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封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开封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话剧诞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
《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
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举例言之,京剧《秋江》“行船”一场,老艄翁摇桨渡陈妙常追赶赴考远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时而急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
同样表现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可谓极尽逼真之能事: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
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话剧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
焦菊隐先生说:“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
”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
《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
此外,徐晓钟导演在《桑树坪纪事》中以歌队、舞队的表演展现劳作情景,增强了戏剧的写意性;话剧《万家灯火》“停电”一场巧妙运用京剧“夜深沉”的曲牌烘托气氛;林兆华导演在《白鹿原》中以陕西秦腔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
”相信话剧与戏曲的虚实互补、诗化“联姻”必将为百年话剧撑起一片朗朗晴天。
(文章来自搜狗百科)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剧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
《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
B.话剧导演在继承“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即将实现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融合。
C.中国戏曲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而来,“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D.戏曲舞台是写意的,表演是虚拟的,唱念做打中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
B.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很逼真: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
中国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
C.写实的话剧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写意的戏曲能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具有灵动飘逸之美,所以话剧和戏曲应是泾渭分明的。
D.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
3.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剧不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林兆华导演在《白鹿原》中就以陕西秦腔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B.《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话剧本身所具有的。
C.徐晓钟导演在《桑树坪纪事》中以歌队、舞队的表演展现劳作情景,就是话剧和戏曲结合的典型事例。
D.戏剧理论家马少波所说的“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是在强调话剧与戏曲的虚实互补、诗化“联姻”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
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
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并以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可视化传播的具体的技术手段来举例说明。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
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
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
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
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
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濛濛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
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
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
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
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
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
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
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
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
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
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勝”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
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
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
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
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
黄的是未割的缓稻,红的是养麦,绿的是菜蔬。
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
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
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
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纾回共同构成了旋律。
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
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
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
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
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
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
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
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
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
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注)①Climax:英语,高潮。
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竞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
”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暖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 “到直埠了。
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 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 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 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恰当运用抑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 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
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9. 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0.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
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
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
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
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
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
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
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
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
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
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
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
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
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
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
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
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
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
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
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
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
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
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
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①惊马,马尽佚。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
赠泾国公,谥武勇。
注:①弓韣:弓袋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
十里
1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 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 “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文中的谥号还有“英宗”;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
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 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
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 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
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
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 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
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1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
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郁郁①
金•元好问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
华胥梦②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
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
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
【注】①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
②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B. 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
C. 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快乐的气氛。
D. 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情。
16. 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想象回到家时被亲人嘲笑的情景,其间包含着无尽的凄婉和哀怨。
(2)庄子的《逍遥游》写大鹏飞往南冥去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借着六月里的大风离开。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述了他未出山时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先帝的真情感召才出山辅佐明主开创帝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请指出下列语录分别出自哪位人物形象。
结合语录概括该人物形象特征(不超过15字)。
(1)“没有读过,只是认得几个字而已”
人物:____ 形象特征:_____
(2)“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人物:____形象特征: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2018年我乔迁新居,沈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着。
B. 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久违,久违了。
”
C. 某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