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1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麒麟区人民政府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工商业、服务业、农业发展的观念,谋化促进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始终按照发展完善中介组织,强化培训技术技能和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完成外输内转劳动力结构,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发展新思路,大力打造发展劳务产业经济。
全区劳务产业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302人,有序转移输出6233人,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762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500人,实现劳务产业经济总收入47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77亿元的4908,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收入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1偏、贫、远村庄劳务产业经济状况麒麟区比较偏、贫、远的村庄如珠街街道联合社区的庄科、白石岩小组,茨营镇大麦。
联合社区是珠街街道偏远贫困社区,辖区山高坡陡,水少,海拔2160,以农业生产为主,辖区7个村小组4400多人口,有450人在外打工,以白石岩村小组为例,193户900多人口,有200余人在江苏、浙江打工,主要从事公路、建筑类工种,占全小组12劳动力;庄科村小组90多户,370人,有60多人在福建、广州打工,通过与打工户的座谈了解,每年每人除去食宿车旅费外,能带回家中的纯收入平均在45万~5万元。
以此类推,社区每年仅劳务产业经济就可以带回2000万~2200万元的经济收入。
茨营镇大麦村委会总人口836人,225户,4个小组,人均耕地032,少数民族占23,主要从事烤烟、玉米、马铃薯种植,外出务工的只有45人,主要是在杭州架高压线,有部分在老挝修公路或在广州做玩具,务工收入相对较高,每人每年除去食宿车旅费,带回纯收入6万~8万元,劳务产业经济给大麦社区每年带回务工收入270万~360万元。
目前全区还有27万贫困人口,劳务产业经济对于全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12劳务产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全区劳务转移和输出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十二五期间以每年新增务工人员116的速度递增,直到2015年由于全国经济运行增
幅减慢,只增长56左右。
目前全区已有19万人次的打工劳务大军,其中有7万多临时工和季节工,实现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192万人次,初步推算实现全区劳务产业经济收入在52亿~54亿元。
13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员的构成和流出状况在区内从事打工和创业的占31左右,其中男性占69,女性占31左右;外出务工创业人员中,男性占782,女性占218左右。
从年龄构成上看,18~22岁占21,23~45岁占685,45岁以上占105左右。
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文化及以下占104,初中占754,高中以上占142左右;从流向地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流入到国内的昆明、江苏、广东、广西、浙江、杭州、上海及国外的老挝、泰国、缅甸等地。
14劳务人员转移方式及行业情况十二五期间,全区劳动力转移输出从自发无序的流动为主,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合理化的转移输出方向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区委、区人民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区的劳务产业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市区劳务产业办、人力资源促进会、人社局和中介机构有组织的转移和输出比例在逐步增大。
通过职业学校培训、老乡带老乡等方式有组织的转移和输出劳务人员占总量的518左右。
据调研和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加工、交通道路、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电商等行业中。
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配件组装工、矿工、建筑工、泥瓦工、钢筋、焊工、缝纫工、搬运工、技术工、物流工、产品推销、保姆、修路、架线、家政服务等职业。
15劳务产业经济呈现新常态变化1全区农村和居民从盲目劳务向定向劳务转变。
经区、街道、镇劳务部门多方协调努力,在全国广泛收集劳务市场信息,锁定一些企业、城市用工信息,通过网络等媒体及各街道镇、村、组信息员传递用工和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和居民适龄劳动力到企业、矿山、建设工地务工,并建立台账,跟综服务,同时利用打工人员作为信息员,以传、帮、带的方式把周边
厂家的用工信息反馈回家乡,带领人员外出务工。
2过节、农忙不回家。
部分常年不回家的务工人员、具有一定技能的务工人员看到,城市出现佣工短缺现象,过节、农忙不回家,除了节省下来回的路费外,期间的高工资足以请人干完家里的农活。
3从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
一些务工人员通过区劳务办、农广校及一些职业学校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在企业里学到技术后,待遇逐年提高,加上企业对技工的优厚条件,许多务工人员选择在一个企业里长期工作,并逐步稳定下来。
4回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加。
部分务工人员打工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本后,开始向农村和社区回流。
这些外出务工者回流不是简单地回到农村耕地,而是将先进技术、经验和积累的资金带回农村,直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返乡人员中有70以上回到农村流转土地搞特色种植养殖,建起了家庭农场及合作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30左右在乡镇做小生意,最终走上了经商和办微小企业的道路,圆了农民工的创业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多元化经济的发展。
2存在问题21人员整体素质低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个体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培训提高难度很大,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不强。
特别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匮乏,导致大批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型乃至苦、脏、累、危险的苦力型职业,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入。
22培训效率不高由于受培训场地、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技能培训的量小、工种少,培训率低,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员外出后找到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就业率较差,完全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影响劳务收入。
23劳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劳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服务平台不健全,致使对广大外出务工者的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跟踪管理、维权等服务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务工者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盲目外出,导致外出务工者怕劳务信息不可靠、怕工作岗位不稳定、怕劳务收入受影响、怕合法权益没保障。
24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较多外出务工的劳务人员后顾之忧较多,如子女上学不方便,孩子的安全没有保障,老人抚养不周全,承包地抛荒较多,猪、鸡、牛无人管理等。
25劳务人员权益保障堪忧有部分劳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不能及时兑现;一些小企业、工厂及个体私营业主坑骗劳务人员现象时有发生,劳务人员的维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即使维权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也不能及时解决,往往务工人员由于等不起或拖不起,走极端而出现违法事故,对家庭造成严重的后果。
26缺乏科学规划工作急于求成,一味追求数量只下任务不求质量,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和定位。
对劳务人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不充分,对劳务人员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因此发生问题很难解决,且解决的成本很大。
27思想观念保守、陈旧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念陈旧,恋乡、恋家、恋地,甘于现状,不愿外出。
3对策建议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全区劳务产业经济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来抓劳务产业经济工作具有投入小、见效快的特点。
虽然劳务转移输出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税收没有直接的影响和好处,但大部分劳务经济的收入返还到家乡和社区,缩小了贫困面,相应地也减少了地方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同时拉动了当地农村和社区的消费市场,间接地增加税收和收入,稳定了社会。
劳务转移和输出产业经济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
所以全区各级各部门应把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科学的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政府的运作风险。
为劳务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实行产业、行业导向,规范和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特别是鼓励返乡人员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及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并引导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