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篇•课题荟萃议论丈写作中送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
赵钟玲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甘肃白银)
摘要:系统地来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正确思考的能力,即所进行的事物观察和比较,以及一些综合的抽象的分析,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推理。

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会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些提示,例如,如果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很强,那么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非常清晰,逻辑思维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和灵敏程度。

目前教育部对中学生阅读的重视程度,表明老师必须要加大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敏程度叫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习逻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逻辑知识的时候,会涉及一些关于语言运用和写作的内容。

要根据语言表达的特点,对语言阅读中的词语进行分析,选择句式,调整段落问题。

围绕材料阐述观点,从而展开论证。

这些操作都能体现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

老师在教授学生议论文写作方法时,可以针对学生的作文中所涉及的逻辑问题进行逻辑知识的输入,引导学生对逻辑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对于语文议论文写作的学习,课堂导入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遵循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逻辑思维的加入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叫
(三)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过渡的一个关键,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强化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成绩,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学科题目的理解,而且阅读能力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习积累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开阔视野。

(四)随着新课标改革内容的岀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学科之首,在中学学习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学好语文议论文写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分析议论文阅读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高中时期的学生教材中所涉及的议论文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比较强,并且符合常理,是比较适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可以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课本作者在进行观点论证和推理方面的安排,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

例如,在高一课程中贾谊的《过秦论》中,作者贾谊就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展开讨论,论证具有很强的严密性,逻辑性也十分突出。

整篇文章论点十分明确,论证格式严格,不仅运用了推理,还运用了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老师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议论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议论文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叫
(二)进行议论文学习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概括总结能力,把所有事物的共同点都结合在一起.根据一系列事实分析概括出原理,可以作为一种推理方法,也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分析探索。

现阶段,对议论文写作,主要是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并且要学会对文章中一些杂乱的议论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积累的内容,对文章进行判断和分析。

(三)老师在进行议论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议论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进行记录和背诵。

随着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分解,老师不能只教授知识:让学生单纯地记忆,这种方法不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
: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议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指导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高中新课标的具体规定,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必须要有明:确的书面观点,充实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真实健康,写作思路清晰,可以合理地安排议论文写作结构。

在新课标中具体的几条要求,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模式存在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的不同进行调整。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改进,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结合现代化的科技和教育理念:进行语文教学。

注重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自主分析探索议论文的奥秘叫
总之,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议论文写作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老师在议论文教学时,要善于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延梅,田金鹫,刘力,等.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J].考试周刊,2015.
[2]丁彩娟,曹建富,朱书慧,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议论: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刘海艳,吴帅发,张明利,等.语文议论文写作学案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
[4]李保兰,徐永秀,王学永,等.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究[J].初中语文阅读教学,201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2018年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标理念下以思维能力提升为基础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方法研究与实践》系列论文之一,课题批号:GS[2018]GHB0780,
作者简介:赵钟玲,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就职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编辑谢尾合
1
探索篇•课题荟萃
别样解篠一样精彩

—古诗文多元教学的四把钥匙
董莺歌
(韩城市西庄中学,陕西韩城)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结合,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以诗解诗”“诗文互解”“以画解诗”“以乐解诗”等方面,提倡古诗文解读方式的多样化,意在创新古诗文教学的方式,打通古诗文阅读与写作、诗歌与图画、音乐之间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诗解诗;诗文互解;以画解诗;以乐解诗
中国古典诗文是文学史上的一颗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

而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语文教材,它所收录的古诗文都可谓经典,每一篇都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古诗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鉴赏分析得多,学生参与较少;三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缺乏有效连通,不能很好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作灵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要善于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本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改写或续写文学作品。

”结合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古诗文的解读方式,努力打通阅读写作和其他艺术之间的通道,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文本样式和艺术形式理解古诗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诗解诗
诗歌是凝缩的艺术形式,谢冕说过,读诗就好比是泡茶,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古诗文教学一般都以阅读鉴赏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放在品味语言、解读形象和体会情感上。

这固然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如果我们能将阅读方法加以改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由的创作方式来表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有位叫孙X的同学创作了这样一首五言诗,不仅很好地表达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还彰显了他自身的创造力。

内容如下:
五言琵琶歌
月下送好友,秋色随水流。

忽传琵琶声,更添满江愁。

闻此忘折柳,知音难觅求。

相邀重开宴,一醉解千忧。

百请始授首,移船共饮酒。

怀抱琵琶来,遮面犹怕羞。

轻弹三两声,无曲已生情。

声声皆掩抑,弦弦诉平生。

重似骤雨声,轻如私语嘤。

高低交相映,千珠坠盘中。

万籁忽寂静,弦止风亦停。

惟留江心月,引得哀怨生。

曲毕言旧事,悔恨妆泪泣。

如今颜色故,凄苦度余日。

相见相识迟,命舛多相似。

暂且忘烦忧,为君做新辞。

人生不得志,沉浮心自知。

待到伤心处,泣落沾衣湿。

楚屈唐李杜,诗章又如何?
文人常寂寞,贤才多波折。

胸中万点墨,仕途皆坎坷。

流落江湖中,怨恨无处说。

终日常苦忧,感怀做长歌。

赢得古今赞,才名万里播。

二、诗文互解
诗歌长于语言凝练,散文长于内容丰富。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诗解文,以文解诗。

通过诗文互解,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之后,有位女同学就用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昨天夜里,我又梦到你了。

你我重逢在遥远的家乡,在熟悉的房间里,明月透过窗户映照着你的倩影。

你对镜梳妆,黑发如瀑,娇媚的容颜一如往昔。

你回过头,你我彼此凝视,感受那久违的眸光,“相见无言,惟有泪千行”,内心有万语千言,此刻却一句话也
2
探索篇•课题荟萃
说不出来,所有的酸楚和幸福都化作两行清泪。

可醒来后,明月依旧,松岗依旧,只是没了你。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愁乱了心,愁断了肠,就让今晚的月光把我对你的思念和爱恋洒在你的墓冢,让那棵棵矮松代我日夜陪在你身旁。

遥望苍茫的夜空,我不禁叹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
在学完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后,我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解读这篇文章。

结果学生兴致非常高,全班46名同学一下子创作了30多首诗歌,虽然学生创作的大部分诗歌笔法还略显稚嫩,但是却足以显示他们高涨的创作热情。

抄录两首如下:
咏阿房宫
蜀山空兀阿房出,楼阁高耸入云中。

楚人一炬成焦土,千古兴亡一叹声。

咏阿房宫人
晨起扮得新妆成,倚门盼闻宫车声。

一生只为得君幸,可怜红颜锁深宫。

三、以画解诗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不仅仅能诗善画,而且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作品给以融化。

诗画有机地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诗的特点。

针对书画不分家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打通诗和画的通道,鼓励学生用图画来解读诗歌。

2017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第5题无疑就是打通诗画通道的有益尝试。

原题如下:
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小梅香里黄莺嗾.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图画中柳树上的黄莺遇人而不飞,目送行人离去,可见与人相互熟识;江岸上船夫正在撑篙,岸边两人中一人拄着拐杖一人背着行囊正移步舟边,可见是要远行。

图中情景正应合了戎昱在《移家别湖上亭》一诗中“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两句诗所表达的意境,这两句诗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在鉴赏韦应物的《滁洲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时.笔者分别展示两幅图画,第一幅图画上,晚潮:春雨,水势湍急,郊野渡口,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浮,孤零零的船桨:斜挂在小舟之上,悠然淡然;第二幅图画与第一幅不同的是船桨:上已结出了一层绿色的青苔。

结合两幅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哪一幅画最契合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在诗歌和图画之间建立通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四、以乐解诗
除了诗画相通之外.诗歌和音乐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们情感意志的,歌则是用来咏唱那些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辞,五'声旋律紧紧依附着歌唱,而律吕则是用来调谐五声的。

可见言志:之诗和歌唱关系之密切。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都存在着诗歌与音乐相互配合、相互启发、相互渗:透、互补共生的现象。

诗歌中蕴含音乐美,音乐中有诗歌性,诗歌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互相交融给文学和音乐彼此的创作也带来了灵感,比如二胡随想曲《枫桥夜泊》和古琴曲《大江东去》就是分别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作品则是在乐曲的感:染下创作完成的。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可以充分发挥音乐在诗:歌阅读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作品,体会诗歌语言:和音乐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进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还有一些诗词,虽然其本身和音乐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也:可以让学生借助音乐来体会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在学习《拟行:路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乐曲的变化来诠:释诗人的情感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创新性地解读古诗文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读古诗文,改变了以往古诗文教:学方法单一和枯燥的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鉴赏的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创造的活力。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诗文鉴赏与图画[音乐鉴赏的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多样化解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

只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读策略.善于给:学生创设足够的解读空间和恰当的解读情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全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打通高中古诗文读写:通道方法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GH18B302)研究成果。

•编辑谢尾合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