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 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最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设内朝,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 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思想:必修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1)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 “有为”、“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2)无为政治积累下一些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土地兼并、 商人势力、匈奴问题。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出现 了怎样的后果呢?
①政治: 诸侯王国威胁中央 ②经济: 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③军事: 匈奴威胁西汉的稳定
1)儒学创新:杂取百家,融合创 新,汲取了其他学派的有益成分; 2)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理论, 适应了强化皇权,打击敌方势力,开 疆拓土的需要;
3)倡导仁政,以刑辅礼,有利 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适应了当时封建 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4)儒家倡导和、信、义,主张 中庸,易为常人所接受,利于统治者 进行教化。
2,实施:
1)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任用儒学家为宦参政; 3)定儒家《诗》《书》《礼》《易》《春秋》
3,影响: 1)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巩固 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2)有利于抑制君主权力膨胀,推动君主施 行“仁政”; 3)儒家得到大发展,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 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限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 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活跃,将“礼” 系统化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束 缚。课标要求源自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个考点: 考点1、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的原因; 考点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考点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 1)汲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2)汉初经济凋敝,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黄老之学的内容: 治身(皇帝之学)、治国(老子之学,“无为而无不为”) 3、影响:
二、董仲舒的儒学:
1、形成:(思想来源) 2、内容: 基础: 核心: 基本主张: 3、特点或实质: 4、影响: 1)发展光大了儒学; 2)适应了汉武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 而获得独尊的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主流地位。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汲取秦朝只采取法家暴政而亡的教训; 2)黄老之学不适应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诸子并存不利于汉武帝加强集权; 3)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 要(强化皇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 立大一统帝国,稳定统治秩序)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 沿黄河北岸前进,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 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 胁。 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 奴境千余里, 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 河西的 匈奴贵族损失惨重。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深入到 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经过这次战 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 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董仲舒新儒学
思想主张
1、 春秋大一统 “儒学独尊”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人君实行仁政、 德政 4、“三纲五常”
作用
思想统一,文化专 制,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抑制暴 天=君 政;缓和阶级矛盾 减轻负担,缓和矛 盾,改善生活 为人处事标准
君权
中央 集权
统一
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必修三
春秋战国
中 国 传 统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专题一
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的思想
传统思想的奠基与儒 家思想的形成发展 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进一步改造 转型与成熟
西汉时期 隋唐时期 两宋时期
新儒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明清时期
进步思想
注入活力
主线: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演变
第3讲
必修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