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2018 年第 5 卷第 49 期2018 Vol.5 No.49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患者
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龚仁建
(成飞医院输血科,四川 成都 610091)
【摘要】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产科于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收治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成分输血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后统计分析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治疗前,且Fib (纤维蛋白原)、PLT (血小板)均高于治疗前(P <0.05)。

结论 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值得临床借鉴普及。

【关键词】成分输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功能;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9.72.0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不仅病情凶险,而且发病急骤,是诱发产科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故而临床尽早予以诊断、尽早治疗,临床意义重大[1]。

对此,本文以本院产科收治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特此分析了成分输血治疗的效果。

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03月~2018年03月,随机选取本院产科收治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最大年龄为44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29.5±6.6)岁;其中有15例初产妇,15例经产妇。

符合伦理学要求;产妇及其家属知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血液疾病、肿瘤以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1.2 方法
当发生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及时处理,包括(1)早期分娩:严控原发病的同时,促使产妇合理分娩,将子宫早日清空,血样快速送检并予以筛查。

(2)应用肝素:未确定前,可取25~30 mg 肝素静脉滴注,确定后再适当追加,
以每小时10 mg 速度持续静滴,定时检测其各项凝血指标,便于肝素用量的调整。

(3)及时支持:补充血浆替代品、给氧,平衡水电解质酸碱,纠正休克。

(4)及时手术:若保守治疗欠佳,无法控制出血,需予以开腹或是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若有必要,可实施子宫次全切或全切术。

成分输血:根据患者所缺失的血液成分,予以按需补充,主要有机采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Fib (纤维蛋白原)、PLT (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

以(x ±s )为计量资料,用t 比较组间差异。

以P <0.05表示组间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APTT 、PT 低于治疗前,且Fib 、PLT 高于治疗前(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x ±s )
时间n APTT (s )PT (s )Fib (g/L )PLT (×109/L )治疗前3026.7±5.417.1±3.4 3.3±0.696.5±6.6治疗后3022.3±5.212.3±4.47.5±0.7106.7±9.9t - 3.214 4.72824.951 4.695P
-<0.05
<0.05
<0.05
<0.05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49 期2018 Vol.5 No.49
73
3 讨 论
针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需及时予以血容量补充处理。

因为出血是该病的主要表现,通过血容量、悬浮红细胞补充,有利于提高携氧能力。

冰冻血浆中存在纤维结合蛋白、血浆蛋白,可帮助患者补充血容量、凝血因子,Fib 或是血小板计数水平过低时,则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治疗,以补足患者机体所需的血液成分[2]。

肝素对血小板凝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减轻血小板过多消耗、防治凝血因子,故而输血前与低剂量肝素联合治疗,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APTT 、PT 、Fib 、PLT 等指标是临床凝血功能常规检查项目,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予以良好反映[3]。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大部分都存在APTT 、PT 水平上升现象以及Fib 、PLT 水平明显下降现象,且此种现象与凝血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中,输血治疗后APTT 、PT 低于治疗前,且Fib 、PLT 高于治疗前(P <0.05),表明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患者行成分输血治疗的效果确切。

总之,成分输血对改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效果更为突出。

需提及的是,成分输血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以免引起人为原因所致的凝血功能恶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主要脏器功能,警惕器官衰竭,避免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等输血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龚征华,艾铁盔,胡科杰,朱建锋.成分输血在产科大出血
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06):1167-1169.
[2] 辛秀团.成分输血救治产科大出血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先兆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 96-98.
[3] 刘永生.肝素联合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4):5985-5987.
本文编辑:吴 卫
生穿孔[4]。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①腹部突然间出现剧烈疼痛,开始是上腹部后者穿孔位置呈现刀割、烧灼等疼痛,后疼痛症状逐渐扩散到整个腹部。

②部分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细菌性腹膜炎或者肠麻痹,从而导致中毒性休克。

③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但表现不会很强烈,同时伴有腹胀或便秘等症状。

④脉搏加快、身体逐渐发热,不过通常情况下是在患者胃穿孔发生数小时后才会出现此现象。

胃穿孔单纯修补术是讲穿孔进行缝合,就穿孔后消化也以及食物进入富强所造成的问题进行解决;胃大部切除术是目前我国治疗溃疡病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术方法,,其主要是将胃的远侧三分之二~四分之三的部分进行切除,其中还包括胃窦部、胃体大部、幽门、十二指肠球部。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比参照组患者所用时间短;,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3%
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5.71%。

综上所述,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对比,可以发现相比于胃大部切除术,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效果更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 盛.单纯修补术及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急性胃穿孔
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0):1349-1350.[2] 王 训.急性胃穿孔单纯修补术及胃大切手术治疗的临
床研究[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7):00224-00224.[3] 张学峰.单纯修补术和胃大切除术用于急性胃穿孔患者
的疗效对比[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6):00255-00255.[4] 顾志祥.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在急性胃穿孔治
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8):119-120.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7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