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废掉的六个行为,你有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自己废掉的六个行为,你有吗?
行为一: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
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小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偏方,哪怕回报是虚拟的。

这种行为会提升自己的「兴奋阈值」,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成就感,从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陷入恶性循环。

症状轻的:沉溺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加快时间流逝的速度,使得「成功」来得更快)、种马小说(意淫人能轻易获得想要的东西);症状重甚至犯法的:赌博(轻易获得「金钱」)、吸毒(轻易获得「爽」的感觉)等。

行为二:只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只愿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如无需太多动脑的视频、图片,以及深度较浅的娱乐、八卦、体育新闻等),不愿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后才能吸收的信息(如课程、知识框架、分析报告等)。

由于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离了这部分内容,基本也就隔离了进步的可能。

行为三:发现短期的努力无法带来超额的回报,就因此放弃努力
这点在聪明人身上尤其明显。

这些人在念高中的时候,别人花了一个星期搞明白的问题,他们可能只需要花半个小时就能搞明白,从此对这类题型就可以闭着眼
这种短期研究带来长期超额回报的机制,反复的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之中,导致大家后来出现了一种错觉,即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带来长期的回报。

进了大学,身边的牛人更多了,人生的维度不再是单一的学习了,很多人发现以前自己熟悉的这种机制渐渐失去了作用,于是很多人渐渐丧失了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就不再愿意去努力了。

比如微积分,不是看一个礼拜的书就可以考100分;
比如追女生,不是跟妹子交往一个礼拜就可以表白成功;
比如学习编程,不是自己啃一个礼拜《C++ Primer》就可以完美解决八皇后的问题;
比如学习投资,不是研究一个礼拜的巴菲特就可以投资赚钱了。

进入到成人的世界之后,事物的复杂度上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所有回报的获得周期变得越来越长,需要投入的努力和坚持也越来越大,而之前自己所仰仗的聪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

人们总是重视短期的努力所达成的效果,而轻视长期的付出所带来的的回报。

一旦短期努力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就不愿意再去付出了。

很多人,就这样慢慢
行为四:习惯用「错位成就感」麻痹自己
有两类:①习惯于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和别人不擅长的东西比较,从来获得「比别人强」的错觉(如:和运动员比学习成绩,和学霸比体育);②习惯于拿别人做事情A 的时间来做事情B,来假装自己在事情B 上做得好(如:「炫耀」自己在节假日做了比别人更多的工作,但也仅仅是在节假日才能如此)。

行为五:过度依赖「既有可行路径」
在工作中,习惯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后再也没想过如何改进,只会机械地重复,然后骗自己很充实。

没有改进,便也没有剔除糟粕的意识,于是需要重复的东西越来越多,消耗时间也越来越长,到最后,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实不仅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进步的空间。

行为六:封闭「强化学习」的通道
在学习或接受信息中,只愿意执行最简单的第一步,却不愿意执行接下来更为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看不写、只学不练,还麻痹自己说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实际上,这种「浅层」的学习遗忘极快,有时还不如不学。

比如,天天学英语,却从不写英语文章;再比如,天天花大量时间刷知乎,却从不写答案、
写总结。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近20年来最有创造力的作家”。

有一次,他在凯尼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开头他是这么说的:
“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

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

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他说:“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生活中,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无论是正在学校“混日子”的学子,还是在岗位的“混日子”的上班族,都如同那条没有感受到“水”的鱼一样,已经丧失掉了初心,只是浑浑噩噩地随着生活的水流淌着,全然没有生机。

请记住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段话:“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

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