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游黄檗山》诗词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江淹(444—505),字⽂通,南朝⽂学家、散⽂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三岁丧⽗。
⼆⼗岁左右在新安王刘⼦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
泰始⼆年(466年),江淹转⼊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陵令郭彦⽂案牵连,被诬受贿⼊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
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受重⽤。
下⾯是为⼤家带来的江淹《游黄檗⼭》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游黄檗⼭
南北朝:江淹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南州饶奇怪,⾚县多灵仙。
⾦峰各亏⽇,铜⽯共临天。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残杌千代⽊,廧崒万古烟。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
况我葵藿志,松⽊横眼前。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鉴赏
这⾸诗作于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期间。
黄蘖⼭的地点据旧注说在“吴兴府城”(今浙江吴兴)附近,这不⾜为信。
因为诗中称“闽云连越边”,是在今福建和浙江交界之地,⽽吴兴则在江浙⼆省交界处,古⼈称之为“吴地”,与诗的地望不符。
按:
《宋书·谢⽅明传》记谢⽅明在东晋末孙恩、卢循起义中,从浙东取道“黄蘖峤”经今江西⼀带,逃到建康。
可见“黄蘖峤”在今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这地⽅离江淹被贬的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不远。
此诗当是被贬在建安吴兴后作。
此诗写作时间,当⽐《渡泉峤道出诸⼭之顶》、《迁阳亭》诸作稍晚。
这时他的⼼情已较迁谪之初稍为平静,所以不像那些诗有明显的怨愤之情⽽倾向于游仙诗的情调。
江淹的诗风在南朝⽐较特殊,他的诗⼀般较具古⽓,和谢朓、沈约为代表的永明诗⼈不同。
但较之刘宋初年的谢灵运、颜延之⼜显得略见平易。
但他有⼀些写景诗则⽤了⼀些古奥的辞语,似与谢灵运、鲍照等⼈相近。
这⾸《游黄蘖⼭》亦属此类。
诗中“残杌千代⽊,廧崒万古烟”⼆句就很古奥费解。
“残杌”当指枝叶已尽的枯树⼲,“廧崒”据余冠英先⽣说:“疑‘廧’作‘崷’,‘崷崒’,⾼峻貌”(《汉魏六朝诗选》)。
这两句是借此形容黄蘖⼭是⼀个⼈迹罕到的险僻幽静之地。
从全诗看来,作者是到了⼀个⾼峻的深⼭之中,为那⾥的景⾊所打动⽽兴起了求仙的想法。
在诗中,作者以形象的语⾔写出了⼭势的险峻:“⾦峰各亏⽇,铜⽯共临天”,这“⾦”、“铜”都是形容南⽅闽、赣诸省⼭区的红*⼟壤,“⾦峰亏⽇”、“铜⽯临天”⽆⾮形容⼭⽯的⾼峻。
“阳岫”、“阴溪”则写⾯临⽇光的⼭峰和背阴的溪⾕。
⼭峰在⽇光下五⾊缤纷,⽽溪⾕中⼜有泉⽔喷流,这⼀景⾊也引⼈⼊胜。
“残杌”两句既写出了这⾥的偏僻,因此“禽鸣”、“猿啸”⼆句更突出了深⼭的特点。
这两句诗原是化⽤鲍照《登庐⼭望⽯门》中的“鸡鸣清涧中,猿啸⽩云⾥”⼆句。
但江淹这两句所展现的景⾊与鲍诗颇为不同。
“鸡鸣清涧中”仍为⼈境,只是⾼⼭中才为猿猴所居的深⼭。
因为这是庐⼭,⽽江淹所写的黄蘖⼭则不同,在当时,这⾥是⼈⼝稀少的深⼭。
所以这两句诗虽有禽鸣、猿啸,却适见其僻静。
正因为这黄蘖⼭是如此幽僻、险峻之处,就⾃然⽽然地给⼈以⼀种幻觉即这⾥是神仙出没之处。
因为从西汉司马相如以来,⼈们总以为神仙是居“⼭泽间”的。
因为想到神仙,作者⼜联想起了历秦皇、汉武这些曾热衷于求仙的帝王。
作者说这些⼈“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似乎这些威震⼀时的帝王尚且求仙,⾃⼰当然更有理由持这种观念了。
当然,秦皇、汉武求仙,到头来仍不免⼀死。
求仙的⽆成,江淹当然不是不知道。
他所以要求仙,和他早期的不得志有关。
⽆可否认的是,在江淹的诗⽂中,有不少篇讲到过求仙,如《丹砂可学赋》、《赠炼丹法和殷长史》和《与交友论隐书》等。
这是因为江淹在当时虽对仕途颇有企冀,但⼜备受压抑,颇知*的险恶。
特别是在建平王刘景素幕下,他深知景素的密谋,屡谏不听,未免产⽣悲观,⽽幻想在求仙中找寻解脱。
这种情绪,早在贬官以前就有所表现,⽽谪居建安吴兴以后之作像《采⽯上菖蒲》等作,亦然如此。
但当齐⾼帝萧道成掌握政权,并拔他为⾃⼰的参军,并委以重任之后,这种游仙之作就很少出现了。
江淹这⾸诗的风格,是继承了元嘉诗⼈颜延之、谢灵运“极貌写物”的传统,⽽且在写景时,⼜并有鲍照那种“不避险仄”的作风。
所以风格显得还较古朴。
但这种诗风发展到江淹已近尾声,到了齐代永明(483-493)年间,初开唐⾳的谢朓等⼈出来,诗风为之⼀变。
于是就有了江淹“才尽”的故事。
其实所谓“才尽”并⾮指他真的不能写作,⽽是他那种奇险古奥的诗体,已不再适合当时⽂坛的风⽓。
当然,从江淹⾃⾝来说,⼊齐以后,他在仕途上⽇益显贵,不再呕⼼镂⾻于⽂艺创作,也是⼀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