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九: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
①没有涉改及旧实制行 君主立宪等政治 主张 ;④②精局简限机构在 社会上裁层汰,冗员没有 发动广⑤家大取供民消养旗特众人权。国
经 济
①人②设开有农厂利工,于商奖民总励族局创资,新本鼓;主励③义发设发展立展农铁工路商矿;务②总提局③建倡,土没私鼓地有所触动有到制封
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决算;⑤兴办邮局,
文 ①③改培革养科维举新;②人设才立、中有小利学堂于、先京进师科大学学文堂、化专的门传学播堂; 化 ③鼓励私人办学;④派遣留学生;⑤准许民间办报馆、学
会;⑥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废八股
军 ①④建有立利新于式加军强队军、队装战备斗新力武,器抵抗外来侵略 事 ②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②维新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下兴起,他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 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光绪皇帝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接受维新变法图 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
光绪皇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行宪法、开国会、实 行君主立宪制核心问题,这说明光绪帝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 政治路线,他仍然是封建皇帝,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结论:严重的统治危机表明清政府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
矿
数
甲午中日战 商办
53
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19
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 (千元) 的百分比
4707 22.4%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 商办
63
争后
官督商办、官办 18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探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B、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传播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1、思想主张:
康有为
(1)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升平世
(小康) (君主立宪制度)” ” “太平世(大同)(民主共和制度)”
(2)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3)救亡图存
③胡绳看到了光绪帝的阶级本质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封建皇帝,要把 他和维新派区分开来,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5、特点:
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 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 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②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 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③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 弱。 ④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⑤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⑥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 学文化传播。 ⑦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3、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 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机
阅读课文并结合右边的漫画回答问题: 1、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 因有哪些?
1)赔款、自然灾害等所引发的的财政危机 2)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
严复 天津 《天演论》《国闻报》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
探究: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 试比较异同?
探究: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 重,试比较异同?
同: ①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 ②都主张维新变法。
异: ①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
探究: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形 成完整理论,且发展为政治运动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
代表 活动 主要著述 刊 物
主要思想
人物 地点
梁19启世纪上末海康、《梁变维法新派提出的救亡1图变存法图思强想的2伸核民心权是、设议 超AB、、以设中议国院伦,通常兴议名民》教权为,《厚实时本行务,君报辅主》以立院革展诸宪,科近国实举代富行制工强君度业之主,立培术宪养制人才34改发 谭同CD嗣、、举用湖政民南治主革取《命代仁,专学社制》会,革用命科毕学其扫功荡于迷“反思对想冲一信君观决役君主念主专;之制体网、现罗反民对”主封革建命
材料1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 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 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2 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 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 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成立 6.重要条件:光绪帝及部分爱国官僚的支持;康有为、
梁启超个人努力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战后列强华侵方式有何变化? 对中国有何影响?
1、列强加紧侵华的主要方式和主要表现:
⑴ 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形式
危害
政治性贷款 抢夺路权 开采矿山 开办工厂 开设银行
背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方式: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 原因:①直因:甲午战争暴露清政府的更加腐朽软弱,刺激列强瓜分的欲望; ②根因: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要求。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差异?实质是什么?
美国; 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实质 是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 中国的同盟, 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大大增强.
2、导致“民众痛苦”的原增 降因加 低税 官有收 员哪额 薪度 俸些? (漫画)民众的痛苦
1)外因:清政府转嫁外债;裁减军队 2)内因:(财政危机)沉重加的强捐鸦税片;税管官理吏的压榨;自然灾害。
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3、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1)结果: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
1、交锋 旧势力
慈禧太后为首 (封建守旧势力)
新势力
光绪帝为首 (康梁为首的维新派)
①慈禧解太除后翁同龢的军机大臣
光绪帝
②(任强命、亲控信制荣主禄宰为)直隶总督
A(革弱去、礼受部约两束尚)书四侍郎
③荣禄地(方提官升员重大用多)对新政抵制
翁B同任龢命谭刘杨林“军机四卿”
④大多新数机中构央为和守地旧方势机力构把持
(解除远离)
袁陷⑤世井荣凯)禄(光两暗面绪中派帝勾,结的给旧新反势势击力使设得矛盾陈(地宝尖C方箴拉锐官拢化员袁个、别世表代凯面表)化
力密谋慈禧训政
D游说列强
导火线:
①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 ②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
过程:
1898年9月21太后临朝听政 囚禁光绪帝与中南海瀛台 屠杀戊戌六君子 除京师大学堂其他新法措施被废除
③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维新思潮(兴起)
A、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1、出现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3、产生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弊端明显,促使知识分子寻找新出路。 4、主要思想:
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 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资产阶 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 实”。是结合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说 说胡绳这一论断。
①胡绳的观点是正确的。光绪帝确实不是一个维新派,而是一个封建皇帝。
代工业; ②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③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和必然性。
宣传维新思潮(传播)
探究:结合甲午战争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 动归纳他们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有何影响?
⑴主要方式: ①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②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 保国会 ③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④创办学堂,聚徒讲学——时务学堂 ⑤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第五书、第六书。
单元九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外内::甲清政午府战的争统后治,列危强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直因)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因)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⑴19世纪60年代早期的维新思想 ⑵ 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直接割地
瓜分中国
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列强加紧侵华的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影响:
①启发明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②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③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④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二、百日维新
类 颁布的新法 (评价:作用、局限性) 别 政 ①①给舍民旧族图资新产、阶力级行提新供政参政可能 , 治 初②步鼓动励摇官封民建上统书治言事
12465 5345
70% 30%
探究:以上材料反映甲午战后中国经济发生怎样的新现象?根据
教材,概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新现象: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表现:厂矿数、投资额增加)
原因: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 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理论著作: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
①《新学伪经考》——打击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的先驱,反映“托古改制”的思想。
3 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
结论: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材
材料二: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
料
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
一
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
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
本国的费用。 ----美国的“门户开
放”政策
1、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 取什么方式?为什么?
结果:
百日维新失败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说明什么问题?从中我们能 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材料一: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
听。
——《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新势力
旧势力
(弱、受约束)光绪帝
瓷禧太后(强、主宰)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材料三: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 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⑴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⑵客观上: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 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资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⑶主观上: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4、利与弊
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5、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 变法的要求?
①环境因素: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②个人因素:是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 ③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④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涉改及旧实制行 君主立宪等政治 主张 ;④②精局简限机构在 社会上裁层汰,冗员没有 发动广⑤家大取供民消养旗特众人权。国
经 济
①人②设开有农厂利工,于商奖民总励族局创资,新本鼓;主励③义发设发展立展农铁工路商矿;务②总提局③建倡,土没私鼓地有所触动有到制封
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决算;⑤兴办邮局,
文 ①③改培革养科维举新;②人设才立、中有小利学堂于、先京进师科大学学文堂、化专的门传学播堂; 化 ③鼓励私人办学;④派遣留学生;⑤准许民间办报馆、学
会;⑥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废八股
军 ①④建有立利新于式加军强队军、队装战备斗新力武,器抵抗外来侵略 事 ②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②维新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下兴起,他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 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光绪皇帝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接受维新变法图 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
光绪皇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行宪法、开国会、实 行君主立宪制核心问题,这说明光绪帝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 政治路线,他仍然是封建皇帝,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结论:严重的统治危机表明清政府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
矿
数
甲午中日战 商办
53
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19
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 (千元) 的百分比
4707 22.4%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 商办
63
争后
官督商办、官办 18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探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B、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传播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1、思想主张:
康有为
(1)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升平世
(小康) (君主立宪制度)” ” “太平世(大同)(民主共和制度)”
(2)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3)救亡图存
③胡绳看到了光绪帝的阶级本质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封建皇帝,要把 他和维新派区分开来,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5、特点:
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 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 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②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 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③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 弱。 ④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⑤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⑥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 学文化传播。 ⑦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3、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 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机
阅读课文并结合右边的漫画回答问题: 1、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 因有哪些?
1)赔款、自然灾害等所引发的的财政危机 2)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
严复 天津 《天演论》《国闻报》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
探究: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 试比较异同?
探究: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 重,试比较异同?
同: ①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 ②都主张维新变法。
异: ①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
探究: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形 成完整理论,且发展为政治运动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
代表 活动 主要著述 刊 物
主要思想
人物 地点
梁19启世纪上末海康、《梁变维法新派提出的救亡1图变存法图思强想的2伸核民心权是、设议 超AB、、以设中议国院伦,通常兴议名民》教权为,《厚实时本行务,君报辅主》以立院革展诸宪,科近国实举代富行制工强君度业之主,立培术宪养制人才34改发 谭同CD嗣、、举用湖政民南治主革取《命代仁,专学社制》会,革用命科毕学其扫功荡于迷“反思对想冲一信君观决役君主念主专;之制体网、现罗反民对”主封革建命
材料1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 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 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2 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 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 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成立 6.重要条件:光绪帝及部分爱国官僚的支持;康有为、
梁启超个人努力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战后列强华侵方式有何变化? 对中国有何影响?
1、列强加紧侵华的主要方式和主要表现:
⑴ 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形式
危害
政治性贷款 抢夺路权 开采矿山 开办工厂 开设银行
背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方式: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 原因:①直因:甲午战争暴露清政府的更加腐朽软弱,刺激列强瓜分的欲望; ②根因: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要求。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差异?实质是什么?
美国; 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实质 是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 中国的同盟, 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大大增强.
2、导致“民众痛苦”的原增 降因加 低税 官有收 员哪额 薪度 俸些? (漫画)民众的痛苦
1)外因:清政府转嫁外债;裁减军队 2)内因:(财政危机)沉重加的强捐鸦税片;税管官理吏的压榨;自然灾害。
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3、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1)结果: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
1、交锋 旧势力
慈禧太后为首 (封建守旧势力)
新势力
光绪帝为首 (康梁为首的维新派)
①慈禧解太除后翁同龢的军机大臣
光绪帝
②(任强命、亲控信制荣主禄宰为)直隶总督
A(革弱去、礼受部约两束尚)书四侍郎
③荣禄地(方提官升员重大用多)对新政抵制
翁B同任龢命谭刘杨林“军机四卿”
④大多新数机中构央为和守地旧方势机力构把持
(解除远离)
袁陷⑤世井荣凯)禄(光两暗面绪中派帝勾,结的给旧新反势势击力使设得矛盾陈(地宝尖C方箴拉锐官拢化员袁个、别世表代凯面表)化
力密谋慈禧训政
D游说列强
导火线:
①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 ②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
过程:
1898年9月21太后临朝听政 囚禁光绪帝与中南海瀛台 屠杀戊戌六君子 除京师大学堂其他新法措施被废除
③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维新思潮(兴起)
A、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1、出现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3、产生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弊端明显,促使知识分子寻找新出路。 4、主要思想:
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 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资产阶 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 实”。是结合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说 说胡绳这一论断。
①胡绳的观点是正确的。光绪帝确实不是一个维新派,而是一个封建皇帝。
代工业; ②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③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和必然性。
宣传维新思潮(传播)
探究:结合甲午战争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 动归纳他们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有何影响?
⑴主要方式: ①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②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 保国会 ③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④创办学堂,聚徒讲学——时务学堂 ⑤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第五书、第六书。
单元九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外内::甲清政午府战的争统后治,列危强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直因)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因)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⑴19世纪60年代早期的维新思想 ⑵ 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直接割地
瓜分中国
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列强加紧侵华的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影响:
①启发明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②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③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④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二、百日维新
类 颁布的新法 (评价:作用、局限性) 别 政 ①①给舍民旧族图资新产、阶力级行提新供政参政可能 , 治 初②步鼓动励摇官封民建上统书治言事
12465 5345
70% 30%
探究:以上材料反映甲午战后中国经济发生怎样的新现象?根据
教材,概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新现象: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表现:厂矿数、投资额增加)
原因: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 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理论著作: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
①《新学伪经考》——打击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的先驱,反映“托古改制”的思想。
3 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
结论: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材
材料二: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
料
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
一
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
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
本国的费用。 ----美国的“门户开
放”政策
1、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 取什么方式?为什么?
结果:
百日维新失败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说明什么问题?从中我们能 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材料一: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
听。
——《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新势力
旧势力
(弱、受约束)光绪帝
瓷禧太后(强、主宰)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材料三: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 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⑴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⑵客观上: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 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资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⑶主观上: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4、利与弊
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5、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 变法的要求?
①环境因素: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②个人因素:是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 ③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④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