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娄文化——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邾娄⽂化
周武王克商后,始封晏安的五世孙曹侠于邾。
邾国古为东夷,是炎帝⼀族⽣息繁衍的地区,黄帝⼀族的后裔曹侠及其⼦孙融合了炎黄⽂化,逐渐形成了邾娄⽂化,其后演变为邹鲁⽂化,当初曾被誉为“东⽅君⼦之国”。
到夷⽗颜时,这⾥已成为东⽅⽂化的中⼼地区,显学宗师孔⼦的儒家⽂化和墨⼦的墨家⽂化,也都起源于这⾥。
⼩邾⼦友⽣前酷爱研读《三坟》、《五典》、《⼋索》、《九丘》。
据《公⽺传》记载,友在倪⽴国后,对外默默⽆闻,对内则修国政,办国学,实施以⽂治国的⽅略,直到曾孙犁来时才名显于诸侯⼤国。
公元前525年,友的六世孙⼩邾穆公朝鲁,鲁昭公设宴款待。
席间,鲁国⼤夫季平⼦赋《采菽》诗,穆公赋《菁菁者莪》以和对。
鲁⼤夫叔孙昭⼦说:没有这样的⼈治国,国家怎能治理呢。
这期间,⼩邾⽂化播扬遐迩,国家繁荣。
穆公字举,在位四⼗⼀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代国君。
此时远近诸侯国派使⾂来这⾥交往,各国学⼦也纷纷奔这⾥求学,⼩邾国⼈也分别去鲁、齐、宋、楚等国去做官。
春秋末战国初,国⼈墨⼦也曾去宋国为⼤夫,回国后定居狐骀,即今滕州市⽊⽯,聚徒讲学,著书⽴说。
公输般世称鲁班,传⼯匠技艺也先后去过鲁、楚等国。
⼩邾⼦友的庶⼦爽去鲁国为⼤夫,后世⼦孙多为鲁国的⼤夫、⼠卿。
爽的裔孙颜回拜孔⼦为师,孔⼦盛赞其贤,世尊为颜⼦,后封为复圣。
鲁国《陋巷志》载:颜回是颜友的第⼗⼋代孙。
东江考古发现:颜爽卒葬其⽗颜友墓左前⽅,随葬物品⼆⿍、⼀釜、四⿀、⼆陶罐,属⼤夫礼制。
青铜釜上有铭⽂:“邾友⽗媵其⼦爽曹宝⿀其眉寿永宝⽤”。
据《孔⼦家语》记载孔⼦有⾼弟⼦七⼗⼆⼈,其中⼋位是颜姓。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颜⽒家庙碑》中⽈:“孔门⼋颜,皆出也”。
千百年来,史志学界对⼩邾⼦友封国及其姓⽒起源众说各异,其中有“邾颜封⼦肥于倪”说,有姓⽒源于鲁国国君伯禽后裔⼀⽀即“姬姓起源”说,有“ 城在昌虑、承县之东北”说等等。
近代⼜出现了“三邾炎帝后裔”说,《三邾疆⾢图》绘制“城国东移”说,把⼩邾国的城⾢、国⼟地划给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滕。
据《左传》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记载:“冬、⼗⽉,邾⼈、莒⼈伐。
臧纥侵邾,败于狐骀。
”狐骀今名⽊⽯,是滕州市东南15公⾥的⼀个镇。
另据1969年秋在滕县⽊⽯镇东台村出⼟的杞伯⿍,郭沫若考证为杞国国君谋娶公赠与⼩邾的信物,证明这⾥是⼩邾国。
1984年滕县撤县建市,滕州市区就坐落在⼩邾国的西部边缘位置,北魏时始建蕃(滕)县城的⽟皇庙古迹,今仍在市区内铁路西的通衢街北侧,那⾥才是春秋战国时期滕国最东部边境。
近查阅《辞海》(1989年版),在“ ”的词条下有两说:⼀是“开国君主邾⽂公之⼦友(⼀说肥)封于,在今⼭东滕县东”说;另是“在枣庄市西北”说。
前说的地理位置年代久远,与鲁国《陋巷志》及历代版本的《滕县志》相吻合,只是著作⼈把邾⽂公与颜友误著为⽗⼦关系,其实应为兄弟关系,邾武公才是邾⽂公和⼩邾⼦颜友的⽗亲。
致于“邾武公封⼦肥”说,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庄公五年《疏》云:“《世本》⾔肥,杜《谱》⾔友,当为⼀⼈。
”据东江考古发现,封友之说当为信史。
另说“ 在枣庄市西北‘,是指的犁城,与滕县城东的城不是⼀座城。
城是⼩邾国前期称国时的都城,⼩邾城是犁来改国号后另建的⼩邾国中后期的都城。
不应混为⼀谈,以偏代全。
明代万历⼗三年(1585年)续修的《滕县志》,是迄今最早的⼀部地⽅志书。
1938年⽇军侵华,3⽉滕县城失守,其后万历县志失传。
1984年秋续修县志时,通过学术交流,才从⽇本尊经阅⽂库交换胶卷复制成书,终使万历县志回归故⼟。
万历县志的主修是滕县⼈御史王元宾,他卸任后在县城东龙泉塔东侧建茹芝园别墅居住,与倪城仅有荆河⼀⽔之隔,直线距离不⾜⼀⾥,对这⾥他是⼗分清楚的。
修县志期间,王元宾捐出家藏古籍两千部供查证使⽤,且参照前代的古本《滕志》、曲⾩县《陋巷志》。
两年后县志稿写成,知县杨承⽗阅后喜不⾃胜,遂作序付梓印刷。
万历县志在⽂字叙述中仍沿⽤古“ ”字,地图绘制为“倪”城,其后历代续修县志⼀直沿⽤⾄今。
到清代中后期,史志界有⼈开始怀疑滕、薛、⼩邾三国的历史沿⾰与国都的位置,后经多代⼈的研究考证,才使滕、薛⾛出争议,⼭东省、国家主管部门先后以“滕国故城遗址”、“薛国故城遗址”⽴⽂物碑加以保护,⽽国故城、⼩邾国故城⾄今仍悬⽽未决。
邾友⽗陵墓在东江村发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海内外⼈⼠及⼴⼤民众拭⽬以待东江考古的有关讯息,企盼倪国故城、⼩邾国故城早⽇是论,以利于发挥其历史⽂化的时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