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西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7页整理与复习“倍数与因数,2,3,5的倍数特点,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合数”等内容及练习五的相关内容。
教材提示
复习课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材在那个地点设置了3道题:
第1道题,确实是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并找到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形成倍数和因数的知识体系。
第2题的练习中找2,3,5的倍数特点。
并通过议一议来找到2,5和3,5的公倍数。
把2,3,5的倍数特点的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3题是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来练习质数、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
同时要把复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复习的方法。
在练习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把握2、3、5倍数的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本单元的要紧知识点,在回忆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系统把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能用网络图整理所学的知识,并明白得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课件。
学生预备: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先初步回忆所学的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
让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可能的回答:1、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明白倍数和因数是相互的。
2、认识了质数和合数。
3、认识了公因数和公倍数。
2.引入新课:这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课。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回忆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作一个提示性回忆,如此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先以课件出示第15页第1题。
要求学生先与同伴交流你在本单元里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如何样学习这些知识的?知识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学生交流,然后引导汇报。
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整理。
(课件展现)
设计意图:采纳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整理知识。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刻,摸索的空间,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巩固新知:
1、出示第15页第2题。
让学生先填一填。
然后同位相互说一说你如此填写的理由。
学生先独立完成,同位交流。
最后小组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如下:
(1)2的倍数特点是,个位是0,2,4,6,8的数。
(2)3的倍数特点是:所有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3)5的倍数特点:个位是0或5的数。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2,5的公倍数是多少?如何求2,5的公倍数?3,5的公倍数是多少?如何求3,5的公倍数?
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汇报、总结方法:
(1)求2,5的公倍数,能够先求2的倍数,再从2的倍数里找5的倍数。
也能够依照2和5的倍数特点中找共同的特点,确实是个位是0。
(2)找3,5的公倍数。
能够先找3的倍数,再从3的倍数里找个位是0或5的数。
2.出示第15页第3题。
如何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用什么方法?要注意些什么?
汇报总结方法:用短除法去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先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
把除数乘起来的积确实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除数与余数的乘积确实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要求学生先在草稿本上练习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后集体汇报交流。
学生在草稿本上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课件出示第16页练习五的第3题。
提出启发性问题:求至少多少时刻又同时发车。
确实是求到什么就能够了?
引导学生明白得:求5和8的最小公倍数。
提出要求:在草稿本上求出结果。
再汇报交流。
出示第16页练习五的第4题。
要求学生先理清题目中所提示的条件,再猜出号码。
(119,这是一个火警。
)
5.同学们,你们明白陈景润吗?请同学们阅读第17页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再告诉我陈景润的奉献是什么?
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确实是每个大于4的偶数是两个奇质数的和。
教师出示验证试题,让学生练习验证:
8=()+()12=()+()24=()+()
学生验证并汇报结果。
(四)达标反馈
习题;1.1.54÷9=6,()是6和()的倍数,()和()是54的因数。
2.16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20以内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
4.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它的长和宽差不多上质数,那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答案:1、54 9 6 9
2、8 48
3、15
4、长:7厘米宽:3厘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是整理与复习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点?
引导学生总结:1、通过倍数和因数,认识了质数、合数。
还会分解质因数。
并通过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找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通过倍数,明白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不是所有的奇数差不多上质数,所有的偶数差不多上合数。
如2是偶数并它是质数。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成,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牢固地经历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五的第1、2两题。
2.1-20(含1和20),质数有(),合数有()。
3.在一个长30厘米,宽12米的长方形鱼塘的四角和四条边上种树,若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相等,最少要种树多少棵?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96,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答案:2. 质数:2,3,5,7,11,13,17,19
合数:4,6,8,9,10,12,14,15,16,18,20
3. 30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6,因此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6米。
树的棵数:30÷6=5(棵)12÷6=2(棵)5×2+2×2=1 4(棵)
4. 96÷(3+1)=24 24×3=72 24和72的最小公倍数是72。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本节整理与复习课,而整理与复习是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以达到知识的在序和易于把握。
因此本节课有如下两点:第一:先回忆复习,再引导整理。
要多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再通过复习时,让学生先填一填,把2,3,5的倍数特点,及2,5和3,5的公倍数。
并拓展延伸,认识和把握同时2、3、5的倍数。
教师以强调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顺利完成本节教学。
第二:小组合作,和谐进展。
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复习,然后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出题考对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或同位互帮互学的基础上,达到共同的进行与进展。
教学资源:
选择“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填在下面各题的括号里。
1、1不是(),不是(),也不是(),1是()。
2、2是(),也是()。
3、8是(),也是();8是16的(),也是2的()。
答案:1. 1不是质数,不是合数,也不是偶数,是奇数。
2. 2是偶数,也是质数。
3. 8是偶数,也是合数;8是16的因数,也是2的倍数。
资料链接:
公因数小常识
公因数,又称公约数。
在数论的叙述中,假如n和d差不多上整数,而且存在某个整数c,使得n = cd,就说d是n的一个因数,或说n 是d的一个倍数,记作d|n(读作d整除n)。
假如d|a且d|b,我们就称d 是a和b的一个公因数。
依照裴蜀定理,对每一对整数a,b,都有一个公因数d,使得d = ax+by,其中x和y是某些整数,同时a和b的每一个公因数都能整除那个d。
於是d的绝对值叫做最大公因数。
求几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把它们的所有共有的质因数连乘,所得的积确实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