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选版译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篇第一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1子:男子的尊称。

《论语》一书中,单说“子”即指孔子。

2习:按时诵习。

3说(yuè):通“悦”,高兴。

4朋:同门为朋,指同学,或说志同道合的人。

5愠:恼怒、怨恚。

生气。

6君子:德行高尚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1有子:有若,孔子的学生。

2孝弟(tì):弟,通“悌”。

顺从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3犯上:冒犯在上位的人。

4鲜(xiǎn):少。

5务本:专心致力于根本。

6道: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的行为准则。

7仁: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即要有爱心。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很少见。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1曾子: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孔子的学生。

2日:日日,天天。

3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

4谋:商量事情。

谋划。

5信:诚实,守信用。

6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1弟子:对兄父而言,对兄为弟,对父为子。

2入:指幼时进入父母居室,也是在家里的意思。

3出则弟:是指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学友师长。

出,指八岁出居外舍,求师学艺。

4谨:指做事谨慎。

5泛:普遍。

6行有余力:指事情做完,还有过剩的精力。

7学文:学习六艺及诗书文化典籍。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术)。

译文:孔子说:“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也要尊重长上,说话要谨慎,言行要一致,要广泛关心爱护众人,要多与有仁德的人接近。

做完事后还有时间和精力,就要抓紧时间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1子夏: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的学生。

2贤贤:以贤者为贤。

第一个贤是意动用法。

3易色:改变重视外表的习惯,或者意译为相比于外表的姿态更重视实际的德行。

4致其身:献出自己的生命。

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注释:1重:敦重,严肃。

2威:威严,威仪。

3固:巩固。

4主:亲,接近。

5无:同“毋”,不要。

6友:交友、交往。

名词作动词用。

7惮:畏难,害怕。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

(做人)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八、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1没:通“殁”,指去世。

2三年:多年。

三在古文中多用为虚指。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九、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1敏:反应迅速,聪敏,勤于思考。

2就:接近。

3正:辨别是非,匡正、改正。

4好(hào):喜欢、热爱。

5已:通“矣”,句末语气词“了”。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十、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不己知:宾语前置,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十一、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注释:1三百:《诗经》一共三百零五篇,说三百,是举其约数言之。

2蔽:概括。

3思无邪:思想感情纯正。

邪,方直不曲谓之正,反之为邪。

这是《诗经·鲁颂·駉》中的句子。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十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1有:通“又”,指零数。

2立:自立,学成。

3不惑:不惑于心,心中有主见。

4天命:命运。

5耳顺:舍己从人,听得进去各种意见。

6逾:逾越,超过。

7矩:规律,法则。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十三、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孔子的学生。

2养:给以衣食,供养。

译文: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

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

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
十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1温故:对所学习的知识义理经常复习。

2师:使人效法的榜样。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十五、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十六、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

君子说:“先将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十七、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1周:忠信,亲密。

2比:曲媚结党,互相勾结。

3小人:微贱,无德之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十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1罔:通“惘”,迷惘无所知。

2殆:疑惑。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十九、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释:1异端:两端,引申为“小道”、“杂说”。

2害:伤。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把时间都用在研究异端邪说上,那危害就大了。


二十、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卞(biàn)人,孔子的学生。

2诲:教诲,使其明白。

3女(rǔ):通“汝”,你的意思。

4知(zhì):通“智”,明智,智慧。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二十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1季康子:季孙肥,鲁国之卿,谥康。

谥,谥号,人去世之后,根据一生的品行所作出评价的称谓。

2劝:勤勉,努力。

3如之何:怎么做?
4临:视察。

5庄:严,威严。

6孝慈:对老者孝,对幼者慈。

7举善而教不能:举用善人而教育能力差的人。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变形对党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二十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1信:人言为信,指说话要诚实,实事求是。

2大车:牛车。

3輗(ní):大车前车辕与横木连接处。

须使其结实而灵活,车及拉车的牛才能自由转动。

4小车:马车。

5軏(yuè):小车前车辕与横木连接处。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八佾篇第三
二十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

2八佾(yì):八行八列,天子享用之舞。

3是:此,这。

4忍:忍耐。

5孰:谁,什么。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八行列的乐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二十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注释:1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

2诸夏:中国,古代汉族自称。

3亡(wú):通“无”,没有。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却保留着礼仪)呢。


二十五、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1太庙:鲁国周公之庙。

因周公自鲁始封为鲁太祖,故其庙曰太庙。

2鄹(zōu)人之子:孔子父叔梁纥曾为鄹大夫,故孔子少时被称为鄹人之子。

鄹,今山东曲阜东南,是孔子的出生地。

译文: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事必问。

有人说:“‘谁说鄹人的儿子懂得礼节呢?进入周公庙,每事必问。

’”孔子说:“这就是礼节啊!”
二十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定公:鲁国国君,名宋,定为谥号。

译文:鲁定公问:“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王,依什么原则?”孔子回答说:“君王差使臣下要依礼相待,臣下事奉君王以真心无欺为准。


二十七、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1社:土地神或土地庙。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3栗:发抖。

4咎:责备。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二十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1《韶》:舜时乐曲名。

2《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

”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里仁篇第四
二十九、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1里仁:居于仁者之里。

里,住处。

2择:选择住处。

3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三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1好(hào):喜爱。

2恶(wù):憎恨,讨厌。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正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三十一、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1苟:如果。

2无恶:不会做坏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三十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注释:1朝:早。

2道:事物当然之理,事物的本质规律。

3夕:晚。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三十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1士:习于学,有德行道义的人。

2恶衣恶食:简朴的衣食。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三十四、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1怀德:安于德,思念德。

2怀土:安于乡土,思念田地。

3怀刑:安于刑罚,谨守法纪。

4怀惠:思念恩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乡土;君子关心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实惠。


三十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1年:岁数。

2知:记住,记在心中。

3喜:为父母健康长寿而高兴。

4忧:害怕他们衰老多病。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三十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1讷于言:言语谨慎。

2敏于行:行动敏捷。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三十七、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注释:1箪(dān):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饮:饮水。

3陋巷:简陋的居室。

4堪:忍受。

5乐:乐道好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三十八、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1质:实质。

2文:文采。

3野:郊外为野,粗野。

4史:浮夸,缺乏实质。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他的质量胜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品质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量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三十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述而篇第七
四十、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1识(zhì):志,记住。

2厌:通“饜”,吃饱,引申为满足。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
四十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1愤:心求通而未得。

2启:开导,启发。

3悱(fěi):口欲言而未能。

4发:达其辞。

5隅:方、面,角落。

6复:再,重复。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四十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1不图:没想到。

2为乐:制作的乐曲。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四十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吃。

名词动用。

2曲肱(gōng):弯着胳膊。

3枕:睡。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四十四、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


四十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1善者:好的品德。

2不善者:不合于善的缺点。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四十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注释:1坦荡荡:平坦宽广的样子。

2戚戚:忧伤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泰伯篇第八
四十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1弘:大。

这里指心胸宽广。

2毅:刚强。

3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
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四十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四十九、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子罕篇第九
五十、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1毋意:不主观猜测。

2毋必:不非此不可,不独断。

3毋固:不固执己见。

4毋我:惟道是从,没有私心,不以我为主。

译文: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五十一、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1九夷:古代对东方九个民族的贬称。

2陋:其地偏僻,人不知礼仪。

译文:孔子想居住到中原以外边远的地方。

有人说:“物质条件太差了,怎么办呢?”孔子说:“君子到那儿(去实行教化),物质条件有什么差的呢?”
五十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1川上:河岸之上。

2逝:往,前进。

3夫:感叹语气词。

4舍:止息。

译文: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五十三、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五十四、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1三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三军言其多。

2夺:易,移,更改。

3匹夫:普通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五十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凋:衰败零落。

译文: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五十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1不惑:不惑乱。

2不忧:无忧患。

3不惧:无畏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乡党篇第十
五十七、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睡觉时不说话。

五十八、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

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五十九、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直挺挺地躺着,平时在家闲居也不像待客或作客时那样正襟跪坐。

先进篇第十一
六十、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1师与商:孔子弟子颛孙师与卜商,即子张和子夏。

2过:过头。

3不及:未达到。

4愈:胜过。

5过犹不及:过头或没有达到,都不合中庸之道,都不好。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六十一、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

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

”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颜渊篇第十二
六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1大宾:诸侯朝见天子时,诸侯被称为大宾。

2大祭:诸侯朝觐天子时所举行的祭礼。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仕于诸侯之邦没有怨言,在卿大夫家为官亦无怨言。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六十三、司马牛问君子。

子问:“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释:1不忧不惧:不忧愁,不畏惧。

司马牛兄桓魋将为乱,司马牛自宋来孔子门下学习,
常忧惧。

故孔子以不忧不惧宽之。

2疚:有愧于心。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六十四、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

”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

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六十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注释:1片言:言词简少,只言片语。

2折:折服。

3宿诺:预先许下诺言。

译文: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六十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六十七、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注释:文:礼乐法度的文献。

译文: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子路篇第十三
六十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令:教令、政令。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六十九、子夏为莒父宰。

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莒(jǔ)父:鲁国西部边远地区邑名。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七十、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1硁硁(kēng):浅薄固执。

2斗筲(shāo)之人:器量狭小的人。

斗,十升。

筲,一斗二升。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七十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1和而不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晏婴与齐景公评论梁丘据时说,和如做羹汤,要使水、火、酱、醋、盐等与鱼、肉调配得当,才能做出好的滋味。

又如奏乐,要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尺速、高下相济,才能奏出悦耳的声音。

不同的东西和谐、协调地配合,叫做和而不同。

2同而不和:晏婴举例,以水加在水中,这种味道谁愿吃它?奏乐只有琴或瑟一种乐器,这种声音谁愿听它?单调地重复叫做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七十二、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七十三、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注释:1刚:志强而不屈挠。

2毅:果断而不游移。

3木:质朴老实。

4讷:话少,言语迟钝。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宪问篇第十四
七十四、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七十五、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犯:犯颜谏诤。

译文:子路问事君之道。

先生说:“要不欺他,又能犯其颜色而直谏。


卫灵公篇第十五
七十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1陈:陈国。

2从者:弟子。

3兴:起床。

4愠(yùn):不高兴。

5固:固然。

6滥:指无所不为。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