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技巧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业人士通常分析、研究和讨论的是专业 名词和术语,将这些专业学术问题通俗化, 成为老百姓能够明白和理解的用语,是一 个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的问题。阴阳、五 行、生克乘侮、寒热虚实等等,将这些中 医学抽象的名词变为受众便于理解尤其是 现代网络信息时代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词 汇,就必须让中医学回到生活之中。
• •
一方面,老百姓渴望了解中医养生保健 知识;另一方面,擅长讲中医的专家太少。 这是中医发展面临的一大尴尬。古人认为, 善诊者未必善于言,善言者未必善于诊。 传统的中医注重疗效,医生靠的是口碑, 而不是媒体传播。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多 数中医专家宣传意识不强,习惯于“光练 、药藏 于乡”,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很多 中医专家不愿加入到中医科普的行列,把 名声看得像生命一样,担心因做科普被烘 干了、炒煳了。他们认为,专家不会因做 科普增加专业领域的好名声,反而会因做 科普使名声变糟。结果,内行不说,外行 乱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医科普乱象。
中医科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 难在中医理论古朴深奥,语辞难解,理解 过程中歧义难免;其次难在中医实践经验 容易意会不易言传,心中了了,指下难名。 同时,中医普及的对象是广大百姓,只有 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把博大精深的知识 说出来,老百姓才能听懂,既要“深入”, 又要“浅出”。因此,这就需要真正的中 医名家站出来,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承担 起弘扬中医的社会责任。
中医科普的技巧
• 中医药是一门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哲学思 想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 出代表和载体之一。在此先将演讲中常见 的一些问题列举出来,让我们一起思考和 讨论。学术与科普、高雅与通俗、食疗与 食养、养生与养病、偏方与正方、引用与 发挥、书本与实用、中医与西医、文化与 自然科学等等。


• 名人名家的言行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影响 力,名人的例子容易引起挺重的注意和共 鸣,为了增强演讲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可 以有选择地使用。
• • 这些名言名句可以来自于《黄帝内 经》、《伤寒论》、《千金方》、《脉 经》、《濒湖脉学》等经典论著,也可以 是儒道佛的、古代皇帝的、名家的,也可 以是当代名人的。中医文化有益于健康的 名言名句在各种典型实例、养生方法中有 着丰富多彩的表现。
• • 如讲“五脏为情志所伤”时,可以选用: 喜伤心,《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变疯; 怒伤肝,《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公 瑾;忧伤肺,《红楼梦》中林黛玉忧思过 度患肺痨;思伤脾,宋代词人李清照思夫 “人比黄花瘦”;恐伤肾,春秋时期伍子 胥过昭关一夜须发斑白的故事等等。
用生动活泼的流行歌诀
• 歌词歌诀通俗易记,朗朗上口,有许多 是百姓大众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和 感受编写出来的。在传播过程中又经过无 数人、无数次的加工、修改、补充、完善, 甚至被一些文人们进行了深加工和再创造, 最终成为了雅俗共赏的大众口头文化。这 些歌诀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有 许多与健康相关的内容。
• •

当然,要注意选择的科学性、真实性、 代表性和针对性,来表现主题、证明论点、 说明问题、展示前景,达到为我所用、为 我能用和为我有用的目的和结果。比如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正气必虚 等等。
运用民众熟悉的健康谚语

• 民谣谚语是老百姓自己在长期的实践 中自发总结出来哦的,是人民群众的语言, 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演 讲中适当地应用民谣谚语,有利于拉近与 手中的亲和力。
中医科普现状
• 内行不说,外行乱说。这就需要真正的 中医名家站出来做科普,不计个人名利得 失,承担起弘扬中医的社会责任 • 在电视剧《老大的幸福》里,范伟扮演 的主人公“老大”以养生专家自居,“来, 我帮你调调”是他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 如今,中医养生之风渐盛,成为街头巷尾 的热门话题。
• • 在养生热的背后,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 象:不学医的人写医、不懂医的人论医、 非中医专家讲中医,而真正的中医专家却 没有声音。尽管这些非中医专家对中医药 起到了一定的科普作用,但如果对中医基 本理论把握不准,以偏概全,以讹传讹, 以假乱真,不仅容易误导受众,而且坏了 中医名声。
中医药科普技巧
中医科普的的意义

中医药是一门融合了中国文化和 哲学思想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和载体之一。

• 在信息社会,中医发展离不开科普。植 根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中医药是民族瑰宝, 需要代代传承。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 中医已无法用现代“语境”讲清楚了,导 致民众的疏远甚至质疑。
• • 但是,民谣谚语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朴 素的反映的科普知识,而不是从理论上总 结出的科学规律,一般是从事物的一定层 面和角度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 不具备泛指性;另外,通常使用了夸张手 法,要实事求是地去认识和运用,同时要 在当今知识体系中准确地去阐释它。
运用影响广泛的文学故事
• 文学故事对大众影响较深,具有潜移默 化的教化作用,其中许多与健康相关的信 息已被大众接受为养生保健知识。恰当选 用一些熟知的文学故事,既能增加趣味性, 又可为演讲的科学内容增色,是一项可取 的技巧。
• • 生活重的谚语非常丰富,如“笑一笑, 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心养)、 “多吃五谷杂粮,少生疮疡杂病”、“早 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食养)、“活活动动身体强,懒懒散散 面皮黄”、“吃罢饭躺一躺,不长半斤长 四两”(体养)、“最苦是黄连,最甜是 蜜糖”、“是药三分毒,无虚不可补”、 “良药苦口利于病”等等。
• •
生活是认知的基本源泉,用生活中的实 际例证、朴素哲理去介绍和推广中医。比 如,用阴阳的属性去解释食物的寒热,用 五行的属性解读五脏的喜恶,用水火的关 系描述寒热的特点等等。总之,将中医的 机理用生活中的常识去说明,将道与术有 机结合与同意,让中医学回到百姓生活中 是基本的技巧与方法。
运用普遍认可的名家言行

• 中医药文化科普演讲首先具有与普通演 讲共同的一些特点和要求,同时又具有鲜 明的学科独有特点,演讲者依据个人经历、 认识、知识、工作经验等又必然带有各自 的特色,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现将我 在参加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时, 温长路先生在培训班上所讲技巧稍加整理 后与大家分享。
运用贴近生活的朴素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