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1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学生沉浸在一片陶醉和激动之中。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同时又具有‘母亲的情怀’呢?”使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

最后,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诵这首诗歌。

学生兴致盎然,读得深情并茂。

特别是最后直抒胸臆的两句,全班齐声朗诵,把情感推向高潮。

但是,在课堂上,让同桌讨论交流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不愿和同桌交流。

课后通过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

”学生的话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学设计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2
《长江之歌》作者以深情的笔调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和壮丽,表达了作者的热爱和依恋之请,这是指导学生诵读的良好素材,所以在教学时,我把训练感情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播放了《长江之歌》的歌曲,在歌唱家殷秀梅深情的歌声中,学生对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基调。

激发学生的情感,还需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文字之中蕴藏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动心动情地朗读,于是我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同时又具有‘母亲的情怀’呢?”使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通过想象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

比较满意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从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多姿多彩、贡献巨大等方面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眷恋、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比较“走”与“奔”,体会前者表达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后者反映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

学生理解到位,对背诵很有帮助。

午自习时,我安排学生收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还让学生一起学唱《长江之歌》,学生兴致勃勃,对长江认识更深,激起了热爱之情。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3
在导入之时,我引导学生吟诵关于长江的古诗,从情感上更接近长江。

又充分利用《补充习题》上长江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长江更添了几分了解。

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一名女生与一名男生配合一句一句地朗读;然后,让女生、男生集体配合着朗读,最后两句全体齐读。

还别说,还真有点效果。

在理解词语“丰采”时,我让学生拿这个词与“风采”比较着理解。

孩子们由“丰采”牵出了描写长江的一长串成语,读读写写,更感受到了长江那种磅礴的气势。

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大家又积累巩固了相关的词语,岂不是一举两得?
在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看着这首诗歌,你会有什么发现?孩子们埋下了头,睁大双眼寻找着。

有人有发现了:“我发现这两节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我发现这首诗歌中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我发现这首诗歌还押韵,你看:来、采、概、海、怀。

”“我发现这两节中有两句相同。

”我随机给孩子们讲解了“主歌”与“副歌”。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4
《长江之歌》,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

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

让人不由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

在这首诗歌里,长江不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以谈话导入,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学生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长江给了多少诗人诗的灵感,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让学生对长江有了更多的感慨,为感悟文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接着我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了学生的情感。

再让学生自由地高声朗读,谈谈自己的体会,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无私地哺育着我们。

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既温柔而又充满力量还有的发现了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似之处而又有不少不同;发现了走和奔给人的感觉不同;发现诗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两句话是一样的,这些带给我不小的惊喜,原来他们的心是智慧而敏感的。

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长江能推动新的时代?
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三峡工程对建设祖国的重要意义,再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讨论的过程中,辅助以感情朗读,很明显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对课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

最后,我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课文。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5
很荣幸也很感谢周浩名师工作室14年第一次活动放在我们学校进行,我有幸上了一节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第一课《长江之歌》,是一堂随堂公开课,整体感觉上的不理想,但是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

现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个反思。

一、备课思路
由于__的单元题目是影视金曲所以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想紧密围绕这一主题。

但又是第一课,设计到歌曲《长江之歌》所以在备课时我很纠结。

单纯上一届唱歌课少量加入一些影视音乐的概念,还是上一节以影视音乐为主体,加入唱歌课成为一节综合课之间我犹豫很久,最终我选择上一届综合课。

这也是我没有经验的最大体现。

在这里我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就是想抓住的点过多,最后重难点不突出。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我绝对会直接上成唱歌课。

二、导入环节
由于我想把影视音乐的内容引出来,所以在开始上课后我给学生唱了一首《时间去哪了》引出影视金曲这个题目。

课后老师们给我提意见让和长江之歌有关,我觉得说的非常好。

导入新课以后引出影视音乐中的主题歌概念,引出长江之歌。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好。

我要吸取经验,导入的内容一定要和课程内容有关,而且一定要直接。

三、上课过程
1、练声
2、学歌曲、
3、分析歌曲
4、介绍影视音乐
5、感受《夜斗》
6、小结。

看起来内容很丰富,但是我没有抓住重点。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上课过程中我没有亲自给学生演唱,发挥老师个人能力让学生直接现场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分析歌曲时我应该把问题放在学歌曲之前。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唱歌曲,通过正确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演唱歌曲时的发声和气息的技巧,把演唱的技能技巧融合在教学之中,学生并不感到枯燥和乏味,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演唱中我没有亲自给学生演唱,发挥老师个人能力让学生直接现场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这节课中,我忽视了这一点。

在以后的课堂上该多多给予学生单独表演的机会。

同时,我始终以音乐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使学生既学习了音乐,又增加了知识内涵,丰富了情感世界。

还有我的课件里关于长江的图片或视频几乎没有,学生不能直观的感受长江的壮美,所以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也找不到波涛汹涌,源远流长的感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通过这次上公开课然后老师们认真的评课我发现,自己上课方面还有很大的问题,需要跟家努力的去钻研,去学习,去实践。

我发现上好一节音乐课,以不
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路,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思维开发能力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课程模式的变化,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堂课的设计如果能够贴近学生心理,学生自然就能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并且融入音乐课之中。

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注重兴趣的培养,更多的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到模仿、创作,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再次感谢参与评课的所有老师,只有你们不断地鞭策,我才能更快的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

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

我们来交流一下。

(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老师课件展示长江视频资料。

学生谈感受。

过渡:长江他九曲回肠,奔流不息,他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

曾经有一部纪录片《话说长江》展示了长江的秀丽风光。

这部纪录片一播映,收视率极高,很多人都被长江宏伟的气势所震撼,其中有一位青年叫胡宏伟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板书“之歌”。

这首歌歌词豪迈,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长出了对长江的热爱。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感受。

1、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何感受?
2、学生交流。

3、检测字音。

哺育依恋磅礴奔去荡涤灌溉
4、指名接龙朗读课文,给以评价。

三、引导自学。

作者在诗中尽情赞美长江,你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这种写法叫什么?(反复)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几部分?请同学们自学诗歌两部分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你从那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小组合作学习,男女生比赛汇报自学成果
3、师相机引导带感情朗读。

4、合上书师生共背诗歌。

四、质疑探讨:
读完诗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长江。

预设:1998年长江的洪水灾害引发的原因,对学生渗透保护长江母亲河人文教育。

五、合作探究:
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师总结,拓展余光中的《乡愁》。

六、聆听并欣赏《长江之歌》mtv视频。

七、推荐作业
1、背诵并学唱《长江之歌》。

2、课下收集有关母亲河的诗歌,准备诗歌朗诵比赛。

板书
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雪山东海哺育挽起
远古未来灌溉推动
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气势恢宏,雄壮豪迈,读起来荡气回肠。

它赞美了长江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

本课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赞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这课内容作为年级教研课我上了三次。

第一次在六三班上,成功之处是我首次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直观地对长江进行了解,是我的进步。

不足之处:开始播放《长江之歌》的视频资料后就直接播放mtv歌曲,mtv有三分半的时间,导致后面合作探究时间紧张,和最后歌曲播放有点重复。

在展示朗读课文是让两个小组各读一遍也有点浪费时间。

于是第二节课给六一班上课我做了改动:视屏资料完后直接进入课文,课文学完最后欣赏并跟唱,我看到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期待与欣喜。

在朗读展示是,我指名接龙读文,既让十个学生展示了朗读情况,又节省了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讨论课文重难点。

最成功之处,当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我示范朗读,学生及时评价并感受到朗读是语气先柔和再有气势,把长江比作母亲的诗句读出母亲的深情,学生得到了朗读的训练。

最后,孩子们能合上书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达到知识目标的落实。

时间安排,六二班在下午上课,学生有些疲劳,自学汇报效果不好,我们及时调整让学生休息了十分钟后完整地上完了这课内容。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7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丰采”“气概”“情怀”,热情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感情,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这是诗歌的副歌部分,两次出现。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一贯穿全文的诗句,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朗读和感悟,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8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9
《长江之歌》是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的歌词。

所以我在学习这首歌词之前,先播放了《话说长江》的第一集,让同学们对长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播放《话说长江》之后,找同学来复述自己观看过程中记住的东西,因为看得都很认真,所以长江的位置、起源、长度、经过的省份,都基本上能说出来。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范读课文,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听过之后,找同学来试读,梁兰方同学读得很流畅,但感情不是太饱满。

我指出这是因为对诗歌内容不理解的原因。

自然引出第三个教学环节:理解诗歌内容。

这一部分,我放给同学们自学,让他们结合手中的资料,找出两节中反复的部分,理解
反复的作用,并画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在课本上作批注。

同学们互相交流,大家对诗中的比喻拟人句都能准确把握意思。

在大家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们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诗歌共分为两部分,请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诗歌中有“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这句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通过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诗歌的主题:通过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表现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和热爱。

这样,再进行朗读指导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好诗歌气势磅礴、热情豪放、舒展宽广的诵读基调。

同学们自由读、集体读,然后指名读。

在这样反复朗读之后,这首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再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感受长江之美。

这节课,学生读得比较充分,不足是赏析的深度不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层。

这跟我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我也只是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钻研这首诗的内涵。

所以只能从字面上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的赏析当然也只能达到表层的程度。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每一节课前的充分备课都是必不可少的,来不得半点懒惰。

尤其是要在平时有丰富而深厚的本体知识的积累,这样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把学生引向深处。

这是一篇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去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因此,我在介绍了长江之后,学生说完自己对长江的了解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读诗歌。

先让车永辉读了,他说他已经会背诵了,我要他读给大家听听。

一边读一边指导他,解决正音问题。

大家对他的朗读发出了嘘声,的确有些词语读错了,像“挽”读成了“mian”,
“恋”读成了“lian”,“涤”读成了“die”,但是他没有灰心,对同学们的意见虚心地接受,我对此表示了赞扬,要求大家再流畅地听他读一遍。

这遍他读得很认真,大家听得也很认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孩子是聪明的,说:“老师你唱给我们听听。

”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磁带,看孩子呼声这么高,我也只好高歌一曲,我也想唱一唱了,虽然我唱得不好。

孩子们看到我的示意,安静了下来。

我唱了第一段,我知道孩子们是不喜欢美声唱法的,再说我那也不能算是什么美声了,孩子们虽然也不喜欢听,但听得很认真,有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

我知道效果已经达到一半。

于是我问孩子:“通过这首歌,你对长江又有什么理解呢?”
“宏伟,壮观。

”王颖说。

“气势磅礴。

”吴正川说。

“我眼前仿佛看见滚滚的长江水。

”徐号说。

……
“好!那么我们就用磅礴的气势来读一读宏伟壮观的《长江之歌》。


下面我又组织了孩子们小组赛读,体会长江的壮美。

《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继续和孩子读《长江之歌》,也许是看了大家的帖子,特别是卫军和紫雨的帖子之后,我在课堂上好像有了一点的束缚,太过局限于“荡涤尘埃”和“纯洁的清流”的生成(其实这已经是我的预设)。

我在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理解的时候,首先还是坚持让学生去读诗歌,在读中说出你的感受,学生对此没有太大的反应。

但是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尘埃”的理解。

孩子的讨论终于有了收获,特别是关于“历史的长河”的出现,学生的想象力还
是令人惊喜的。

当薛瞳说出:“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灰尘。

”之后,激起了同学们的思维,顿时课堂像炸开了花。

徐鹏:“中国的慈禧太后就是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的渣滓。

”“还有秦桧。

是他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

他也是历史中的尘埃。

”我知道大家把尘埃看得还是很小,局限于个人身上,于是我激发孩子:你想一想中国本身有没有尘埃。

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

自觉今天的课不理想。

回头和同事一起说起的时候,大家都说没有什么感受,好像说还没有找到感觉。

今天的课的失败我总结下来有几个原因:其一:是太多预设。

卫军和紫雨的精彩________于生成。

而我今天一位地想让孩子去享受他们的精彩,然而我想错,他们有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孩子应该我们的精彩,当我们的孩子的读《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想他们会有自己的精彩理解,自己精彩的问题和回答。

我把卫军兄和紫雨姐的“哈姆雷特”拿来给我们的孩子去读,当然孩子觉得生疏,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这是我的失败,高估了自己的设计的精彩,而忽视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

其二:导得不到位。

就开始的问题,我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者去激发,但是我没有。

虽然通过孩子的讨论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导对发挥的孩子主体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是孩子的储备不够。

我发现我们的孩子知识储备很有限,这不能责怪孩子,只能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引导。

记得下里巴人就曾对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发过一个帖子,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关于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知识储备问题。

这不仅仅是引导的问题,我现在在班级里搞了“读诗会”——让孩子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诗歌、“采蜜本”——采集当今最新新闻,这也是应本学期的学习习惯之一而开展的一个活动,我知道文化知识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多元的汇总,从而形成孩子独特的知识框架。

因此虽说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终究的症结还在教师身上。

(我并不是把责任朝身上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