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22年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8页)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4.“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谷梁传》)这段文字的
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25.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川西礼“折要者三”,廷
臣尤为反对。

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
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带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

这主要说明
当时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西方列张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26.右图为20世纪四十年代著名漫画家张仃创作的一幅漫画。

图中双眉紧皱、躺着的是中国儿童;
一只从和服中伸出的手,拿着一只笔插入儿童的脑袋里,
笔的旁边写有“王道乐土”四字。

下列对该漫画的解读,
正确的是
①中国儿童沦为“东亚病夫”任由西方列强宰割
②“和服”是日本民族服装,此处预指日本侵略者
③“王道乐土”是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同化政策
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实行奴化教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7.“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
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
企图。

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
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战
略价值极大。

”这里的“会战”指的是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D.枣宜会战
28.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
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29. 下图中,序号④指代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30.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共方针政策多
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

这充
分表明
A. 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利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31.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
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毛泽东提出了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B.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32.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
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

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一辈子第一回》宣传了
1953
年的全国基层普选
B.这张选民证反映了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C.新中国的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D.图中选民证是依据1954年宪法统一印制发放的
33.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建议在今后3 -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


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
初期建成投产。

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B.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34. 某校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是一位同学以“古希腊城邦与中国周王朝诸侯国比较”这
一内容自制的一张学习卡片,其中不正确的有
A. 1处
B. 2处
C. 3处
D.4处
35.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
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
虞。

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第‖卷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自登上人类社会的政治历史舞台以,便一直承载着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
美好的价值诉求与期盼。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
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

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
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
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

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
宪法性文件。

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
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
色彩》
材料三《共同纲领》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

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
义的国家。

1954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写到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可以说,这一表述是对二者关系科学、合理的界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千差万别”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

(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点。

(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面临着的共同命运和共同责任,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推动着中国民族整合的进程。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资产阶级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乃合五族而成。

中国境内各民族,主要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享国家的权力,共担国家之义务,各于政治上有发言之权,共享立于平等地位,国家之事,由全国五族人共组织之,用政治改革实现五族一家。

――摘编自熊坤新等《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提出的背景(8分)
(2)分析孙中山“五族共和”影响。

(7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材料二1951年9月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

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

与会的48个同盟国于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

和约主要内容:盟
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Z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

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政府不承认《旧金山和约》合法性的理由。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影响。

(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

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

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
化和精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