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字材料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2分钟)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幅画的名称
吗?它现存在哪里?
【介绍壁画】壁画为佛教史迹画,由初唐高
僧或受雇于窟主的画匠所作。
【教师提问】这是同学们初中历史教材中的
一幅插图。
假若仅凭第一印象,你觉得图中
的人物像什么?你会将壁画命名为什么?
【教师提问】为何画中的人物都酷似和尚?
专家又是如何将其判读为张骞拜别汉武帝
出使图呢?今天,让我们先一同走近这幅充
满玄机的壁画。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以学生熟悉的
教材插图导入,
通过连环的设
问引发认知冲
突,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环节一:壁画背后的三教互动(18分钟)【教师过渡】专家将壁画判定为“张骞拜别
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所依据的是画面中央的
深色方块(榜题)上的文字。
【展现榜题文字】“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
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问名号
时”。
【教师解读榜题文字】西汉中宗(经学者考
证,“前汉中宗”为画工笔误,此处应为“汉
武帝”)已经获得金人,不知道金人的名号,
于是就派张骞出使西域问金人名号。
要理解
“金人”的意思,我们必须结合壁画原图。
教材中的图片只是壁画原图的下半部分。
【展示壁画的原图】
【教师解读壁画】壁画的原图可以划分为三
个画面。
壁画右上方的这个画面里的榜题上
的文字为“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二
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
常行拜谒时。
”也就是说,壁画中汉武帝所
跪拜的就是金人,结合画面内容可以推知:
金人指的是佛像。
而壁画左上方的这个画面
里所描绘的是:张骞一行到达一座内有佛塔
的城池之外。
城门附近伫立着两位身着袈裟
的僧人正迎接张骞的到来。
【教师提问】同学们觉得这幅壁画的内容符
合历史事实吗?
【教师过渡】同学们所讲的都有道理。
接下
来,同学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创作
这幅壁画的人要把汉武帝描绘成一个虔诚
的佛教徒,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外交事件描
述成一段宗教之旅?
【展示任务要求】
(1)分别用一句话(不超过18个字)概括
各张卡片上的材料内容;
(2)结合老师补充的三条线索,至少使用
1、阅读文字材料、聆听教师讲
解。
2、观察图片、聆听教师讲解。
3、预设:【生1】不符。
汉武
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奉儒学为正
统,不可能向佛像“常行跪拜”。
【生2】不符。
张骞第二次出
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与周边国
家建立友好的关系,而并非为
了求佛号。
4、聆听教师讲解任务要求。
让学生在看教
师逐字逐句解
读文字史料、图
片史料的过程
中,进一步提高
史料研读能力,
培育“历史解
释”的核心素
养。
让学生明白,艺
术作品是对“历
史”的加工,会
存在失真的情
况,应以审视的
眼光加以看待。
三张卡片上的证据来推测壁画失实的原因;(3)运用卡片代号,绘制逻辑推导图(示例:假如A导致B,则表示为A→B),可在逻辑推导图中增添内容,使推导图的逻辑更加清晰;
(4)简要地写下逻辑推导图的说明文字。
【组织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教师提问】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提请部分学生展示其探究成果。
【展示参考答案】
【教师总结】北朝期间,统治者曾两度灭佛,大伤佛教的元气。
佛教徒吸取了历史的教训,意识到佛教不依靠统治者的力量是得不到广泛发展的。
面对初唐尊道抑佛的现实压力,佛教徒指使画匠在创作壁画时将佛教传入与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附会在一起,含蓄地指出:佛教在传入之初就得到了帝王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以此说明佛教的合理性。
这一时期,莫高窟中有的佛造像则体现了佛、道融合的理念,许多洞窟雕有西王母、四灵和雷公等道教内容,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
由此也体现出佛教传入后对于洞窟、雕塑艺术的影响。
5、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6、部分学生展示他们的探究成
果。
7、聆听教师讲解,校对自己的
答案。
锻炼学生的概
括能力,培养学
生历史解释的
核心素养(水平
3-2;3-3);帮
助学生理解佛
教本土化的原
因和表现,突破
教学难点。
环节二:古寺背后的中外互动(14分钟)【教师过渡】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扎根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的佛徒做出了努力。
有的致力于提升佛教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
此外,有的佛教徒则致力于提升佛教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周边国家进行佛法交流。
日本的一座古寺见证了这一段历
史,让我们一同走进唐招提寺。
【展示材料】简要地介绍唐招提寺中的中国元素,以及鉴真在唐招提寺修建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展示材料】
【组织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以及课本,比较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
【教师提问】学生完成合作探究后,提请部分小组展示其讨论成果。
【教师追问】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追问。
例如:学生回答“玄奘和鉴真途径的路线不同”,教师应当继续追问学生“有何不同?玄奘经过了哪里,鉴真经过了哪里?结合地理知识,你认为玄奘和鉴真分别会遇到哪些困难?”又如:学生回答“玄奘和鉴真都对中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应当继续追问学生“有何具体的影响?”;当学生回答“鉴真东渡对于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教师可继续追问:“结合本课的知识,你推测鉴真及其弟子可能还会给日本带去哪些文化成果?在文学艺术方面,在科技方面......”1、阅读图文材料,积极思考,
进行小组讨论。
2、部分小组展示其讨论结果。
紧跟教师追问的思路,积极回
答问题。
预设回答:
不同点:交往目的不同、出发
时间不同、出行路线不同、出
行方式不同、所面临的困难不
同。
相同点:以和平的方式与外国
进行交流;对唐朝时期的中外
交流产生积极影响;两人都是
信念坚定、持之以恒、不畏困
难的唐代高僧;两人的成功均
与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
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从唐招提寺引
出唐代的中外
文化交流,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
趣。
学生容易将“玄
奘”与“鉴真”
两人混淆。
设计
“比较两人异
同”的教学环节
旨在帮助学生
对两人进行区
分,让学生在合
作探究的过程
中提高分析比
较能力,感悟两
人身上的优秀
品质。
追问的目的在
于倒逼学生更
深入地思考问
题,避免浅尝辄
止。
环节三:文明硕果背后的历史思考(6分钟)【展示材料】
人类文明交往的驱动力是与生产力相互伴随的交往力。
精神觉醒力、思想启蒙力、信仰穿透力、经贸沟通力、政治权制力、科技推动力所互动的合力形成了人类文明交往自觉的壮丽风采和恢弘气象。
——彭树智文化不仅具有排他性,而且还具有整合性。
所谓整合性,即以不同群体意识与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