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地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材料
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可按中毒原因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大类。
在这里重点介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急救。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吃入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食物在制作、存放、运输等过程中,由于不注意卫生,被细菌污染。
细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上生长繁殖,有的还产生细菌毒素,这些食物主要包括海产品和被细菌感染的鱼、蟹、海蜇、乌贼等,以及盐脑渍品和已变腐的蛋、肉类、豆、乳制品及放置冰箱时间过长的熟食、剩饭菜等,都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
在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约占85%。
夏季七、八、九三个月份为多发季节。
(1)诊断要点:
病前有进食过疑被细菌污染或有毒的食物。
(2)临床表现:
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起病急、突然,在进食后半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金黄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过敏型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即开始发病,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会出现发热,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不发热,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粪便有恶臭。
)
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开始时恶心、呕吐,随后迅速出现腹痛、腹泻,一天几次以至几十次,嗜盐菌及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者多为水样粪便,沙门氏菌感染偶呈粘液或脓性粪便,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除有恶心,中上腹痛、腹泻外,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呕吐物可呈胆汁性或含血及粘液。
细菌性食物中毒常伴有头痛发热,严重者出现失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
(3)院前急救与处理
清除毒物,轻症且未呕吐者可用手指刺激咽喉后壁催吐,催吐后数小时暂禁食,好转后进食些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粥等,可多饮温开水或淡盐水和糖水,并注意卧床休息。
及时抢救,严重者如脱水、休克、呼吸困难者需及时请医生急诊,尽快送医院抢救。
(4)预防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不吃过期腐变不洁食物,熟食尤其动物性食物要煮熟透再吃,隔餐剩余饭菜在吃之前要充分加热,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污染,注意冰箱清洁,食物存放时间不要太长,鱼、蟹、肉类存放冰箱宜用盐腌,取出食用时要注意卫生消毒。
二、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食物及饮水中常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当硝酸盐在某些情况下,如硝酸盐还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杆菌等)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这时食物被食用后就可引起中毒,有人认为其中毒量为0.3-0.5克致死量为3克.
(病因及发病机理)
1、食用大量亚硝酸盐蔬菜,一般是叶菜类,如小白菜、芹菜、菲菜、甜菜叶、萝卜叶、莴苣等含量就会明显增高,蔬菜腐烂越重,亚硝酸盐增高就更明显。
2、新腌制蔬菜,在腌制2-4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增高,7-8天达到。
最高。
同时与食盐浓度及腌制温度有一定关系。
(如5%浓度食盐在37
C左右时所产生亚硝酸浓度为高,如15%以下时,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变质胞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最高。
3、烹调后的熟菜放在不洁的容器,存放过久,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4、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吃大量叶菜类蔬菜,如菠菜、小白菜(未腐败变质)但当消化功能紊乱,胃酸浓度低下时,大量食用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蔬菜,且肠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致使胃肠道内亚硝酸盐产生速度加快,体内又不能及时将大量的亚硝酸分解成氨,这时亚硝酸盐大量吸收人血而引起中毒,常称为肠原性青紫。
5、某些地区的井水也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一般称苦井水)。
使用这些水煮饭(粥),存放不当,时间过久,也会引起中毒。
其他如奶制品,腌制品加工过程处理不当,均能造成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的原理是其与血红蛋白能抑制正常的血红蛋白携带氧和释放氧功能,因而致使组织缺氧,特别是中枢系统缺氧更为敏感。
(监床表现)
潜伏期,纯亚硝酸盐中草药毒,一般为10-15分钟,由于大量食
用青菜类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潜伏期为1-3小时,长者可达20小时。
中毒的一般表现为精神萎糜、头晕、头痛、乏力、心悸、嗜睡、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病的特征表现是青紫,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出现青紫,严重时神志不清,抽搐、昏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发生循环衰竭及肺水肿,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现场急救)
使患者处于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注意保暖,进食短者可催吐。
用筷子或其它相似物品轻轻刺激咽喉部,透发呕吐,或大量饮温水也能产生反射性的呕吐。
如病情严重,且中毒时间较长者,应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到医院后,可根据病情进行洗胃和导泻,板蓝根溶液用25%葡萄溶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射(每千克体重用量为1-2毫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维生素B12、辅酶A等也可应用。
大剂量维生素C,也可收到好的疗效。
必要时应吸氧,使用呼吸兴奋剂,输新鲜血或换血等治疗。
三、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的作用下,身体发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
合症。
多发生于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
C人通风不良环境或烈
日曝晒下从事长时间的工作和活动的人群,老年、幼童、体弱、疲劳、饥饿、饮酒、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某些疾病如:甲亢、糖尿
病、心血管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可中暑的发病因素。
(1)发病机理
人体正常温度恒定在37度左右,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会通过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进行散热,人体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循环流量越多,散热越快。
如果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的损害。
(2)诊断和临床表现
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或活动时出现的体温升高、肌肉痉孪或晕劂,特别是在炎夏热季节,老年人、幼童、慢性病、精神病患者、孕妇以及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突然发生高热、昏迷、皮肤灼热无汗时,均应考虑为中暑。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分为以下三级:
A、先兆中暑
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没力、心悸、胸闷、恶心、脸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B、轻症中暑
患者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可出现体温升高到38度以上,大量出汗、脸色潮红、皮肤灼热,血压下降、脉搏快速、弱、细、数等症状。
(3)院前急救与处理
中暑的降温迟早、快慢决定预后,因此,应尽快采取各种降温措施降温。
A、对于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患者,应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平卧,给予口服凉盐水,各种含盐的清凉饮料、仁丹、霍香下气水,涂擦清凉油、万金油、掐捏合谷、风池。
太阳穴、足三里等穴位。
B、对于重症患者,除积极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的急救措施:
①将患者移至空调内,没有空调设备时,可在室内放置冰块、电风扇、尽快使室温降至25度以下。
②用凉水沐浴,用冰水或酒精擦浴,亦可在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
③保持呼吸道畅通,改善缺氧。
④在采取以上各种措施的同时,请其他人协助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治疗。
(4)预防
A、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和生活条件,隔离热源,降低劳动和生活的环境温度,调整作息时间。
B、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曝晒,如需在烈日下劳动或活动时,应做好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
C、饮用各种清凉饮料,凉茶。
D、老年、幼童、体弱、患有慢性病、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应根据自己
的身体状况,选择和调整外出活动的时间。
四、紧急救护法
1、紧急救护的基本原则是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生命,减轻伤情,减少痛苦,并根据伤情需要,迅速联系医疗部门救治。
急救的成功条件动作快,操作正确。
任何拖延和操作错误都会导致伤员伤情加重或死亡。
2、要认真观察伤员全身情况,防止伤情恶化。
发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在现场就地抢救,用心肺复苏法支持呼吸和循环,对脑、心脏供氧。
应当记住只有在心脏停止跳动后分秒必争地迅速抢救,救活的可能才较大。
3、现场工作人员都应定期进行培训,学会紧急救护法,会正确解脱电源、会心肺复苏法、会止血、会包扎、会转移搬动伤员、会处理急救外伤或中毒等。
4、生产现场和经常有人工作的场所应配备急救箱,存放急救用品,并应指定专人经常检查补充或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