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第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3-3 在两极,傅科摆偏转最 快(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在赤道,偏转速度为零。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 地轴和极移
图3-4 极移与 进动的比较
极移是地极的移动,不涉及天极在天 球上位置的变化;进动造成天极的移动, 不涉及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的变化
二、 地轴进动
地轴的一种圆锥运动 圆锥轴垂直于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圆锥半径23(黄赤交角); 方向向西(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 反); 速度每年50; 周期25 800年。
恒星日是同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 相联系的;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
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00 分
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50 分
太阳日和太阴日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 速度
图 3-9(A)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 球自转360°,在一个太阳 日内,地球公转59,自转 360°59。这59的差值是 地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阳 日比恒星日约长4分。
地球公转后果
一、 恒星周年视差 二、 太阳周年运动
二十四气 十二宫 二分点、二至点
三、 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会合周期:
设E、P分别表示地球和行星的周期, S为会合周期。便有:
360S = 360 + 3-
360S =
3-
代入(1),消去 ,整理后,得:
冬夏二至(黄赤二道平行)赤经差最大, 视太阳日最长;
春秋二分(二道交角最大)赤经差最小, 视太阳日最短。
赤经差变化的次要原因是椭圆轨道
造成太阳每日黄经差本身的变化;由 于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 不等;
近日点变化最快,视太阳日较长 ;
远日点变化最慢,视太阳日较短。
真太阳日长度受到黄赤交角和椭圆轨道两 个因素的作用和干扰
图3-29 行星的逆行
行星相对于恒星的运动。通常 行星在恒星间自西向东运行,叫顺 行。当行星在其轨道上接近地球时, 即下合前后的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 的地外行星,在天球上转变为向西 运行,叫逆行;经短暂时间后又恢 复顺行。
四、 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类似于地外行星 同月相变化相联系 朔望(合和冲) 上下弦(东西方照) 始终向东 没有逆行 会合周期(朔望月): 1/S = 1/M-1/E
(左):在北极,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而无出没星;周日 圈平行于地平圈。(中):在赤道,只有出没星,而无恒显星和 恒隐星;周日圈垂直于地平圈。(右):在北半球某纬度,南北 天极周围有恒显星和恒隐星,天赤道南北是出没星。北天恒星在 地平以上的时间较长,南天恒星反之。周日圈倾斜与地平圈,倾
角为当地余纬(90-)。
= 30 km/s
星光光速:
V
V = 300 000 km/s
则:
tan = 30/300 000 = 0.0001
= 20.47
这个角度为光行差常数。

图3-18 光行差与雨行差示意图
图3-19 光行差椭圆
地球公转以一年为 周期,恒星视位置绕转 其真位置也以一年为周 期,恒星视位置的绕转 路线,被叫做光行差轨 道,其形状则因恒星的 黄纬而不同。在南北黄 极,光行差轨道是半径 为20" 的椭圆 (与地球 轨道形状相同)。在黄 道上,变成长度为20" 2的一段直线。在其他黄 纬,光行差轨道都是半 长轴为20的椭圆:愈近 黄极,椭圆扁率愈小; 愈近黄道,椭圆扁率愈 大。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第六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及证明
傅科摆 特征:摆长,锤重,持续时间长 偏转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转速度:因纬度而异,
d/dt=15sin/时
傅科摆的特点是绳长、锤重, 使摆动能持续较长时间,并 在沙盘上留下摆动的轨迹。
图 3-1 傅科摆示意图
图 3-2 傅科摆偏转速度
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来,来自恒星的光线, 既以每秒300 000千米的速率投向地球,同时, 又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作平行于轨道面的运 动。这样,地球上所看到的星光的视方向, 实际上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方向,因而不同 于星光的真方向。视方向与真方向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偏离,这就是恒星的光行差位移
雨中奔跑的行人,跑得愈快, 雨伞愈应向前方倾斜。与此类似 的,地球的轨道速度:
图3-30 恒星月与 朔望月的比较
• 周日圈与地平交角=90
三、 水平运动偏转
偏转方向: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
F Vm·sin
科里奥利力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 影响地球大气环流,对形成行星风带、天
气系统和洋流有重要作用
第七节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一、 恒星周年视差
1/S= 1/ P - 1/E 同理,地外行星则有:
1/S= 1/ E - 1/P
周期相差愈大,会合周期愈短;反 之,则愈长。
行星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 地内行星:上合、下合和东西大距; 地外行星:合日、冲日和东西方照。 行星的逆行: • 地内行星在下合前后逆行; • 地外行星在冲日前后逆行。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 (作为时间单位);
太阳周年运动向东,赤经逐日递增,中 天时刻逐减推迟,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 间隔增长, 因而太阳日大于恒星日 ;
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异,视太阳长 度有季节变化。
太阳每日赤经差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 赤交角
同样的黄经差造成不同的赤经差;第二 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有共同原点 (春分点),因基圈不同,黄经不同于 赤经;
恒显星区:恒显星在天球上的赤纬范围;
恒显圈:恒显星区的界线,即在北点与地 平圈相切的赤纬圈。
• 纬度越高,恒显(隐)星区愈大,出没星区 愈小: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小;
• 纬度越低,恒显(隐)区愈小,出没区愈大: 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大。
• 恒显(隐)圈的仰(俯)极距=
• 出没星区宽度=2(90-
恒显星、恒显区和恒显圈
恒显星:在北半球看来,天北极周围恒星永 不落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 的恒星;
恒隐星:天南极周围恒星永不升起南方地平, 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下的恒星;
出没星:介于上述两部分星区之间的恒星, 有东升西落,这部分周日圈与地平圈相交动
R/m为赤道半径
地球自转速度演示
地球自转的后果
一、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恒星周日运动的路线(周日圈),即各 自所在的赤纬圈,都以南北天极为不动 的中心
天和地的关系,犹如球面和球心的关系, 周日运动的方向应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恒星周日运动的周期和速度,如实反映 了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它的角速度
二、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近点年:以近日点为参考点,每年东移 11 ,大于恒星年,365.259 6日
交点年:以黄白交点为参考点,每年西 移20 ,小于恒星年, 346.620 0日
四、 地球公转速度
角速度:平均每日59(因距离而变化) 线速度:平均每秒30km(因距离而变化) 面速度:不变(开普勒第二定律)
年视差和光行差比较
黄纬愈高,年视差椭圆的偏心率愈小;
恒星年视差沿轨道半径方向偏离其平均 位置;
恒星光行差则沿轨道切线方向偏离其真 位置。
多普勒效应
地球轨道速度对星光频率的影响。
6634′
图3-21 地球与地球共转轨道面的交角
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一、 地球轨道
轨道形状:椭圆
地轴进动的原因 地球形状; 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
图 3-5 左:陀螺的进动(向东) 右:地球的进动(向西)
图 3-6 力矩 M1>M2,合力矩使地轴趋近黄轴
地轴进动的表现 天极周期性运动; 北极星变迁; 赤道面(和天赤道)的系统的变化; 二分点沿黄道西移(交点退行) ;
远日点(地球七月初经过) : 152 100 000km。
图3-22 地球的近日 点和远日点
二、 黄赤交角
图3-23 地球的轨道面
三、 地球公转周期
恒星年:以恒星为参考点,无明显自行, 365.256 4日
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每年西移 50 ,小于恒星年,365.242 2日
使回归年小于恒星年(我国古称“岁 差”)太阳巡天一周,有别于季节上的 一周岁,差值为20 ;
春分点西移:
• 赤道坐标系中:恒星赤经和赤纬都缓 慢而持续变化;
• 黄道坐标系中:春分点沿黄道西移, 恒星黄经持续变化,黄纬不变。
三、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 的时间,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有细微 差别),23小时56 分
真太阳日长度变化:二至最长,二分 最短;
冬至略长于夏至(最长的视太阳日在 冬至后) ;
秋分短于春分(最短的视太阳日在秋 分前)。
五、 地球自转速度
角速度:15/h
线速度:
V0=2R/T=465m/s
V V0 cos
V0为赤道上的线速度
V为纬度上的线速度
T/s为地球自转周期
图3-9(B) 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 自转360°,在一个太阴日 内,月球公转31°38,地球 自转373°38,这13°38的 差值是月球公转造成的,使 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54分。
四、 真(视)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视太阳日长度的季节变化
太阳每日赤经差
真(视)太阳日:太阳日不同于恒星 日,在于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 化;
恒星年视差
地球轨道位置对恒星视位置的影响;
当日地连线垂直星地连线时,视差位移 达最大值(每年二次),为该恒星年视 差大小;
恒星愈远,其年视差愈小(比邻星年视 差为0.76 ) ;
恒星年视差的角秒值,与恒星距离的秒
差距互为倒数:D
二、 光行差
光行差是地球轨道速度对于光速的影响。地 球向某一恒星接近,在相互关系上,也可以 看作该恒星向地球接近
轨道半长轴(a):149 600 000km; 轨道半短轴(b):149 580 000km; 半焦距(c):2 500 000km; 周长(l):940 000 000km; 偏心率(e):0.016; 扁 率 (f):7 000。
太阳在轨道中的位置:两焦点之一
近日点(地球一月初经过) : 147 100 000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