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写作背诵文章2021年7月第一期申论范文十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月1日)申论范文:开展品质革命升级中国制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伴随而来的便是消费需求的升级。

但是当前国内的产品质量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于是出现海淘热、海外代购等现象。

这不利于中国制造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要抓住机遇,来一场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注重品质,能够满足消费新需求。

传统的市场是粗放管理,以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为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可厚非,但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关注产品不再单纯看价格,而更多考虑产品质量、实用性等。

因此,中国游客热衷于在日本购买马桶圈、电饭煲、菜刀等生活用品,归根结底,是中国制造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日本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

中国制造之所以难以实现精细化发展,固然有起步晚、发展时间不够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忽视消费者需求,贪图挣快钱。

所以,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制造应该进行市场深耕,提升品质,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注重品质,能够助力企业走出去。

譬如人们熟知的瑞士钟表、军刀、德国西门子、韩国三星、日本索尼等,无不是以质量取胜的,它们卓越的品质不仅使国内民众获益颇多,更是树立了本国品牌的口碑,为产品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制造中也不乏优质的代表,华为秉承着“中华有为”的理念,提升产品品质,率先打破苹果、三星等国外品牌的国际手机市场垄断格局;格力多年来专注核心科技,打磨产品品质,致力于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无数成功企业早已在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体悟到:只有提升产品质量,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必须高瞻远瞩,主动求变,用品质推动企业成功转型,甚至走出国门。

注重品质,能够增强国货自信心。

不管哪个国家,其国民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国货意识,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多购买国货,这样才能让企业和工人得到实惠,也才能让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进而实现产品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有一项统计显示,英法德最受欢迎的15个品牌大都来自本国。

但若在我国作这样的统计,结果中一定会有洋品牌。

作为毋庸置疑的制造大国,我国有着很好的制造能力、有着高水平的设计制造人才,但属于中国人的国货自信,却没有与制造业发展成正比。

而之所以制造与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就在于商品品质与价格不匹配、社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故此,必须进行品质革命,提振中国消费者的国货自信。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品质革命绝非朝夕之事,而需久久为功。

唯有以深耕市场为出发点,以技术创新为落脚点,以品牌建设为着力点,才能以品质革命开启中国制造升级的大门,从而迎来国货的春天。

(7月2日)申论范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携手共建美丽城市
“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人民群众创造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这一指示指明了国家当前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大投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GDP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却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不管是垃圾围城的出现,还是污水的乱处理,又或是空气能见度的降低,无一不再警醒着我们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浙江省适时提出了“四换三名”工程,本属于经济上的一项有效工程,却也在生态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

“腾笼换鸟”的提出,让新兴、无污染的产业去替代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一工程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这在极大程度上倒逼了很多企业转型升级,带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要多措并举,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共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更多的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曾经的塞罕坝是皇家猎场,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成为一片荒地。

1962年国家决定重建塞罕坝,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年轻人前往进行生态修复,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将其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

这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假如国家没有决定重建塞罕坝,那么它将永远成为历史。

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相关部门加强对于环境问题的监管,共同维护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倡导低碳环保。

近年,我们国家的空气污染严重度及增速都居世界前十,从雾霾的出现,酸雨的降临,到光污染的盛行,这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数据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2017年,摩拜单车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商界卓识奖”,之所以可以受到联合国的青睐,就是因为这一出现方式很好的践行了绿色出行,而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就需要这种绿色的出行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去选择城市的慢交通,减少尾气的排放,缓解空气污染,共同推广绿色低碳出行,从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如今我们已经是发展中的大国,后续的发展之路必须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首要任务之一。

这既需要国家顶层设计的照拂,也需要社会多方的重视,更要人民群众的高度配合,我们要多方合力,共同为国家的健康发展贡献坚实的力量。

(7月3日)申论范文:家风传承利人利家利国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对于家庭国家的重要性。

以郭沫若为例,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家风对于郭沫若的修身带来了深远影响,并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郭沫若成为了乐山的一张名片,才有了“沙湾的郭沫若,世界的影响力”这一说法。

通过郭沫若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家风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家风传承,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奠基石。

郭沫若家的家风“家传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事以利人皆德业,言堪持赠即文章”使得郭沫若得以文扬天下;傅雷家书中傅雷对于孩子深深的教诲也终于帮助其孩子走上了音乐殿堂,不可不说“傅雷家书值万金”。

种种事例都在表明着自古传承的家风对于我们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极其有帮助的,为此,我们要将家风传承保留,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其潜移默化地深入我们精神的骨髓,才能让个人无悔天地间。

家风传承,是一个家庭走向繁荣的指向标。

郭沫若家自古诗书传家,优良家风得以永留传,造就一大家人的宏伟成绩。

只有优良家风的一脉传承,将优良的家风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践行在现实中,才能让整个家庭走向繁荣,名垂千古,为此,我们更应该在家风传承中,凸显出家庭的一脉传承,不可割裂。

家风传承,是一个国家自立富强的定盘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郭沫若的家风让他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对于我们思想的解放和人身的自由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彭士禄骨子里流着中华儿女的无私奉献鲜血,父母亲为新中国奉献了宝贵的生命,他为核潜艇事业奉献了青春岁月,奉献精神一脉传承,终无愧于那句:“你要记住,你是彭湃的儿子”,感动了中国,成就了中国的富强。

家风的传承对于国家来说是举足轻重的,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只有把握好家风的一脉相传,才能推动小家发展,推动“大家”自立富强。

中国有句老话“积善之家,有余庆”,好的家风就是无声的教诲,对于个人的精神成长、家庭的繁荣和国家的自立富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从此时此刻,将家风记在心上,践行在行动中,方能更好的推动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7月4日)申论范文:点亮人生温度传递世间真情“百姓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古往今来,无数优秀人士,无不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他人之心为己心。

新时代的青年只有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工作和生活中,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他人之心为己心,才能真正享受到其中的欢乐。

温度点燃人际关系,温度点亮中国文化,温度点拨人生方向。

人人应有温情在,建设人间心连心。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当今社会温暖成为主要趋势,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干群关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冷漠”正在逐渐侵蚀现代人的心灵。

如何破解这一尴尬?答案是唯有将温度注入工作与生活。

从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的范仲淹,到凿渠饮水、滋润山区的黄大发,再到医者仁心、挂念患者的刘医生,这些事迹都在启示着我们,有温度的人生更美好,有温度的人生,应以他人之心为己心,以百姓之心为己心。

以他人之心为己心,有温度的人生更美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在于我们获得的成就,更在于我们对社会的付出与奉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底层到最高级分为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最高级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纵观“佛系”青年对工作丧失热情、不喜不悲、不怒不嗔等消极处世态度,与打造温馨社会格格不入,与社会、与个人都百害而无一益。

以他人之心为己心需要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困难时的一次援手,矛盾时的一次将心比心、包容和理解。

也惟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温馨。

以百姓之心为己心,有温度的人生更美好。

翻开周总理的著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不闪烁在各个篇章的字里行间。

他深情地说,对人民,我们要像孺子牛一样勤勤恳恳、老老实实。

他要求干部以人民的疾苦为忧,要有所爱,有所为,有所恨,有所怒。

以百姓之心为己心,最终要落实到我们每一个公职人员身上,落实到解决百姓的一件件具体问题上。

惟有象范仲淹一样,体恤民生、心系百姓,多关注老百姓的“小事急事难事”,多关注民声、民意、民求,才能赢得民心,打造民生政府。

温度连着你我他,连着千万家,连着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惟有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他人之心为己心,才能以关爱之力驱散冷气,扫除社会阴霾,真正享受到其中的欢乐。

(7月5日)申论范文:发挥人工智能的“乘数效应”“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无论是“一带一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还是中国移动发布的“九天人工智能平台”;抑或是G60科创走廊九地市代表共同启动了长三角G60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建设……如今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倘若没有人工智能,制造业会面临坐井观天的小视野,走不广;技术会面临的一叶障目的短视线,走不远。

因此,巩固并发挥人工智能的“乘数效应”,一定能跑出中国发展“加速度”。

用“放大镜”精准捕捉人工智能,锁定解决实际问题新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的技术创新,人工智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反过来人工智能又能促进科技创新,破解实际问题。

从无人超市到无人酒店到无人餐厅再到无人建设银行,无人经营已经成为时代趋势;从公路人工智能系统监控车辆帮助执法,到智能化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运用在不同领域,将人工智能与生活交互一起,解决人类问题,点燃新革命。

因此人工智能是拓宽实际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以“显微镜”精准提升人工智能,谋求解放劳动力新跨越,一门心思抓发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工智能往往能够“润物无声”,恰如其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工作方式。

人工智能是便捷高效的代名词,无论是办公场所还是其他工作,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腾出更多时间处理其他问题。

自动电话客服、语音识别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诸多人工智能技术已趋于成熟。

越来越多繁重、危险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正如从蒸汽机为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电气化带来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信息、互联网、移动带来的第三次革命,解放了大量生产力,当下AI 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创造新的就业,推动劳动力转型。

因此,人工智能是解放生产力,创造新就业的必由之路。

拿“望远镜”精准瞄向人工智能,推出改变生活方式新举措,一鼓作气谱新篇。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生活的深度融合。

”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现代中国运用的重要性,代表了人工智能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

然而“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我们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存在的隐患,隐私安全、贫富差异、甚至伦理问题等,因此,找到控制AI办法势在必行。

明确人工智能运用的法律主体和相关责任,把伦理纳入AI研发边界。

一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对AI监管和管理。

将AI研发控制在可控范围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失业情况,增加教育机会,完善培训上岗机制,促进人们适应AI时代新就业,促使人们创造性劳动倒逼人类提高生产技术。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发展人工智能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保持“一篙松劲退千寻”的警醒,谋求解放劳动力新跨越、“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韧劲,坚持解决实际问题、“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内化生活方式新举措,激发人工智能的“乘数效应”让人心潮澎湃,更让人斗志昂扬。

(7月6日)申论范文:多方合力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文化产业的本质。

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产业链条不完善,“有文化、没创意”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因此,要三管齐下,加大产业发展力度,让文化浸润心灵。

立足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活力之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传统文化是滋养文化创意产业的肥沃土壤。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可供挖掘的资源。

但我国的动画产业却不尽如人意,细思其原因,一方面在与没有实现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只是简单改编,不切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没有注意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导致产品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存在适应性问题,遭遇海外市场的“滑铁卢”。

因此,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古为今用。

同时又要会通中西,打造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力量之基。

“鲶鱼效应”本意为一条鲶鱼冲入鱼群,搅动原有生态的同时,也会激活小鱼的求生能力。

鱼群能在竞争中获取生机,产业发展也可遵循此道。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市场发展的主力军,其成长离不开市场规律的有机代谢。

而深化体制改革,将原有的文化事业单位脱离国家的“精心呵护”,在市场的洪流中砥砺打磨,自力更生,借助市场优秀文
化企业的冲击来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危机意识。

从而打破其固有藩篱,促成质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兴旺提供强劲驱动力,打造和谐生态圈。

由此观之,文化创意产业的强盛之路,须以深化改革为基石。

培养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发展之要。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很早便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伦敦,作为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有着国际设计之都的称号。

它凭借自身大都会优势,吸引着蜂拥而至的创意人才。

同时,伦敦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无数专业人才为其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强大的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了高附加值的、可持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了这个魅力城市鲜活动感的另一面。

显然,伦敦文化产业的成功离不开创意人才的加持,所以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新人才是关键。

文化润物,最在无声处。

在当今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扎根传统文化之本,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通过人才引领以及政府扶持,才能更好地绽放文化创意产业之花,点燃经济新发展的星星之火!
(7月7日)申论范文: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名专注公共利益,正确对待名利。

专注公共利益就是做事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集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气也愈加浮躁,每个人更多追求个人利益。

在每个人都追求名利的当下,在每个人做事都优先考虑是否符合自身利益的社会,有一个人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考虑公共利益的价值,那就是守岛英雄王继才。

面对与世隔绝的荒凉小岛,面对物资极度匮乏的生活条件,面对与外界断绝联系的精神孤独,王继才一心为公,毅然决然的守岛三十二年,一举一动都是情怀,被人所敬仰。

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以物质为标准,不能只看有多少财产、有多少套房,多少辆车,更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的价值为标尺。

所以,专注公共利益是真正获得名与利的关键。

专注本职工作,正确对待名利。

专注本职工作,就是在自己岗位上不断专研,心无旁骛。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成功的途径也在增加,外界诱惑不断增多,很多人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己。

在都讲究成名要趁早的当下,却有一位科学家用自己的青春诠释了专注自身事业的价值,那就是屠呦呦。

面对浮躁的学术氛围,面对争先恐后评职称的环境,屠呦呦没有被外界干扰,而是专心致志的研究医药科学。

虽然被戏称“三无科学家”但是依然凭借十年如一日的立足本职工作,通过出色的研究,研制出了青蒿素,获得世界认可,给世界带来希望。

如果能专注于本职工作,就能在更高的层面看待自己工作,就能明白自己的意义,就能及他人之所不能及,成为时代大潮弄潮儿,获得认可。

所以,专注本职才能真正收获名利。

注重实绩不仅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只有以专注本职工作为起点,以专注自我提升为支点,以专注公共利益为落点,才能真正收获名与利,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为时代发展尽一份应有之力。

(7月8日)申论范文:城乡文明互补构建美好生活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其实一直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且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越来越多人在之前的城市中退了下来,选择舒适安逸的乡村生活,一方面是因为北上广带给我们的城市压力,但其实更多的是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

其实我认为理想的生活就是城市高效忙碌的氛围与乡村的自然、休憩相融合。

只有城乡文明互补融合,才能过好我们向往的生活。

望着高楼大厦笔直伫立,看着商店门铺鳞次栉比,这就是城市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最新的体验与最全面的服务。

但如今,随着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爆火,你会发现,快节奏生活下的城市居民对于一些乡村短视频显示出了格外的关注和喜爱。

利用此便捷且门槛低的相关平台,利用短视频展现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吸引了心态太过于浮躁、在城市现代文明中过于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自我的城市居民。

乡村文明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故人聚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样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让我们不禁在想城市人对于乡村的向往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乡村的质朴,是乡村的慢节奏。

是这样最本真的质感,是感受大自然的熏陶,看云卷云舒,悟人生真谛的体验;是看日出日落,尽享生命感悟种种的状态;是听鸡鸣狗吠,蝉鸣鸟啼的纯朴之乐。

乡村是梦的起点,是男耕女织的发源之处,便也是我们心中的根和归属。

建设“乡愁化”新农村,就是让我们在建设中,明确新型城镇化并非简单地将村庄变成城市,而是让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尊重农村、农村文化以及农村自然景观最本真的特质,用城市文明和现代技术助力发展搞乡村振兴,乡村特色旅游,使乡村真正充分发挥自己力量。

城市文明是乡村文明的发展基础。

城市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新机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农村找到自己生命的印记。

而当下的乡村振兴并非是倡导每一个人都回到农村,更不是返城市化。

如果说乡村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话,那么城市便是人们更加理性的选择和归属。

只有城市发展起来,做好产业经济基础的支撑,才能更好地去吸收乡村人口增加其收入,统筹区域发展。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正视了城市的发展,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一步步地富起来,强起来。

就像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所说的,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于乡村的现代化,在城市中找到更多的机会发展,也注重乡村的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生活,在城乡间自由游走。

其实,在城乡关系的认识上,我们应该明白,不是城市文明高于乡村文明,也不是乡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而是两者文明相互依存,功能互补。

所以,只有我们注重城乡的共同发展,才能让我们把根留住,行稳致远,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在城乡间游走,实现理想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