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专题:“实验步骤的探究”达标检测练习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实验步骤的研究”达标检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对于实验操作中先后次序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理天平均衡,后称量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查验气体的纯度,后点燃
C.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平均加热,后集中加热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握试管,后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
2.以下实验操作“先”,“后”次序不正确的选项是()
A.实验室制氧气结束时,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B.点燃甲烷前,要先查验其纯度,尔后才能点燃
C.做 CO 复原氧化铜结束时,先停止通 CO,后熄灭酒精灯
D. 做气体系备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3.下表各组中,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加热试管时,先平均加热后集中加热——防备试管炸裂
B. 量取液体时,视野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防备读数偏差
C. 铁丝在氧气中焚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使实验现象更为显然
D. 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速氧气生成速度
4.用排空气法采集氢气查验纯度,有爆鸣声,接下去的操作是()
A. 用向上排空气法采集
B.能够做相关氢气性质的
实验
C. 用拇指堵住管口一会儿,再用向下排空气法采集
D. 立刻用原试管再采集,再查验纯度
5.以下实验设计不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制取纯净水常温下制取并采集一瓶考证分子不停运查验蜡烛焚烧生成二
氧气动氧化碳
A.A
B.B
C.C
D.D
6.以下对于实验操作中先后次序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理每日平均衡,后称量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查验气体的纯度,后点燃
C.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平均加热,后集中加热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握住试管,后将导管浸入水中
7.以下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次序不正确的选项是()
A.制备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排水法采集完氧气,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C.用量筒量取 10mL 液体时,先倒入靠近 10mL 的液体,后用胶头滴管补至刻度线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挪动游码
8.以下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选项是
A. 闻气味
B. 熄灭酒精灯
C. 滴加液
体 D. 倾倒液体
9.有四种物质的溶液:① Ba(OH)2、②Na2SO4、③HNO 3、④FeCl3,不用其余试剂便可将它们逐个鉴识出来,其鉴识次序是()
A. ④③②①
B. ④①②③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②③
1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用以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图中省略了夹持仪器)来测定
某铁碳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 ]:①Fe 与浓 H2SO4反响,加热,有 SO2生成;②C 与浓 H2SO4反响,加热,有 CO2和 SO2生成;③S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污浊;④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可以;⑤SO2可与酸性KMnO 4溶液反响使其退色,而CO2不可以;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NaOH 和CaO。
[实验研究 ] 称取 mg 铁碳合金,加入过度浓硫酸,加热待 A 中不再逸出气体时,停止加热,拆下 E 装置并称重, E 增重 bg。
以下对实验结果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 B 装置作用是为了除掉反响中生成的SO2
第3页/共9页
C. 装置内的 CO2难以赶尽, E 质量偏小,致使铁的质量分数偏小
D. SO2未被酸性 KMnO 4除尽也可能会惹起铁的质量分数偏小
二、填空题
11.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A 中可燃物应取过度的原由是________ ,整个实验过程中察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 ;
(2)B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 ;
(3)一段时间后, C 中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__ ;
(4)D 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酒精灯的作用是
________ 。
12.某同学按以下步骤对一种无色溶液进行判定实验.请你依据他实验报告中的
步骤和现象,填写相应的实验结论(该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⑴取该溶液少量,向此中该溶液必定不显 ________
溶液没有颜色变化。
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性。
⑵另取该溶液少量,向其有无色气体放出,生成的气体是 ________ ;中加入锌粒,并把燃着的该气体能焚烧,火焰呈说明该溶液中的溶质属于
木条放在试管口。
淡蓝色。
________类。
⑶再取该溶液少量,向其加入盐酸没有显然白色积淀是 ________ ;说
中加入稀盐酸,再加入适现象,加入 BaCl2溶液后明原溶液为 ________溶液。
量 BaCl2溶液。
有白色积淀产生。
13.某校科技活动小组对学校邻近的一条河流被污染的状况进行检查研究.主要
步骤包含:① 取沿河工厂排出的污水的水样;②检查排放污水的工厂的废水处
理状况;③制定检查计划;④在不一样地段取河水水样;⑤剖析资料,写出检查报告;⑥检测水样.合理的步骤是(填序号)________.
三、实验研究题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 I)进行了勇敢改良(见图Ⅱ),采用容积为 30mL 的 18×180mm 的试管作反响容器进行实验,收到了优秀的成效.请你对照剖析下边图 I、图Ⅱ的实验,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图 I 实验中实验现象为:实验开始时________;冷却后,翻开止水夹
________。
(2)某同学用图 I 装置进行考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由: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3)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以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足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注射器活塞置于 10mL 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结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以为正确的实验操作次序是________(填序号)。
(4)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 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________mL 刻度处才停止。
若上述步骤③中,未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其余步骤不变,则
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活塞将先向________(填“左”或“右”)挪动,后向 ________(填“左”或“右”)挪动,最后活塞停在 ________ mL 刻度处。
(5)比较图 I 实验,你以为图Ⅱ实验的长处是(回答一点即可)________。
15.某同学拟研究物质焚烧的条件,
(1)请辅助达成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①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酒精焚烧,水焚烧需要的条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没有焚烧件之一是刻.(图 1 所示).________
实验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分别乒乓球片先燃焚烧需要的条剪下相同大小的一小片,分别烧,滤纸片后件之一是
放在放在薄铜片的中部(图 2焚烧________
所示).
实验③图 3中的白磷物质焚烧需要将白磷放入 80℃热水中(图 3________氧气
所示).图 4中的白磷
将白磷放入 80℃热水中并通入________
氧气(图 4 所示).
(2)问题议论:
白磷焚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3)进行实验①时,假如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焚烧起来,其原由是 ________.
(4)实验②中利用了铜片 ________.
(5)实验③中做两次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
16.在某次研究活动中,小明同学往NaHCO3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未察看到明展现象,即以为二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响,小亮同学却有疑问。
【提出问题】在溶液中,NaHCO3和 NaOH 真的不反响吗
(1)【猜想假定】
①溶液中, NaHCO3和 NaOH 要反响
②________;
(2)【查阅资料】①可溶于水的酸、碱、盐在水中能解离出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②部分碱、盐的溶解性表 (室温 )
【进行实验】
【解说与结论】
①依据实验 1 中无明展现象,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 (选填字母编号 )
A .混淆溶液中没有NaCl
B.混淆溶液中没有 Ba(HCO3)2;
C.混淆溶液中没有 NaHCO3
D.混淆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不可以形成不溶物
②实验 3 中生成的积淀为 ________(填化学式 ),该积淀中的阴离子只好根源于实
验________(选填“1或”“2”)所获得的溶液,则实验 ________(选填“1或”“2”)必然发生了化学反响,写出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依照上述实验及剖析,猜想________建立。
【总结反省】
两种溶液混淆,未能察看到明展现象而化学反响________(选填字母编号 )
A.必定没发生
B.必定发生了
C.不必定没发生
四、综合题
17.工业上以粗盐(含少量MgCl 2、CaCl2杂质)为原料,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
方法制备 NaOH,其简要工艺流程以下:
(1)步骤①中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基本反响种类是 ________反响.
(2)步骤③中加入适当稀盐酸的目的是 ________.
(3)考证步骤②中 CaCl2已完整转变为 CaCO3的方法是 ________.
(4)写出步骤④中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