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册说课稿: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册说课稿:第二章第一节中国
的地形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差不多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差不多国情。
在那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展都有着重要的阻碍。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分层设色地势图、地势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以及各级阶梯的要紧特点,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阻碍。
使学生初步把握评判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看判定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动身,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点,因此中国地势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阻碍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专门好相接。
因此关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
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够展现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判在后”的原则,依照初二学生的心理进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
这是新课程的差不多理念。
三、说学情、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纳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进展。
2、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观看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我这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1、创设情形,激发爱好
第一多媒体放映“中国各大地势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唱歌祖国》,从学生的最熟悉的图片入手,第一让学生对地势有感性认识;同时通过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接着复习两个概念:地势和地势。
往常学过亚洲的地势,让学生回想亚洲地势特点,那么,中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呢?专门自然的导入新课。
2、读图分析,探究新知
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专门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让学生读“中国地势图”同时打出一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可不能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完成这一组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老师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的结论。
那么,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东低的特点呢?――那确实是地势剖面图。
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说明什么是剖面图,学生会想到比方说切蛋糕,切苹果等,如此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动身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
然后多媒体展现“我国东西(北纬36°)地势剖面图”请同学们依照这幅图在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判。
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如此学生通过读图、画图会专门顺利地得出中国地势另一特点―阶梯状分布。
到此中国地势特点就分析出来了——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我国地势呈阶梯分布,那么,我国地势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如何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比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
我们从图上能够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让学生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把三级阶梯的界线填在教材23页空白图上,并请两名同学在屏幕上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如此边做边经历,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明确了阶梯的界线,阶梯内部是什么样状况呢?学生连续“读中国地势图”,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势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
4、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在中国地势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第几阶梯,所在区域是什么颜色,说明海拔高依旧低?这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周围的事物动身,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确实是学以致用。
5、合作交流,熟悉国情
以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对我国自然环境其它方面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阻碍呢?这是本节的难点,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讨论四个问题: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阻碍,让学生看大屏幕潮湿气流深入内陆图片,便于学生明白得。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阻碍,那个问题不难明白得,我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向东流的,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入手,激发学生在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摸索讨论专门容易得出结论。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关于那个难点的突破我给学生展现虎跳峡、壶口瀑布急流图片得出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然后展现我国几座大型水电站图片。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降低了难度。
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阻碍?关于那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想到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这时老师就要告诉同学们,看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之间是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就成为东西交通的庞大障碍。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明白: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阻碍。
让我们再想一想,假如我国的地势不是如此,比如“东部高,西部低”那会是如何样的情形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依照时刻把握展开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洪涝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以上这几个问题依照难易程度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了国情。
7、整合练习,转化能力
接着做一个整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
8、课堂小结,交流评判
最后以学生谈收成终止本课
五、说板书: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特点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等的阻碍
教学反思:
我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通过对祖国壮美河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气氛,还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学生更乐在其中。
存在的问题是:受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有限,使得课堂上教师板图、绘图需时较多,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时刻。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时刻的把握外,还要不断加强差不多功的训练,提高自身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