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 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个人观念淡薄
D.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中国姓氏的特点,与专制王权无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与个人观念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排除;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所以中国人的姓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是家族系统称号的标志,体现了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晴】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最大的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
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评价:
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 促使西周强盛
B. 导致诸侯割据
C. 强化宗法体制
D. 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中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 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
用。

”这里主要强调
A. 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B. 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 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D. 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度对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重点;C选项只局限在西周文化上;D选项说法错误,分封制并没有对民族融合阻挡。

4.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①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
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措施。

秦始皇为开疆拓土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④错误,排除含有④的其他选项BC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巩固统一的措施
5.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帝至高无上,皇权独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政月”改为“正月”主要是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体现皇权的独尊和至高无上,D正确;中央集权、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B;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

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名师点睛】避讳”制度: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
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6.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史实的能力。

A、B 两项的表述均与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不符,故排除;诸侯割据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西周和西周之前”,故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制下的地方官员封土和官位可以世袭,属于贵族政治,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属于官僚政治,故本题应选D项。

7.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从材料“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可知魏征负责审议,因此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D项正确;A项负责执行;B项负责起草;C项是A项的一个执行部门。

点睛:首先从材料中找出魏征的职责,然后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职能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8. 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
政,并得升都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A. 皇帝权力的加强
B. 宰相权力的分割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宰相权力的加强
【答案】B
【解析】从“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可以看出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不满足“直接”二字;C选项与此无关,本题讨论的是君主专制问题;D选项与材料的含义相悖。

点睛:解答本题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题目中要求的“直接”反映,所以排除了A选项,A选项是间接的反映。

另一个关键点是本题讨论的是君主专制问题,与中央集权无关,所以排除C 选项。

9.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 军政
B. 民政
C. 行政
D. 财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说明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行政归宰相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

因此A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政治制制度
10.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郡县制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无关,故A排除。

察举制以孝廉为依据,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

行省制属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1.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
部门……”。

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 协理奏章
B. 参与决策
C. 执行政令
D. 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由于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所以“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也就是殿阁大学士,他们是不可能参与决策的,故排除B;而这个新的政府部门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问题,故选A;C应该指的是六部,故不符合题意;D是属于监察部门的职权,故排除D。

12.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与北宋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
A. 明清进一步把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强大
B. 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C. 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
D. 设军机处,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成立军机处,使国家的行政军事管理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强大,故A项正确;B项是宋朝的措施;C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D选项包含在A项之中。

13.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都是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出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行政制度日益完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说法范围过大;B选项涉及到的是君主专制问题;C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14.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之所以发动鸦片战争是因为要打开中国的市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符合材料中的评价。

故此题应选A项;B和C是19世纪后期;D是20世纪。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 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

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他反对签约的主要出发点是
A.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B. 维护民族利益
C.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学习西方技术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涉及到的内容来看,他主要涉及到的是“国脉”、“国威”以及“边境”问题,所以他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家独立自主的内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民族观念;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

16.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 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 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 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 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 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 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 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中“宰相有权能割地,回首河山意黯然”说明《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造成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情绪,故选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

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

掀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太平年。

”材料说明了义和团运动
①盲目排外
②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得到了清政府的鼎力支持
④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要杀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等信息可以得出①说法正确;“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可以看出②说法正确;③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B。

19. 假如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人生,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A. 推翻清政府
B. 建立民主政体
C.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 驱逐日本侵略者
【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过程
20. 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

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律师,下列资料中,可供你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交给国际法庭的有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手是指自己亲手收集的资料,比如获得的实物资料,或亲自进行的调查研究资料,但不包括从别人的文字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

第二手是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从其他人那里获取的资料,比如参考其他人的文献、节目之类而获利的信息。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电影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④,①②③是第一手史料,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1.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徐州会战
B. 淞沪会战
C. 武汉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从“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可以看出这是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结合材料具体时间1937年,我们可以确定这一历史事件是淞沪会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和C选项都不满足“第一次”;D选项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具有概括性。

22.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它主要说明了
A.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B. 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 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B想说法错误,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标志是武汉会战的结束;C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涉及到八路军可以看出;D选项错误,第18集团军就不是。

23. 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
B. 当时紧张的革命斗争形势决定的
C. 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D. 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
【答案】C
【解析】材料涉及到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所谓的根本就在于经济原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B选项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但都不是根本原因;D 选项与此无关。

点睛:材料中强调的是“根本”二字,所谓的根本一般来说指的都是经济上的问题。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只需要抓住这一条即可。

24.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新印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材料中的“书”应为
A. 《各国律例》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变法通议》
【答案】C
【解析】A选项是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其中只是对西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不满足“于夷
情最谙练”;B选项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纲领,体现的是农民的平均主义,它不满足“皆是效法西人所为”;C选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法令,满足材料中所描述的特点;D选项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内容,时间不满足1861年的条件。

25.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 总统
B. 议会
C. 内阁
D. 全体国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故D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的主权不属于总统,故A排除。

中华民国的主权也不属于议会,故B排除。

中华民国的主权也不属于内阁,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 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 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 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辛亥革命”,由此可以判断出材料中“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消失,“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7.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
A. 中国的“文艺复兴”
B.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 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 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体现补课和起点,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这属于高考的热点之一。

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指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体现出明显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指的是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8. 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 南昌起义的爆发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C. 红军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
D. 人民军队解放南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史实。

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故选C;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人民军队解放南京均与长征无关,排除AB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
29. 2012年7月18日,为迎接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静安区召开,中共二大代表李达之子李心天特邀参加。

中共二大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
A.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C. 确立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 决定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中共二大相比于中共一大来说主要是在民主革命的纲领进行了确定,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这是中共一大的作用;C选项是中共三大的成果;D选项是大革命失败后才出现的。

30. 中共郑重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国共以三民主义为基础,进行第一次合作
B. 大敌当前,国共放下前嫌,合作抗日
C. 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D. 抗战胜利,中共为和平建国做出让步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事情,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反映了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而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才出现了国共放下前嫌,合作抗日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故A错误;C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材料论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不是抗战胜利后,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