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2.32生态系统的结构计时双基练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2.32生态系统的结构计时双基练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难度中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正确。

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B错误。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都属于分解者,C错误。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答案A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难度较小。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项错误;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
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D项错误。

答案 B
3.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答案 D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
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B.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 C
5.xx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

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

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物,属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根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等。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第三、第四营养级)。

答案 C
6.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 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
解析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的集合,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未体现出分解者,不能表示生物群落。

B、C、F一共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E和F在同一地域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它们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逐渐增大,E捕食D,E种群密度有可能也随之逐渐增大。

答案 C
7.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

在此生态系统中,害虫和蛇分别是青蛙的食物和天敌,若大量捕杀青蛙,则对这两种动物的影响最大。

即青蛙的减少,会导致害虫
的增多,害虫的增多可导致作物的减产。

答案 B
8.
某最高消费者为三级消费者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其中各物种(甲~戊)间的连线表示两者存在捕食关系,且戊是唯一一个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物种。

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戊是唯一一个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物种”可知,图中所有食物链的终点均为戊,除丁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点外,其余三个物种均可为食物链的起点,但结合“最高消费者为三级消费者”,即该生态系统只有4个营养级可知,该“食物网”中各食物链的起点只能是乙,即乙为生产者,B正确。

答案 B
9.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由图可知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所以A项错;硅藻是生产者而不是分解者,
所以B项错;蓝鲸在此食物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对该食物网的影响不是最大,所以D项错;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答案 C
10.如图表示一个海滩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答案 B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解析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C
12.(xx·唐山模拟)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海藻、滕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寻找食物。

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星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藤壶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海藻
C.海星和荔枝螺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若除去海星一年后,藤壶很可能成为优势种
解析B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海藻和浮游植物,且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

A项正确,由图可知,海星获取的能量64%来自于藤壶。

C项正确,海星捕食荔枝螺,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藤壶,故海星和荔枝螺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D 项正确,若除去海星,藤壶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甲乙丙丁戊
重金属含量
0.003 7 0.003 7 0.035 0.035 0.34
(μg/kg鲜重)
解析(1)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寄生等关系,从而使本地物种衰退或灭亡,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2)绘制食物网时应把握题干的几个要点: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即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从而制约和降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依据题中表格数据确定营养等级: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从而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答案所示,食物网中容易出错的是甲→丁、乙→丙的交叉线。

答案(1)竞争捕食寄生
2
14.(12分)(xx·合肥四校联考)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划分,________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________。

(2)上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________营养级。

(3)若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否说上述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群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1)题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其他生物属于消费者。

(2)题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五营养级。

(3)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导致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由于反馈调
节使蚯蚓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题图中的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答案(1)绿色植物分解者
(2)3 三、五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相思鸟的数量减少,从而引起蚯蚓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不能,因为这些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的所有生物
15.(1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

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

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

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

据图分析:
(1)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________的地方。

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W kJ,被捕食的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kJ。

(3)图2中甲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__,图2中的________对应的生物是图1
中的鲤鱼。

(4)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及乙和丙之间的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2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文字表示)。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与转换能力。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依题意可知,鲤鱼最多所获得的能量为0.5 W×20%×20%+0.5 W×20%=0.12 W(kJ)。

(3)图2中甲为生产者,即图1中的藻类植物。

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对应于图2中的丙。

(4)生产者中的碳流向分解者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乙和丙都能以甲为食,故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丙也以乙为食物,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5)碳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也能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1)光照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2)0.12 W
(3)藻类植物丙
(4)(含碳)有机物、捕食和竞争
(5)甲→环境中的CO2 $ 23677 5C7D 屽35202 8982 覂
27696 6C30 氰 B27080 69C8 槈32523 7F0B 缋20105 4E89 争23955 5D93 嶓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