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 孔 乐 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是孔庙祭祀大典的专用乐舞,以乐、歌、舞配合于礼,是孔庙释奠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乐舞仅限于如“国祭”、“丁祭”(春夏秋冬四季仲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等重大祭孔大典时使用。
古代祭孔乐舞所用音乐的曲谱、宫调和舞蹈的舞谱图示均有皇帝审定钦颁,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然而,自古礼不相沿、乐不相袭,大凡改朝换代,必有制礼作乐。
因此,历代制定的祭孔乐舞均有所不同。
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为释奠用乐之始,隋文帝仁寿元年起,祭孔乐舞规定为孔子释奠专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皇帝命太常寺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人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制作“大唐雅乐”十二章,又称“十二和”。
包括了全部御用乐舞,祭孔乐舞属于十二和的组成部分。
贞观年间,协律郎张文收奉诏与起居郎吕才再行考证律吕,规定祭孔释奠用“登歌”、奠币乐奏《肃和》、入豆和彻豆(豆是古代的祭祀礼器)乐奏《雍和》,舞蹈则有文舞和武舞。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增“十二和”为“十五和”。
见于《全唐诗》中释奠文宣王乐章有七章,分别是《诚和》、《承和》、《肃和》、《雍和》、《舒和》、《迎神》、《送神》。
五代后汉时,废除唐开元年间新增的三章,改“十二和”为“十二成”,释奠时改《宣和》为《师雅》。
后周时改“十二成”为“十二顺”,释奠时去《师雅》而乐奏《礼顺》。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命太常寺、翰林院学士窦俨等人制作祭祀乐舞,改“十二顺”为“十二安”。
祭祀文宣王用《永安》之乐。
皇帝亲祀时,乐用“宫悬”(乐置四面,中间设舞为“宫悬”—编者注)。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皇帝诏宰臣吕夷简等人修订祭孔乐舞,以《凝安》取代《永安》。
祭孔时,升殿与降阶乐奏《同安》;奠币乐奏《明安》;酌献乐奏《成安》;饮福乐奏《馁安》;
送神乐奏《凝安》。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专门设置了“大成乐府”,主持制定祭孔乐舞。
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颁降曲阜孔庙释奠乐章,其中增加了升阶和奠币两个乐章。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定金乐为“太和之乐”,每个乐章以“宁”字命名,
如释奠迎神乐奏《来宁》、盥洗乐奏《静宁》、奠币与初献乐奏《和宁》等。
元乐共有十九篇诗歌,七章曲谱,演奏三十四成,变换六、七个宫调。
乐章以“明”字命名,如迎神乐奏《文明》、盥洗乐奏《昭明》、升殿与降阶乐奏《景明》、奠币乐奏《德明》、酌献乐奏《诚明》、亚、终献乐奏《灵明》、送神乐奏《庆明》。
“乐悬”仍保持“登歌”的形式。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乐律官更制乐谱,乐章复以“和”定名。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向曲阜及全国颁发“大成乐”专祀孔子。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增祭孔乐舞为“八佾”,加“笾”“豆”(祭祀礼器)为十二,以皇帝用乐和祭祀天神礼仪的规格祭祀孔子。
明世宗时又复“乐用轩悬,舞用六佾”。
明乐将元乐十九篇综合为六章六奏,并继承了唐以来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使祭孔乐舞趋向于完善和精炼。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再作“中和韶乐”,取“天下太平”之意,乐章均以“平”字命名,颁至国学为释奠孔子之用。
迎神乐奏《昭平》、初献乐奏《宁平》、亚献乐奏《安平》、终献乐奏《景平》、彻馔乐奏《咸平》乐章。
送神和望痤时,更换歌词,再复奏《咸平》之曲。
全乐为五曲七奏。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颁给全国各郡县及阙里孔庙“四时旋宫”之乐,对康熙时的乐名有所改动,全曲更为六章八奏。
一直到民国年间,基本沿袭了这一乐舞程序。
1957年,吴晓邦等先生挖掘整理了古代祭孔乐舞并拍摄了祭孔电影资料,1986年,为纪念孔子诞辰暨配合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动,曲阜市政府成立专门班子,依据《圣门礼志》、《圣门乐志》、《阙里志》、《阙里文献考》及电影资料等进一步研究、发掘和整理祭孔乐舞,以曲阜剧团为主,王明星先生任总编导兼祭孔舞蹈教练,张玉明、刘德顺先生负责礼仪程序,孔祥印、胡继成先生整编乐曲,将乐、舞、歌、礼融为一体,作为艺术的再现,成功编排了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剧目。
自1986年以来,每年孔子文化节期间在孔庙大成殿演出数十场,每年观众包括外宾在内达十余万人,并有多家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录音、录像、采访撰文报道。
仿古祭孔乐舞表演的效果之好,影响之大是空前的。
可谓震动全国,波及世界。
历代祭孔释奠乐舞歌辞
唐礼乐章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诚和】(迎、送神用)
圣道日用,神几不测。
金石以陈,弦歌载陟。
爰释其菜,匪馨于稷。
来顾来享,是宗是极。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承和】(皇太子行用)
万国以贞光上嗣,三善茂德表重轮。
视膳寝门尊要道,高辟崇贤引正人。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肃和】(奠币用)
粤惟上圣,有纵自天。
傍周万物,俯应千年。
旧章允著,嘉贽孔虔。
王化兹首,儒风是宣。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迎俎用)
堂献瑶篚,庭敷璆县。
礼备其容,乐和其变。
肃肃亲享,雍雍执奠。
明德惟馨,苹蘩可荐。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舒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
隼集龟开昭圣烈,龙蹲凤跱肃神仪。
尊儒敬业宏图阐,纬武经文盛德施。
唐玄宗开元中,增加为十五和,释奠用《宣和》,改迎送神为: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迎神】
通吴表圣,问老探真。
三千弟子,五百贤人。
亿龄规法,万载嗣禋。
洁诚以祭,奏乐迎神。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送神】
醴溢牺象,羞陈俎豆。
鲁壁类闻,泗川如觏。
里校覃福,胄筵承祐。
雅乐清音,送神具奏。
宋礼乐章
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仁宗诏“祭文宣王庙释奠登歌”六首:
一、迎神,凝安之曲:
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纪纲王化,丕变民风。
常祀有秩,备物有容。
神其格思,是仰是崇。
二、初献升降,同安之曲:
右文兴化,宪古师今。
明祀有典,吉日惟丁。
丰牺在俎,雅奏来庭。
周旋陟降,福祉是膺。
三、奠币,明安之曲:
一王垂法,千古作程。
有仪可仰,无德而名。
齐以涤志,币以达诚。
礼容合度,黍稷非馨。
四、酌献,成安之曲:
自天生圣,垂范百王。
恪恭明祀,陟降上庠。
酌彼醇旨,荐此令芳。
三献成礼,率由旧章。
五、饮福,绥安之曲: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
以享以荐,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
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六、送神,凝安之曲:
肃肃庠序,祀事惟明。
大哉宣父,将圣多能!
歆馨肸,迥驭凌兢,祭容斯毕,百福是膺。
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徽宗“大晟乐府”更乐章为“《凝安九成之乐》五章六奏”〉,乐章及歌词如下:
一、迎神,凝安之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於昭斯文,被于万年。
峨峨胶庠,神其来止。
思款无穷,敢忘于始。
二、升降,同安之曲:
生民以来,道莫与京。
温良恭俭,惟神惟明。
我洁尊罍,陈兹芹藻。
言升言旋,式崇斯教。
三、奠币,明安之曲:
於论鼓钟,于兹西雍。
粢盛肥硕,有显其容。
其容洋洋,咸瞻像设。
币以达诚,歆我明洁。
四、酌献,成安之曲:
道德渊源,斯文之宗。
功名糠秕,素王之风。
硕兮斯牲,芬兮斯酒。
绥我无疆,与天为久。
五、配位酌献,成安之曲:
俨然冠缨,崇然庙庭。
百王承祀,涓辰惟丁。
于牲于醑,其从予享。
与圣为徒,其德不爽。
六、送神,凝安之曲:
肃荘绅緌,吉蠲牲牺。
於皇明祀,荐登惟时。
神之来兮,肸之随。
神之去兮,休嘉之贻。
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微宗“大晟府”复再撰“释奠乐章”计十四首〉一、迎神,凝安之曲:
(一)黄钟为宫
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钝并隆。
神其来格,於昭盛容。
(二)大吕为角
生而知之,有教无私。
成均之祀,威仪孔时。
维兹初丁,洁我盛粢。
永适其道,万世之师。
(三)太簇为徵
巍巍堂堂,其道如天。
清明之象,应物而然。
时维上丁,备物荐诚。
维新礼典,乐谐中声。
(四)应钟为羽
圣王生知,阐乃儒规。
诗书文教,万世昭垂。
良日惟丁,灵承不爽。
揭此精虔,神其来飨。
二、初献盥洗,同安之曲(姑洗宫):
右文兴化,宪古师经。
明祀有典,吉日惟丁。
丰牺在俎,雅奏在庭。
周旋陟降,福祉是膺。
三、升殿,同安之曲(南吕宫):
诞兴斯文,经天纬地。
功加于民,实千万世。
笙镛和鸣,粢盛丰备。
肃肃降登。
歆兹秩祀。
四、奠币,明安之曲: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
粢币具成,礼容斯称。
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五、奉俎,丰安之曲(姑洗宫):
道同乎天,人伦之至。
有飨无穷,其兴万世。
既洁斯牲,粢明醑旨。
不懈以忱,神之来暨。
六、文宣王位酌献,成安之曲(南吕宫):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祟,时祀无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硕。
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七、兖国公位酌献,成安之曲:
庶几屡空,渊源深矣。
亚圣宣献,百世宜祀。
吉蠲斯辰,昭陈尊簋。
旨酒欣欣,神其来止。
八、邹国公位酌献,成安之曲:
道之由兴,於皇宣圣。
惟公之传,人知趋正。
与飨在堂,情文实称。
万年承休,假哉天命。
九、亚、终献用文安之曲(姑洗宫):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
瞻之洋洋,神其宁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
登献惟三,於嘻成礼。
十、彻豆,娱安之曲(南吕宫):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
以飨以荐,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
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十一、送神,凝安之曲(黄钟宫):
有严学宫,四方来宗。
恪恭祀事,威仪雍雍。
歆兹惟馨,驭旋复。
明禋斯毕,咸膺百福。
明代释奠乐章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春,颁大成乐於天下,郡县祀孔典礼自此皆用乐。
一、迎神,咸和之曲:
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纯益隆,神其来格,於昭圣容。
二、奠帛,宁和之曲: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
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惟王后改曰惟师)
三、初献,安和之曲: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四、亚、终献,景和之曲: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於戏成礼。
五、彻馔,咸和之曲: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六、送神,咸和之曲:
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
歆格惟馨,神驭旋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
清代释奠乐章
清顺治十三年,第一次颁定国学释奠乐章,采用全新乐章诗词,乐章名将明朝所用乐章中的“和”字改为“平”。
新订六乐章为迎神用“咸平”、初献用“宁平”、亚献用“安平”、终献用“景平”、彻馔用、送神用“咸平”,仍沿明制采“六章六奏”方式,舞用六佾、三献均用文德之舞:
一、迎神,奏“咸平之曲”
大哉至圣,峻德宏功,敷文衍化,百王是崇,
典则有常,昭兹辟雍,有虔簠簋,有严鼓钟。
二、初献,奏“宁平之曲”
觉我生民,陶铸前圣,巍巍泰山,实予景行,
礼备乐和,豆笾惟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三、亚献,奏“安平之曲”
至哉圣师,天授明德,木铎万世,式是群辟,
清酒惟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终献,奏“景平之曲”
猗欤素王,示予物轨,瞻之在前,神其宁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既终,弗遐有喜。
五、彻馔,奏“咸平之曲”
璧水渊渊,崇牙业业,既歆宣圣,亦仪十哲,
声金振玉,告兹将彻,假有成,羹墙靡愒。
六、送神,奏“咸平之曲”
煌煌学宫,四方来宗,甄陶胄子,暨予微躬,
思皇多士,肤奏厥功,佐予永清,三王是隆。
乾隆年间,释奠乐章第二次修订。
乾隆六年及八年分别新颁中央“国学”及地方“直省”用乐章,更改后乐章名一样,但乐诗词及佾舞谱则不同。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新颁定的“国学乐章”——:
一、迎神,奏“昭平之章(原咸平之章)”
大哉至圣,德盛道隆,生民未有,百王是崇,
典则昭垂,式兹辟雍,载虔簠簋,载严鼓钟。
二、初献,奏“宣平之章(原宁平之章)”
觉我生民,陶铸贤圣,巍巍泰山,实予景行,
礼备乐和,豆笾嘉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三、亚献,奏“秩平之章(原安平之章)”
至哉圣师,克明明德,木铎万年,惟民之则,
清酒既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终献,奏“叙平之章(原景平之章)”
猗欤素王,示予物轨,瞻之在前,师表万祀,
酌彼金罍,我酒惟旨,登献虽终,弗遐有喜。
五、彻馔,奏“懿平之章(原成平之章)”
璧水渊渊,芹芳藻洁,既歆至圣,亦仪前哲,
声金振玉,告兹将彻,假有成,日月昭揭。
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原成平之章)”
煌煌辟雍,四方来宗,甄陶乐育,多士景从,
如士斯埴,如金在镕,佐予敷治,俗美时雍。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新颁定“阙里文庙及府州县学用祀孔乐章”:
一、迎神,奏“昭平之章”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
祥徵麟绂,韵荅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二、初献,奏“宣平之章”
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三、亚献,奏“秩平之章”
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镛,诚孚罍甗,
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
四、终献,奏“叙平之章”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论思乐,
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五、彻馔,奏“懿平之章”
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宫,畴敢不肃,
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六、送神,奏“德平之章”
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庠。
民国初年重订释奠乐章
民国三年八月袁世凯大总统准颁《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祀孔典礼〉一卷,由“政事堂礼制馆”
(馆长为徐世昌)遵照通行。
该卷订以夏历春秋两丁为祀孔日,仍从大祀,礼节服制祭品与祭天一致,并规定京师文庙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方文庙由该长官主祭,孔子生日则听各习惯,自由致祭。
并分别对“京师文庙”、“各地方文庙”修订乐章名一样,但歌词不一样。
京师文庙用乐章:
一、迎神,奏“昭和之章”
大哉至圣,德盛道隆,生民未有,千是崇,
典则昭垂,式兹辟雍,载虔簠簋,载严鼓钟。
二、奠帛初献,奏“雝和之章”——【舞干戚之舞】
觉我生民,陶铸贤圣,巍巍泰山,仰止景行,
礼备乐和,豆笾嘉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三、亚献,奏“熙和之章”——【舞羽籥之舞】
至哉圣师,克明明德,木铎万年,惟民之则,
清酒既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终献,奏“渊和之章”——【舞同亚献】
猗欤圣师,纳民物轨,瞻之在前,师表万祀,
酌彼金罍,我酒惟旨,登献虽终,弗遐有喜。
五、彻馔,奏“昌和之章”
璧水渊渊,芹芳藻洁,既歆至圣,亦仪前哲,
声金振玉,告兹将彻,假有成,日月昭揭。
六、送神,奏“德和之章”
煌煌辟雍,四方来宗,甄陶乐育,多士景从,
如士斯植,如金在镕,怀仁抱智,俗美时雍。
曲阜乐章
一、迎神,奏“昭和之章”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
祥征麟绂,韵荅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二、初献,奏“雝和之章”舞干戚之舞
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三、亚献,奏“熙和之章”舞羽籥之舞
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镛,诚孚罍甗,
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
四、终献,奏“渊和之章”舞如亚献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论思乐,
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五、彻馔,奏“昌和之章”
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宫,畴敢不肃,
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六、送神,奏“德和之章”
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以化蒸民,以育胶庠。
新编祭孔乐舞程序
〔诸祭品事宜齐备——
〔司大鼓者在大成门击大鼓360响;鼓字是:冬冬冬冬冬冬┅┅
〔在鼓声中解说:击大鼓360响,表示360天,亦称“岁鼓”。
〔鼓声毕,司钟者在大成门撞大镛钟180响
〔在钟声中,解说:撞镛钟180响,表示“春秋上丁”之大祭。
现在击鼓撞钟均表示儆戒!
一、(待钟声毕)鸣赞唱:启户!(顿时诸门俱开——
二、鸣赞唱:行扫除!安神位!(执事生持拂扫除;安置神位介——
三、司建鼓者在大成门西侧击第一通鼓。
鼓字是:
初起:扎扎冬,扎扎冬,扎扎冬冬〔用左手击古,用右手击冬,左手欲轻,右手欲重
第一通:古冬,古冬,古冬,┅┅〔毕
四、鸣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乐舞生就位!
五、司建鼓考击第二通鼓,鼓字是:古冬冬,古冬冬,古冬冬┅┅〔毕
六、伶官:指挥四把大号,长鸣三声,司路鼓者击路鼓“冬”字为板;司特大号锣者,敲“仑”字为眼,鼓声重,锣声轻,节制着八支大唢呐吹奏就位式曲谱。
麾领乐生,节领舞生,分两队鱼贯而进。
〔解说:伶官前导,大号开道,龙旗引路,麾领乐生,节领舞生,乐舞生就位。
〔队伍引至杏坛前,伶官指挥司号者长鸣三声
〔队伍引至登正阶前伶官指挥司号者长鸣三声
〔伶官指挥大号、路鼓、特号大锣、八支唢呐登正阶而上,麾,节各领其伍经东、西俑边而登上露台——〔队伍行至露台,伶官指挥大号长鸣三声
七、鸣赞唱:主祭官就位!
八、司建鼓者击第三通鼓。
鼓字是:古冬古冬冬,古冬古冬冬,古冬古冬冬┅┅〔解说击第三通鼓,迎主祭官就位(毕
〔伶官指挥大号长鸣三声,路鼓,大锣节唢呐奏迎主祭官之曲——,曲二,迎主祭官就位曲
九、〔注:二纱灯、二提炉、二扇、曲柄黄、盖伞、引赞、工柷、太柷、太史等护主祭官入大成门至杏坛就位。
十、鸣赞唱:瘗毛血!
十一、一执事生走至香炉前,行礼,双手高举毛血盘过顶,由中阶降,转东俑边去瘗所—
十二、鸣赞唱:迎神!举迎神乐奏《昭平》之章!
十三、麾生举升龙之麾,传唱:乐奏《昭平》之章!
〔解说:升麾,令乐生准备起奏
十四、司楹鼓者,击楹三响,冬!冬!冬!〔节奏重而稳。
〔舞生随楹鼓节奏,转体面南而立
〔解说:楹鼓乃全乐之纲,击楹鼓三响,命全乐起奏。
十五、司柷者捣柷三响〔双手举止过顶,先捣底,次左,次右
〔解说:捣柷,统领全乐起奏,以开众音。
十六、〔音出歌起,演奏《昭平》之章
十七、〔在“昭平”之章音乐中,正献官於杏坛前行“参神”“拜位”礼〕引赞唱:神降!〔正献官以下俱恭於道左
十八、鸣赞唱:恭神!〔正献官以下俱拜位
十九、鸣赞唱:三跪九头!〔正献官以下俱三跪九叩礼
二十、鸣赞唱:奠帛!行初献礼
二十一、麾生举升龙麾唱,举初献乐奏《宣平》之章!〔由内向上升。
二十二、节生举升节,唱,起《宣平》之舞!〔由内向上升。
二十三、〔奏乐次序同於《昭平》;舞谱另册。
〔注:此章需反复演奏两遍半,有新加进舞蹈,以便于正献官行祭祀礼,否则,节奏加快
了,时间不够用。
二十四、〔在初献《宣平》之章音乐声中,鸣、引赞、正献官依仪行礼,
引赞唱:升坛!〔纱灯、提炉各二人,陪祭官二人,太柷、太史、工柷各一人,引正献官升杏坛,由北阶降东转——
二十五、引赞唱:诣盥洗所!〔正献官至盥洗所
二十六、引赞唱:浴手!〔礼生勺金罍之水,正献官以手乘水,浴手,讫。
二十七、引赞唱:进巾!〔礼生跪,展中于笥,正献官拭手讫。
二十八、引赞唱:诣水罇所!〔执爵生举爵正位三爵四配各一爵,依次进正献官,相礼生以疏杓勺金罍之水,正献官以爵承水,相礼生跪捧盥盆,受弃之水,以次洗爵。
二十九、引赞唱:进巾!〔相礼生跪展巾于笥上,正献官以次拭爵讫。
三十、引赞唱:司帛者捧帛,司香者捧香,司祝者捧柷,司爵者捧爵,各诣神位前,〔引正献官自东俑道升东阶至至殿左门外。
三十一、引赞唱:诣酒罇所!〔立,执爵生举爵前行,各至酒罇所,朝上立
三十二、引赞唱:司罇者举幂勺酒!〔正位,司罇生以龙勺著罇之酒,齐于三爵四配,......
三十三、引赞唱:诣始祖至圣先师神位前!〔引正献官至至圣先师神位香几前,
三十四、引赞唱:上香!〔司香生跪举香盒,正献官取香焚於鼎,不赞自跪,一叩头,立
三十五、引赞唱:献帛!〔司帛生跪捧帛篚,正献官取帛奠於香几,不赞自跪,一叩头,
立。
三十六、引赞唱:进爵!〔执爵生跪进爵
三十七、引赞唱:献爵!〔正献官起,接爵,向神恭献,奠於祭案正中垫上;不赞又一叩头,立。
三十八、鸣赞唱:众官皆跪!〔杏坛前各官皆跪之
三十九、鸣赞唱:叩头!〔众官俱,一叩头
四十、鸣赞唱:平身!〔众官俱起立。
注:献四配删——
四十一、引赞唱:诣读祝位!〔引正献官跪於案前
四十二、鸣赞唱:众官皆跪!〔杏坛前众官皆跪之
四十三、引赞唱:读祝!〔太祝生面北跪,太史生取祝版付之,太祝生宣读祝文——讫,叩头!〔乐舞至“春秋上丁”;止为时已晚祝后再续之
四十四、引赞唱:一跪三叩头!〔正献官三叩头,讫
四十五、鸣赞唱:一跪三叩头!〔杏坛前各官俱,一跪三叩头,讫
四十六、引赞唱:复位!〔引正献官经西阶降,杏坛前复位拜之
四十七、〔栎敔后,稍时,出筝独奏曲;偃麾向外落。
舞生列队。
四十八、〔在筝曲声中,鸣赞唱礼,出字勃然而起,尾音悠然而长,不可暴戾,春容悦耳——;楹鼓声出,筝曲止。
四十九、鸣赞唱:行亚献礼!
五十、麾生举升龙唱:举亚献乐奏《秩平》之章!
五十一、节生举节唱:举亚献起《秩平》之舞!〔舞生就其舞位。
〔在乐舞声中,按节奏行礼〕
五十二、引赞唱:升坛!〔引正献官升坛,由北阶降东转——
五十三、引赞唱:诣盥洗所!〔引——至
五十四、引赞唱:浴手!〔仪同初献
五十五、引赞唱:进巾!〔仪同初献
五十六、引赞唱:洗爵!〔仪同初献
五十七、引赞唱:进巾!〔仪同初献
五十八、引赞唱:司香者捧香,司爵者捧爵,各诣神位前!〔引正献官自东阶升阶
五十九、引赞唱:诣酒罇所!
六十、引赞唱:司罇者举幂勺酒!〔正位,齐于三爵,勺酒介
六十一、引赞唱:诣至圣先师神位前!〔引正献官至香几前
六十二、引赞唱:上香!〔同初献
六十三、引赞唱:献爵!〔同初献
六十四、鸣赞唱:众官皆跪!〔杏坛前众官皆跪
六十五、鸣赞唱:叩头!〔正献官以下俱叩头
六十六、鸣赞唱:平身!〔众官皆一叩头,立
六十七、〔扫敔乐止,筝独奏,曲同初献间曲,偃麾,节同上
六十八、鸣赞唱:行终献礼
六十九、麾生升麾唱:举终献乐奏《叙平》之章!
七十、节生升节唱:起《叙平》之舞!〔舞生各就舞位
七十一、司楹鼓者司楹鼓:冬冬冬┅┅柷,冬冬冬┅┅钟,当当
七十二、筝独奏间曲同上个间曲
七十三、鸣赞唱:行彻馔礼
七十四、麾生升麾唱:彻馔,乐奏《懿平》之舞!〔舞生各就舞位
七十五、各坛陈设生将登、铏、簠、簋、籩、豆、俎、罇等俱加盖幕,稍移动之——
七十六、司楹鼓:冬冬冬柷:冬冬冬钟:当当
七十七、〔在“懿平”乐声中〕鸣赞唱:饮福受胙!
七十八、引赞唱:诣福胙位!〔引正献官至香几旁福胙案前〕
七十九、引赞唱:跪!〔正献官跪之
八十、鸣赞唱:众官皆跪!〔杏坛前众官皆跪之
八十一、引赞唱:饮福酒!〔太史生取神前献爵之酒合于一爵,付太祝生进与正献官饮,讫八十二、引赞唱:受胙肉!〔宰人预割太牢之
八十三、引赞唱:叩头!〔正献官以下俱叩头!
八十四、引赞唱:平身!〔众官俱一叩头,立
八十五、鸣赞唱:谢神!〔众官皆立於跪位
八十六、鸣赞唱:跪,叩头〔以仪而礼〕!再叩头!三叩头!平身!〔正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头,立〕
八十七、鸣赞唱:瘗馔!〔司馔生至案前一叩头起取所供馔盘,高捧降正阶东转俑道而去瘗所——复位。
八十八、鸣赞唱:辞神!三跪九叩头!〔以仪而礼,偃麾
八十九、〔栎敔乐止,偃节舞生列队;筝独奏间曲同前
九十、鸣赞唱:送神!
九十一、麾生升麾唱:乐奏《德平》之章!
九十二、节生升节唱:起《德平》之舞!〔舞生各就舞位
九十三、引赞唱:神降!〔引正献官降西阶至杏坛忝于边左
九十四、引赞唱:神去!〔正献官以下俱跪送之
九十五、鸣赞唱:焚祝帛!〔读祝者恭捧祝版,司香者捧香帛,由中阶而降,转西俑边去燎所九十六、鸣赞唱:望燎!〔正献官以下俱面燎所方向——
九十七、鸣赞唱:阖户!〔诸门俱闭,收儆
九十八、鸣赞唱:礼毕!〔顿时,司大钟者撞大钟24响,象征二十四小时,撞至第五响时,大路鼓特号大锣,楹鼓,建鼓起响,次乐部吹奏三声大号,唢呐随起奏,退场曲一迎正献官退场,引至正阶上,回转向观众拱手辞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