体知识水平和认知视野。
而话语体系作为一个交往与论争的平台,特别显示出在国际关系和不同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知识与权力关系。
在理性的社会交往中,话语权要建立在真知灼见的基础上,没有独特的具有说服力的知识,很难有真正而持久的话语权,难以建立真正对等的交往。
在国际关系中,道理同样如此。
当中国不仅富强起来,而且能将我们的历史、社会和当代实践的真理性认识形成为一个融贯的知识体系的时候,表达中国经验或中国方案的中国话语将产生改变世界秩序的力量。
中国知识体系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质。
中国知识体系强调的是中国人的知识世界中最重要的部分或者核心,是一种成体系的中国知识。
凡是体系性的知识,必有其自洽的特征。
中国知识体系的自洽性建立在中国的历史叙事、社会分析和当代中国经验的观念提升三者之间的统一上。
中国的历史叙事解答“我们从哪里来”,它帮助中国人理解自己、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社会分析,侧重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何种社会土壤中实现的,即中国现代化发生期的社会性质、结构和转型过程,以及这一转型过程中人的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当代中国经验的观念提升,是指对当代中国尤其是最近数十年的中国经济、政治乃至社会变革经验的再认识。
因此,在中国知识体系中,它们是互相绾结的。
历史叙事和社会分析最终都指向如何获得对当代中国的正确认知,使经验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意味着中国知识作为体系性知识,具有自洽性,但并不表示它是静态的单一结构,更不是封闭的自我复制,而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
中国知识体系既要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上建构起来,又必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不断向前拓展和充实。
(摘编自高瑞泉《构建中国知识体系是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材料二:
构建中国知识体系要居安思危。
一方面是完备体制下的危机意识。
当前学术建制、体制在政府或决策者的支持下,越来越健全,学者参与决策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社会科学发展为所谓的“显学”,但也要意识到学术创造在为制度建言献策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也不应迷失自我甚至丧失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和争鸣精神。
另一方面是不忘为世界知识谱系贡献能量的危机意识。
之所以产生本土化、中国特色知识体系构建等议题并且久久争议难下定论,原因之一在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共享的普遍性和各自独有的特殊性为彼此提供了融合与张力的基础。
就普遍性而言,知识的普遍性某种意义上源于人与社会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普遍性。
就特殊性而言,源于历史(帝国历史、抗争历史)、源于文化(古代文明、乡土文化等)和源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均为中国知识体系提供了本土构建的基础。
立足于中西方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的危机意识,其重点并不在于纠结中西方谁更胜一筹,而在于在人类知识谱系中,中国应力争做出具有特色的、有意义、有益处的贡献。
(摘编自高艺多《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与青年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的历史形态受自然知识的影响,但其对象、内容及与主体意志的关系、获取方法等却与自然知识无关。
B.“中国知识”在内容和认识主体层面上均为具有中国属性的真理性认识,与中国的社会知识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相关。
C.作为国家实力展示平台的话语体系,在国际关系和不同文化交流中折射出的知识与权力关系彰显了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的现实。
D.中国的历史叙事、社会分析和当代中国经验的观念提升三者之间的统一是中国知识体系自洽性的基础,也是建构中国知识体系的前提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是对中国人自身,还是对外部世界,“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何谓中国”等叩问的答案存在差异,且两者的视角也不相同。
B.理性自觉和系统反思是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为民众接受并内化为民族心理,构成民族自我意识、建构中国知识体系的必要条件。
C.如果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中国就能获得真正持久的话语权,而这种表达中国经验或中国方案的中国话语也必将产生改变世界秩序的力量。
D.源于历史、文化和制度的中国知识体系重点并不在于与西方文化作比较,而是着眼于在人类知识谱系中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中国知识”涵盖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B.中医理论及中医经验总结
C.郑和下西洋的航海知识D.李善兰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中国知识体系”。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
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
屈家制壶的泥客,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
一是泥料。
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
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
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丟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
二是壶的款式。
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
多的据说套了九把
壶。
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
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
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
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贼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
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兵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
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
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
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
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
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
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
那人脸上先显出凝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
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
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
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
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
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
小篆字体,字如蛹蚁。
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
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
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
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
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
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
经
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
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
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
自这次失败后,日本兵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
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
屈旺亦可二选一。
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
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
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
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兵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
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嘚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敬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选文有删改)材料二:
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
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
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
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
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
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等。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穗儿红”为小说篇名,体现了作者既以泥壶为情节纽带讲述传奇故事,又将其作为文化观照载体的巧妙构思。
B.九套壶壶腫上镌刻的跋文与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的审美追求。
C.屈旺凭借机敏与警觉,识破了石川的身份,挫败了日本兵进军四川的阴谋,使日本侵略者死的死伤的伤。
D.小说讲述了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作者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场景,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蓄势。
B.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围绕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明晰单一,写得详细完整。
C.小说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屈旺鲜明的形象,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且始终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D.小说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8.材料一在叙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4分)
9.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试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
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
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骠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
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
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
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
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
骞至,匈奴引兵去。
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
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
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旱会,当斩,赎为庶人。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
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
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
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
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
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
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
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其从军,上为造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
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薨.。
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谥.之并武与广
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
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
B.赎,赎刑。
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
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
D.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
“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
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
B.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
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
C.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
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抜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
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
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古代兵法,他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予以回绝,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2)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
14.《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
(3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霜余已失长淮阔”,写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狭长,淮河河面没有了往日壮阔的气势,这是写实。
B.“咽”,水浅声低、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
作者移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C.“佳人”一句写欧阳修当年所作的西湖词依然为后人传唱,欧阳修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D.“草头”―句写露珠圆润倏忽而逝,与《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两句写得委婉深沉,请赏析这两句。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大哥怕你推辞,嘱托我把这个交给你。
”陈小莲把一个包裹递给满文斌。
(①),还有现金六万多元。
存折上是他这些年回去时给大哥的钱,他都一笔一笔存着;(甲)现金应该是这次来这边,满山草卖猪羊的钱,还没来得及存上,加在一起,五十来万元。
是满山草所有的积蓄。
“我说这么热的天,他总穿个长袖呢。
”满文斌喝了口急酒,擦了擦眼角。
“……”
“你知道你哥说什么?”陈小莲眼睛红红的。
(乙)“他自言自语,像在说梦话:(丙)‘麦子熟了,麦叶就悄悄落了;果子熟了,树叶就静静落下……我也快落了,我得回家,落在熟悉的地上。
’”他的声音已然有了浓重的泪意,(丁)“你还以为他没发觉呢,大哥他心如明镜,应该都感觉到了。
”
满文斌来到楼上,(②)。
他睡着的样子像是收割后的麦田,坦然、安静,带着收获后的疲倦和欣慰。
满文斌悄悄给大哥盖上毛毯,来到天台上抽烟。
陈小莲跟上来,他们并肩站在天台上,随着他的话,残月已悄然落下。
陈小莲说:“再复查一下,过两天,我们一起送大
哥回家吧,叶落归根。
”
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B.乙C.丙D.丁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分)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3分)
2020年3月3日我国首个5G微基站射频芯片研发成功,目前正在进行封装测试。
5G 微基站射频芯片项目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有线射频宽带芯片组的拓展。
射频基带芯片组可实现600兆每秒的下行速率,完全可与国际巨头的同类产品对标。
在中国广播科学研究院进行的标准测试中,相比对标的国际巨头同类产品,抗衰减能力提升了10dB左右,这使其更能适应国内复杂、恶劣的网络环境。
射频芯片不光覆盖广电频段,也兼容了工信部刚刚颁发许可的共享室内频段,可以说是为5G时代室内共享微基站量身定做的芯片。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眼下,中国电影的发展不缺资金、技术,也不缺人才,但许多花费高成本请来豪华阵容的电影,没有取得《你好,李焕英》所得到的好成绩。
有人说,①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不然,这种情感的珍贵和动人,人人都懂,但并不是类似题材的电影都能得到观众的肯定。
说到底,光有情感还不够,②__________________,才是俘获观众的关键。
贾玲在自己的处女作中投入的不仅是情,更是真情。
这份真,不只是贾玲在表演上的投入,更是她对待电影、对待创作的态度。
事实证明,在艺术创作中,认真、纯真、本真的态度是根本。
一部作品的创作态度无法被掩饰,观众们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③__________________,已无法让今天的中国观众买账。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1年,少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志;从1950年开始,一群被西方媒体称为“衣衫褴褛、盲目亢奋”的青年开始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