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麒麟中学2013高中生物 课后巩固提能 5.3精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巩固·提能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依存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3.(2011·长沙高二检测)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B.A与D两种生物是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成分
C.图中的生理过程②全在线粒体中进行
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4.(2011·牡丹江高二检测)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F数量增加,短时间内E数量增加,D数量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B、C、E、F
D.A→D过程中碳流动主要以CO2形式进行,B→C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5.(2011·青岛高二检测)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B.能完成图示过程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7.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
B.若b>0.2a,此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影响
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群落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9分)
8.(14分)(2011·张家界高二检测)如图为不完整的碳循环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
请回答:
(1)图中A、D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表示的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①过程完成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⑧过程是指____________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____________形式循环的。
(3)指出图中作为碳循环图解的不完整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目前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9.(15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由各种成分参与的,它们各自起着相应的作用,为了探究各成分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探究消费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号锥形瓶第二步应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仪器测量1号和2号锥形瓶中CO2浓度的变化,会发现1号锥形瓶_____,2号锥形瓶________。
(3)通过上述实验说明消费者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号和3号锥形瓶内的金鱼相比较,哪个生存时间更长?为什么?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号和3号锥形瓶对比能否说明“分解者”是物质循环中必不可少的?____
____________。
若不能,应如何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大气中的CO2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变成含碳有机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碳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物质循环,如果物质循环不能进行,生态系统会因物质堆积或缺乏而被破坏进而崩溃。
2.【解析】选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生态系统的能
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在无机环境中,不能再被利用。
3.【解析】选C。
图中A、B、C、D分别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成分。
②过程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4.【解析】选C。
图中D表示的是生产者,B、E、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食物链为D→F→E→B。
若F增加,短时间内被捕食者D减少,捕食者E 增加。
5.【解析】选A。
消费者捕食生产者的过程也就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获取能量的过程;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由于①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留在了生物群落中,所以①>②+③。
6.【解析】选B。
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可以完成图示过程,但不具备叶绿体和线粒体。
独具【规律方法】参与碳循环的生物代谢类型
(1)同化作用方式
①生产者: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藻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等,均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消费者: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为异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为异养型生物。
(2)异化作用方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异化作用方式均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7.【解析】选A、B。
甲即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甲从无机环境获得的能量大于a;当b>0.2a时,该生态系统能量供应不足,会遭到破坏;第一营养级种群中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总量不一定最多,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个浮游植物所含能量可能少于其他营养级的单个生物所含能量;仅由生产者、消费者不能构成群落,还需要分解者。
8.【解析】(1)图中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2)过程①主要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⑧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3)生产者(A)和消费者(B、C)都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使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
(4)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CO2含量升高,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
(2)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分解者的分解 CO2
(3)A、B、C应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4)⑨
9.【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消费者的作用,则消费者应为实验的自变量,以1号为对照组,2号实验组中应比1号对照组多消费者,消费者会加快物质循环,所以2号锥形瓶中CO2浓度高于1号锥形瓶。
要完成物质循环,生产者和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3号锥形瓶中应有分解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物质自给自足,要说明分解者的作用则应设置一组没有分解者的对照组,为了满足等量原则,还应加入河泥,但要灭菌。
答案:(1)加入等量金鱼藻、金鱼
(2)下降变化较小
(3)加快物质循环
(4)3号,河泥中的分解者会分解金鱼粪便供金鱼藻利用,所以维持时间更长
(5)不能另设一组对照,加入烘烤过的杀死微生物的河泥,其他条件与3号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