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愚公”居沙漠11年造就大型阻沙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约40公里的长城乡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
沙漠中一方茂盛的沙生植物,是一对农民父子耗时11年时间种出的6400亩“绿色屏障”。
由于腾格里沙漠不断前移,红水河东岸植破坏严重,风沙活动频繁使世居此地的人们谈沙色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和庄稼被风沙毁坏。
王天昌老汉和儿子王银吉决心在风沙口种树种草,改变这种现状。
1999年春,父子俩走进东沙窝,开始了艰苦的治沙生涯。
从地面挖下去四五米,并扩大成10m2的大坑,然后在上面铺树枝、草垫,这就成了父子俩6年的住所。
直至2006年,当地政府为他们建起了三问平房。
王老汉说:当时沙生苗木短缺,我们就自己培育。
春天植树的黄金时节,人手不够,我们花钱雇10多名临时工帮助压沙障、栽树苗。
在沙海中植树,难度是非常大的,挖好的树沟,一夜之间就会被风沙填平;种下的树,树苗根部也会在一夜之间裸露,有的还会被连根拔起。
要几经反复才能种活一棵树。
为了苗木的存活,得从离家2公里多远的沙漠腹地调水。
于是,王家的骆驼便成为唯一的运输工具,一次2桶水,一个往返两个多小时。
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峰骆驼、两个人组成的“驼峰运水队”……
父子俩投入到“绿色屏障”上的钱达30万多元,已让这对靠天吃饭的庄稼汉家徒四壁。
然而,完工的6400亩压沙林却让父子俩感到很富足。
据最新一次统计,他们共栽植了梭梭、花棒50多万株、毛条14万株、榆树3000多株、红柳2000株、沙枣5000多株、杨树400多株,成活率较高,形成了南北长3500米、东西长4000米的大型防风阻沙林带,植被覆盖率达到了52%,集中治沙面积达7000多亩。
由此,王天昌被誉为当代“治沙愚公”,成为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候选人之一。
侯志雄
大连市民收藏千件苏军纪念物
“我身患重病,随时有可能复发。
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是争取早日在大连建一座苏联红军历史纪念馆。
”51岁的大连市著名民间收藏家谢廖沙说。
在过去的20多年,他收藏了上千件苏联红军纪念物,其中精品大约有300多件,被誉为“红色收藏家”。
谢廖沙原名谢海,其母年轻时曾在一位驻大连的苏联红军大校家里做过一年保姆。
受母亲影响,他从小就对苏联红军、苏联文化有了初步印象,后来又看过《列宁在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不少苏联电影。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致力于收藏苏联红军历史纪念物,2000年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谢廖沙,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战友叫谢廖沙。
“我很崇拜保尔,而我又姓谢,就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
谢廖沙说:自己最得意的收藏品,一件是苏联红军解放旅大时的苏联海军军旗,是1987年从旅顺一位年轻时在苏联红军后勤部烧锅炉的老人手中买下的;还有一件是2006年花5000元人民币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买回来的嘉奖令――斯大林1945年7月23日亲笔签发的。
谢廖沙为了买这些纪念物,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到目前为止已投资上百万元,其中最贵的是花70000元买的一座斯大林铁制塑像。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由大连市档案馆主办、谢廖沙协办的中苏友谊纪念品主题展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尽管在收藏上不惜花钱,可他在生活上花钱很少,常常是上一顿面包、下一顿方便面。
由于生活极不规律,两年前不幸得了直肠癌,先后做了两次手术。
为了收藏,妻子与他离了婚,儿子也颇多抱怨。
他总是对儿子说:“我给你留下的虽然不是金钱,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喜欢俄罗斯的文化、音乐,珍惜中俄友谊。
当苏联红军历史纪念馆落成以后,你总
有一天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