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玉篇残卷》释义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⑤唐兰《中国文字学》P.,上海古籍出版{十1 9 7 9年第一版。
4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义研究
可以“鉴水镜于往旗,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昔文,戒慎荒邪,用 存古典。”从而达到“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境界。但是当时在实际使用中 却十分混乱,所谓“五典三填,竞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 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这种情 况对当时的语言交际显然是有害的。有鉴于此,顾氏决心“总会众篇,校雠 群籍,以成一家之制”。这就是顾氏编撰此书的目的。
昭和七年到十年(1931—1934年),日本东方文化学院把罗本和黎本用 珂椤版全部影印,作为“东方文化丛书”第六辑陆续行世的。共包括六本卷 子。此次刊印补充了黎本和罗本巾所无部分,可该本“水”部又较黎本多脱 二十五字。至此,日本现存原本《玉篇》残卷已全部印行问世。
1984年,中华书局将黎本和罗本汇集影印,以《原本玉篇残卷》为书名 出版。翌年,又以《玉篇零卷》为书名,与《玉篇直音》一道收入《丛书集 成初编》。正因为此原本《玉篇》残卷才得以和广大读者见面。我们本次研究 的就是《原本玉篇残卷》一书。由于罗本从字形到内容全用影印,都较黎本 更真切。再考虑我们的能力、精力等问题,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原本玉篇残 卷》中的“罗本”部分。
之学者。因此,我们也『E出于此目的,对罗本《玉篇》残卷进行一次较为完
整的调查研究,以便发现一丝新的东西。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顾野王与《玉篇》
(一)顾野王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今江苏市)吴人。据《南史》卷六十九记载:
“祖子乔,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父炬,信威临贺王记室,兼东郡王官
掾,以儒术知名。”野王从小聪明颖异,幼年好学,“七岁读遍五经,略知大
顾氏原本《玉篇》在唐朝由留学我国的日本僧人传入东瀛,后来大部分 散失,只有一部分卷子本残卷还保留在山寺、学府、与私人手中。光绪初年, 黎庶昌出使日本时,在东京发现原本《玉篇》。随同黎氏出使同本的版本目录 学专家杨守敬,初见其四卷,即核定为“顾氏原本”。但是由于黎、扬所见以 “传写副本为多,辗转传摹,不仅笔意全无,且舛误同增。”所以在刻印时二 人就其错、脱、衍、讹,用宋刊广益本《玉篇》以及大、小徐本《说文解字》 加以比勘,迳为校改。遂有《古逸丛书》中《玉篇零卷》(以下简称黎本,后
(2)收字原则: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收字对象的。《说文解字》之 后的字书,魏有张揖《古今字诂》,晋有吕忱《字林》,北魏有江式《古今文 字》等等,都是以篆隶汉字为收字对象。顾氏《玉篇》却不同于上述各字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楷书字体为收字对象的字典。顾氏收了二万二千多楷书 字,他的收字顺序是先收《说文解字》中的字,接着就收魏晋以来的后起字, 异体字,以及《说文》原属另外部首中的古文、重文。
《玉篇》流八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 中国字书从未流入日本。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所撰的《篆隶万象名义》一书就 是以顾野王《玉篇》为蓝本,这是日本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一部字书,共 三十‘一卷。而尔后,流传在日本的各种版本的《玉篇》,包括抄本、刻本、摹 写本以及后来的照像本,还有《和玉篇》、《倭玉篇》、《小玉篇》、《玉篇图汇》、 《玉篇要略集》等等,仅见于冈井慎吾的《玉篇之研究》一书照像图版的刻 板,就有二十种。后来,“玉篇”就成了日本人称呼中日字书的代名词。 C)原本《玉篇》残卷的发现和回归
古今字的存在有利于人们弄清文字产生发展的顺序,以及他们的来龙去 脉。《玉篇》中也保存了许多古今字。例如:莫——暮:莫,《说文解字》:“日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研究
且冥也,从日在辨中”,这是“莫”的本义。《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用的是本字。“莫”假借为否定词移作他用,另造“暮” 字表本义。《说文解字》无“暮”字。《玉篇》最早收录了“暮”字,“日出也”, 莫暮同为重唇,鱼铎对转,是一对古今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弄明白“暮”字 产生于“莫”之后,而且可以大致判定“暮”字产生于南北朝之前,同样还 可以弄明白“暮”字的理据。
磊军晔花生孳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 姓名 导师 专业 授位时间
一《愿奎垂簋残鲞滏整竖盟究
巫壹墨 堑趁
迅遥宣塞主堂
三QQ五生盔旦
西华师范火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中国·南充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研究
引
言
《玉篇》是《说文解字》之后的一部重要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楷书字典。《说文解字》讨“篆籀之原”,《玉篇》疏“隶变之流”。清代学
旨”。九岁曾写成《Fi赋》,文采可观。领军见了大为惊奇。12岁随父去建安
(今福建建瓯),撰成《建安地记》两篇。年长“遍观经史,精记默识,天文
地理,耆乌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538年),为太学
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记室参军。其间,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曾画古
《原 举 童 篇理 卷》
②日本复制原本《玉篇-卷第几》末有“乾元二年”。可能是唐抄本的时间,另日本崇兰馆《玉篇》残 卷第二t‘二,末题“延熹凹年”,即庸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 o 4年)可能是后来传入口奉的又一原抄 本。 ③《日本历史辞典》河出书房,1 9 7 2年。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 研究
人也称黎本为卷子本《玉篇》),其共有五卷三十部二千零二十六字,字数约 占顾氏《玉篇》所收字的八分之一。
(二)《玉篇》的价值 (1)文字学方面的价值:
顾氏在《玉篇》中收集了一些古文、籀文,这对于考辩文字之流变具有 重要的价值。
唐兰先生指出:“俗文字在文字学史上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过去没 有人注意过,这是重古轻今的毛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复根据宋元明 清几种民间本使用的俗字,编成《宋元以来俗字谱》,丌了现代系统研究俗字 的先河。但是俗文字并不是宋元以后才产生的。“汉以后,基于事实的需要, 许多人就去嵬集代表新语言的文字,《通俗文》是这一类里最早出现的……后 来如王义的《小学篇》,葛洪的《要用字苑》,何承天《纂文》、阮孝绪《文字 集略》,一直到敦煌所出唐人的《俗务要名林》《碎金》之类,都属于这个系 统。”@顾氏《玉篇》中保存了丰富的俗文字材料。要想研究南北朝以及以前 的俗文字,是不可能置顾氏《玉篇》于不顾的。
(2)在音韵方面的价值: 反剀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它较之读若、直音等标音法来说,反切还 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最广泛的注音法,据后人考证,反 切出现于东汉后期。《说文解字》时代,反切尚未产生,注音大多数使用读若, 或直音。目前见到的《说文解字》反切,乃是徐铉据孙恫《唐韵》(今不传) 反切增附的,所以今天《说文解字》的反切只保存了部分隋唐读音,并不能 真正反映六朝以前的古音。而原本《玉篇》的反切,却撰写在《唐韵》以前, 它代表了南北朝的古音系统,是目前见到的系统的反切,它最接近于秦汉古 音。可以说《玉篇》是处于秦汉上古音向唐宋中古音发展变化的一个中介时 期。因此,挖掘和研究《玉篇》反切,有利于音韵学的发展。 (3)训诂学方面的价值 顾氏《玉篇》是一部“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的辞书, 它释义详备,既释本义,又释引申义,且博引群籍和各家注解,广收各种字 书、义书的训释。其本身就是对文字的训诂,足见在训诂方面的重大价值。 而且,原本《玉篇》残卷中收了许多古代亡佚辞书的资料,这就可以大 大地丰富清人任大椿、孙星衍等人的辑佚成果。 (三)原本《玉篇》对辞书学的贡献
顾野乇为梁、陈之际一位杰出的训诂学家、史学家。据《陈史》奉传记 载顾野王著有:《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 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玄象》一卷、《通史要 略》一百卷、《周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顾野王的著作虽多,但流传至今的也只有《玉篇》 而已,而今之《玉篇》也远非顾野王所著原貌。
者常以《玉篇》作为校正《说文解字》及诸书音义的重要材料,把它与《广
韵》、《集韵》相并列,由此可见《玉篇》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 要的。
《玉篇》研究在二十世纪以前不被重视,著述甚少。jfl-代末年,我国学
者黎庶昌、杨守敬、罗振玉等到日本访书,寻得原本《玉篇》残卷。随着新
材料的发现,《玉篇》的研究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至今,对《玉篇》的 研究涉及到了许多领域,据我们掌握资料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l、《隋书·经籍志》:“《玉篇》三十一卷,陈左将军顾野王撰。” 2、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云:“梁朝顾野王撰《玉篇》三十卷,凡一万 六千九百一十七字。” 3、《旧唐书·经籍志》:“《玉篇》三十卷顾野王撰。” 4、宋景佑中《崇文总目》:“《玉篇》三十卷,顾野王撰。” 5、清《述古堂书目》:“顾野王《玉篇》三十卷,三本宋版。” 从以上历代典籍中对《玉篇》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发现《玉篇》删改的 程度较大。至宋,陈彭年等人奉旨重修《玉篇》,名为《大广益会玉篇》。但 是《大广益会玉篇》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清《四库全书》和
著名学者罗振玉东游闩本,于一九一五年秋,因小川I简斋介绍得见早稻 田大学所藏《玉篇》卷九言部至辛部,于一九一六年冬用珂椤版精印行世。 一九一七年,又在京都福井氏崇兰馆获见《玉篇》册至欠血部。在西京博物 馆见火福光寺所臧《玉篇》鱼部残卷,又见山城高山寺所藏《玉篇》系部之 前半部分,近江石山寺所减《玉篇》系部后半部分至索部,遂借得原卷。在 这一年用珂椤版印行。这就是原本《玉篇》残卷(以下简称罗本)。以黎本相 比,多卷二十四鱼部二十字,缺卷十八之后的放部至方部一百六十字和卷十 九水部一百四十四字。
释 义研究
贤像,王褒书赞。侯景之乱爆发,野王在家乡招募义军,奋起援救建康。 梁亡入陈,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补撰史学士(负责修撰国史之官),
复加招征将军。陈武帝时,曾任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府咨议 参事。太建二年(570年),迁国子博士。太建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 著作,掌国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后以才学显著,迁为黄门侍郎、 光禄卿。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即隋文帝开阜元年)卒,年仅六十三 岁,诏赠秘书监、左卫将军。
中R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传两国交往丌始于秦朝。唐以前,R本 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随使节前来中国。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文宗开 成二年(公元838年)的二百年中,日本遣唐使共有十三批,有的一批多达 五六百人。他们归国总是满载我国历代典籍而去。日本僧空海在唐宪宗元和 元年(公元806年,R本大同元年)八月回国时,便带去“经论疏等儿三百 余轴,以及《急就章》、王昌龄等名家结集和图像数十种”。。据此,我们可 以断定我国继《说文解字》之后的辞书原帙《玉篇》大致应该在唐肃宗乾元 二年到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59—780)。,即日本奈良时代的后二十一年间 传入日本。。
一、《玉篇》的成书年代及其卷数。
二、原本《玉篇》的失传年代。 三、朱序本《玉篇》的真伪问题。
四、原本《玉篇》残卷的传抄年代。
五、《玉篇》的体例。
六、《玉篇》的音系。
七、《玉篇》的校勘。
这七方面的著述成果颇多,也有许多优秀的论著,但是这些成果对《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玉篇残卷》只是间或有所涉及,系统全面地研究《原本玉篇残卷》,尚待今
(二)《玉篇》的流传、变化 A)《玉篇》在国内的流传 《玉篇》的编撰工作,开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五年后完
成,即梁武帝大同九年(公元534年),但不久即被删削流行于世。据《梁书》 卷三十五《萧子显列传》云:“先是时,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太 宗嫌其书详略未当,以恺博学,于文字尤善,使更与删改。”萧恺删改《玉篇》, 是《玉篇》的第一次删改。尔后,由于《玉篇》卷帙繁重,传写困难,所以 屡遭删改,历代典籍关于《玉篇》的记载有:
①(日奉)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周维德校点,P:…:nt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5年。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研究
《四部丛刊》所收的是建德周氏藏元本宋大中祥符六年重修的《大广益会毛 篇》。而《四部备要》、曹寅《楝亭五种》、康熙四十三年版的《小学汇函》收 的是张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 B)《玉篇》东渡日本
第二节有关《玉篇》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玉篇》的编撰目的和收字原则 (1)《玉篇》的编撰目的: 许慎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追根溯源,探求字的本义,编写了
《说文解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字体发生了改变,且俗字、异体字大量出现, 《说文解字》已不能适应一般读者的需要。顾野王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撰写了 《玉篇》。顾氏撰写《玉篇》,是因为他认为文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所谓“文造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罩,则心言可述”,用现代的话来 说,就是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问和空间的局限,他指出正确使用文字,
4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义研究
可以“鉴水镜于往旗,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昔文,戒慎荒邪,用 存古典。”从而达到“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境界。但是当时在实际使用中 却十分混乱,所谓“五典三填,竞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 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这种情 况对当时的语言交际显然是有害的。有鉴于此,顾氏决心“总会众篇,校雠 群籍,以成一家之制”。这就是顾氏编撰此书的目的。
昭和七年到十年(1931—1934年),日本东方文化学院把罗本和黎本用 珂椤版全部影印,作为“东方文化丛书”第六辑陆续行世的。共包括六本卷 子。此次刊印补充了黎本和罗本巾所无部分,可该本“水”部又较黎本多脱 二十五字。至此,日本现存原本《玉篇》残卷已全部印行问世。
1984年,中华书局将黎本和罗本汇集影印,以《原本玉篇残卷》为书名 出版。翌年,又以《玉篇零卷》为书名,与《玉篇直音》一道收入《丛书集 成初编》。正因为此原本《玉篇》残卷才得以和广大读者见面。我们本次研究 的就是《原本玉篇残卷》一书。由于罗本从字形到内容全用影印,都较黎本 更真切。再考虑我们的能力、精力等问题,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原本玉篇残 卷》中的“罗本”部分。
之学者。因此,我们也『E出于此目的,对罗本《玉篇》残卷进行一次较为完
整的调查研究,以便发现一丝新的东西。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顾野王与《玉篇》
(一)顾野王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今江苏市)吴人。据《南史》卷六十九记载:
“祖子乔,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父炬,信威临贺王记室,兼东郡王官
掾,以儒术知名。”野王从小聪明颖异,幼年好学,“七岁读遍五经,略知大
顾氏原本《玉篇》在唐朝由留学我国的日本僧人传入东瀛,后来大部分 散失,只有一部分卷子本残卷还保留在山寺、学府、与私人手中。光绪初年, 黎庶昌出使日本时,在东京发现原本《玉篇》。随同黎氏出使同本的版本目录 学专家杨守敬,初见其四卷,即核定为“顾氏原本”。但是由于黎、扬所见以 “传写副本为多,辗转传摹,不仅笔意全无,且舛误同增。”所以在刻印时二 人就其错、脱、衍、讹,用宋刊广益本《玉篇》以及大、小徐本《说文解字》 加以比勘,迳为校改。遂有《古逸丛书》中《玉篇零卷》(以下简称黎本,后
(2)收字原则: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收字对象的。《说文解字》之 后的字书,魏有张揖《古今字诂》,晋有吕忱《字林》,北魏有江式《古今文 字》等等,都是以篆隶汉字为收字对象。顾氏《玉篇》却不同于上述各字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楷书字体为收字对象的字典。顾氏收了二万二千多楷书 字,他的收字顺序是先收《说文解字》中的字,接着就收魏晋以来的后起字, 异体字,以及《说文》原属另外部首中的古文、重文。
《玉篇》流八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 中国字书从未流入日本。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所撰的《篆隶万象名义》一书就 是以顾野王《玉篇》为蓝本,这是日本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一部字书,共 三十‘一卷。而尔后,流传在日本的各种版本的《玉篇》,包括抄本、刻本、摹 写本以及后来的照像本,还有《和玉篇》、《倭玉篇》、《小玉篇》、《玉篇图汇》、 《玉篇要略集》等等,仅见于冈井慎吾的《玉篇之研究》一书照像图版的刻 板,就有二十种。后来,“玉篇”就成了日本人称呼中日字书的代名词。 C)原本《玉篇》残卷的发现和回归
古今字的存在有利于人们弄清文字产生发展的顺序,以及他们的来龙去 脉。《玉篇》中也保存了许多古今字。例如:莫——暮:莫,《说文解字》:“日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研究
且冥也,从日在辨中”,这是“莫”的本义。《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用的是本字。“莫”假借为否定词移作他用,另造“暮” 字表本义。《说文解字》无“暮”字。《玉篇》最早收录了“暮”字,“日出也”, 莫暮同为重唇,鱼铎对转,是一对古今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弄明白“暮”字 产生于“莫”之后,而且可以大致判定“暮”字产生于南北朝之前,同样还 可以弄明白“暮”字的理据。
磊军晔花生孳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 姓名 导师 专业 授位时间
一《愿奎垂簋残鲞滏整竖盟究
巫壹墨 堑趁
迅遥宣塞主堂
三QQ五生盔旦
西华师范火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中国·南充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研究
引
言
《玉篇》是《说文解字》之后的一部重要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楷书字典。《说文解字》讨“篆籀之原”,《玉篇》疏“隶变之流”。清代学
旨”。九岁曾写成《Fi赋》,文采可观。领军见了大为惊奇。12岁随父去建安
(今福建建瓯),撰成《建安地记》两篇。年长“遍观经史,精记默识,天文
地理,耆乌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538年),为太学
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记室参军。其间,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曾画古
《原 举 童 篇理 卷》
②日本复制原本《玉篇-卷第几》末有“乾元二年”。可能是唐抄本的时间,另日本崇兰馆《玉篇》残 卷第二t‘二,末题“延熹凹年”,即庸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 o 4年)可能是后来传入口奉的又一原抄 本。 ③《日本历史辞典》河出书房,1 9 7 2年。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 研究
人也称黎本为卷子本《玉篇》),其共有五卷三十部二千零二十六字,字数约 占顾氏《玉篇》所收字的八分之一。
(二)《玉篇》的价值 (1)文字学方面的价值:
顾氏在《玉篇》中收集了一些古文、籀文,这对于考辩文字之流变具有 重要的价值。
唐兰先生指出:“俗文字在文字学史上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过去没 有人注意过,这是重古轻今的毛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复根据宋元明 清几种民间本使用的俗字,编成《宋元以来俗字谱》,丌了现代系统研究俗字 的先河。但是俗文字并不是宋元以后才产生的。“汉以后,基于事实的需要, 许多人就去嵬集代表新语言的文字,《通俗文》是这一类里最早出现的……后 来如王义的《小学篇》,葛洪的《要用字苑》,何承天《纂文》、阮孝绪《文字 集略》,一直到敦煌所出唐人的《俗务要名林》《碎金》之类,都属于这个系 统。”@顾氏《玉篇》中保存了丰富的俗文字材料。要想研究南北朝以及以前 的俗文字,是不可能置顾氏《玉篇》于不顾的。
(2)在音韵方面的价值: 反剀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它较之读若、直音等标音法来说,反切还 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最广泛的注音法,据后人考证,反 切出现于东汉后期。《说文解字》时代,反切尚未产生,注音大多数使用读若, 或直音。目前见到的《说文解字》反切,乃是徐铉据孙恫《唐韵》(今不传) 反切增附的,所以今天《说文解字》的反切只保存了部分隋唐读音,并不能 真正反映六朝以前的古音。而原本《玉篇》的反切,却撰写在《唐韵》以前, 它代表了南北朝的古音系统,是目前见到的系统的反切,它最接近于秦汉古 音。可以说《玉篇》是处于秦汉上古音向唐宋中古音发展变化的一个中介时 期。因此,挖掘和研究《玉篇》反切,有利于音韵学的发展。 (3)训诂学方面的价值 顾氏《玉篇》是一部“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的辞书, 它释义详备,既释本义,又释引申义,且博引群籍和各家注解,广收各种字 书、义书的训释。其本身就是对文字的训诂,足见在训诂方面的重大价值。 而且,原本《玉篇》残卷中收了许多古代亡佚辞书的资料,这就可以大 大地丰富清人任大椿、孙星衍等人的辑佚成果。 (三)原本《玉篇》对辞书学的贡献
顾野乇为梁、陈之际一位杰出的训诂学家、史学家。据《陈史》奉传记 载顾野王著有:《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 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玄象》一卷、《通史要 略》一百卷、《周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顾野王的著作虽多,但流传至今的也只有《玉篇》 而已,而今之《玉篇》也远非顾野王所著原貌。
者常以《玉篇》作为校正《说文解字》及诸书音义的重要材料,把它与《广
韵》、《集韵》相并列,由此可见《玉篇》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 要的。
《玉篇》研究在二十世纪以前不被重视,著述甚少。jfl-代末年,我国学
者黎庶昌、杨守敬、罗振玉等到日本访书,寻得原本《玉篇》残卷。随着新
材料的发现,《玉篇》的研究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至今,对《玉篇》的 研究涉及到了许多领域,据我们掌握资料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l、《隋书·经籍志》:“《玉篇》三十一卷,陈左将军顾野王撰。” 2、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云:“梁朝顾野王撰《玉篇》三十卷,凡一万 六千九百一十七字。” 3、《旧唐书·经籍志》:“《玉篇》三十卷顾野王撰。” 4、宋景佑中《崇文总目》:“《玉篇》三十卷,顾野王撰。” 5、清《述古堂书目》:“顾野王《玉篇》三十卷,三本宋版。” 从以上历代典籍中对《玉篇》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发现《玉篇》删改的 程度较大。至宋,陈彭年等人奉旨重修《玉篇》,名为《大广益会玉篇》。但 是《大广益会玉篇》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清《四库全书》和
著名学者罗振玉东游闩本,于一九一五年秋,因小川I简斋介绍得见早稻 田大学所藏《玉篇》卷九言部至辛部,于一九一六年冬用珂椤版精印行世。 一九一七年,又在京都福井氏崇兰馆获见《玉篇》册至欠血部。在西京博物 馆见火福光寺所臧《玉篇》鱼部残卷,又见山城高山寺所藏《玉篇》系部之 前半部分,近江石山寺所减《玉篇》系部后半部分至索部,遂借得原卷。在 这一年用珂椤版印行。这就是原本《玉篇》残卷(以下简称罗本)。以黎本相 比,多卷二十四鱼部二十字,缺卷十八之后的放部至方部一百六十字和卷十 九水部一百四十四字。
释 义研究
贤像,王褒书赞。侯景之乱爆发,野王在家乡招募义军,奋起援救建康。 梁亡入陈,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补撰史学士(负责修撰国史之官),
复加招征将军。陈武帝时,曾任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府咨议 参事。太建二年(570年),迁国子博士。太建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 著作,掌国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后以才学显著,迁为黄门侍郎、 光禄卿。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即隋文帝开阜元年)卒,年仅六十三 岁,诏赠秘书监、左卫将军。
中R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传两国交往丌始于秦朝。唐以前,R本 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随使节前来中国。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文宗开 成二年(公元838年)的二百年中,日本遣唐使共有十三批,有的一批多达 五六百人。他们归国总是满载我国历代典籍而去。日本僧空海在唐宪宗元和 元年(公元806年,R本大同元年)八月回国时,便带去“经论疏等儿三百 余轴,以及《急就章》、王昌龄等名家结集和图像数十种”。。据此,我们可 以断定我国继《说文解字》之后的辞书原帙《玉篇》大致应该在唐肃宗乾元 二年到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59—780)。,即日本奈良时代的后二十一年间 传入日本。。
一、《玉篇》的成书年代及其卷数。
二、原本《玉篇》的失传年代。 三、朱序本《玉篇》的真伪问题。
四、原本《玉篇》残卷的传抄年代。
五、《玉篇》的体例。
六、《玉篇》的音系。
七、《玉篇》的校勘。
这七方面的著述成果颇多,也有许多优秀的论著,但是这些成果对《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玉篇残卷》只是间或有所涉及,系统全面地研究《原本玉篇残卷》,尚待今
(二)《玉篇》的流传、变化 A)《玉篇》在国内的流传 《玉篇》的编撰工作,开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五年后完
成,即梁武帝大同九年(公元534年),但不久即被删削流行于世。据《梁书》 卷三十五《萧子显列传》云:“先是时,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太 宗嫌其书详略未当,以恺博学,于文字尤善,使更与删改。”萧恺删改《玉篇》, 是《玉篇》的第一次删改。尔后,由于《玉篇》卷帙繁重,传写困难,所以 屡遭删改,历代典籍关于《玉篇》的记载有:
①(日奉)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周维德校点,P:…:nt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5年。
《原 举 童 篇理 卷》
释 义研究
《四部丛刊》所收的是建德周氏藏元本宋大中祥符六年重修的《大广益会毛 篇》。而《四部备要》、曹寅《楝亭五种》、康熙四十三年版的《小学汇函》收 的是张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 B)《玉篇》东渡日本
第二节有关《玉篇》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玉篇》的编撰目的和收字原则 (1)《玉篇》的编撰目的: 许慎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追根溯源,探求字的本义,编写了
《说文解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字体发生了改变,且俗字、异体字大量出现, 《说文解字》已不能适应一般读者的需要。顾野王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撰写了 《玉篇》。顾氏撰写《玉篇》,是因为他认为文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所谓“文造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罩,则心言可述”,用现代的话来 说,就是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问和空间的局限,他指出正确使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