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同步学案:第6单元+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学习目标导航]
课标解读1.梳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成就,构建“时空观念”,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医疗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现代医疗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党和政府、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在抗疫胜利中的作用,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内容: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
2.表现
(1)西方国家
①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③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搭建医疗网络、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等。
②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医疗扶贫力度等方面不断发展。
③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全民病有所医,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使得绝大多数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计划免疫有什么作用?
提示:有效控制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缩影。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其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知识点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影响表现
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②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④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⑥中国人口平均寿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科学处理垃圾等做法在城市中推广,乡村卫生条件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①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②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③注重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
2021年春,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给全国人民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哈尔滨、绥化、石家庄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为重灾区,但我们最终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控制住疫情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依靠群众;科学依法有序防控;等等。
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英国公共卫生事业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英国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的关于建立惠及大众的免费医疗体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于1948年通过了“全民健康服务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为所需者提供免费医疗。
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会由政府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高素质医护队伍。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规定某些医疗项目实行收费服务,不过基本的医护费用仍然由国家负担,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6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特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立法手段推动;覆盖面广(惠及大众);种类多;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
2.论证观点农村医疗保障建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
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
1951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
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
1965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
--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
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有研究者认为“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这一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确实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其中多样性是指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
层次性是指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
■素养形成···································································
全面认识现代医疗体系
1.内涵:现代医疗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
2.特征
(1)机构完备,覆盖面广。
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完善了各级医疗组织,构建基本覆盖的各级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
(2)统筹规划,措施多样。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各国政府既注重治疗,
又规划免疫,还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
(3)社会服务,规范管理。
二战后各国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级机构的服务职能凸显,我国各级卫生机构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内容。
同时政府规范药品的收费,保障药品供应,加大医疗扶贫的力度。
(4)全民医保,全面覆盖。
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欧美国家开始形成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
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1.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其发展至关重要。
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4.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增强自身体质、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灵健康,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5.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其快速发展是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取得快速进展,故选D项。
] 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延安医科大学题词,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当时题词的原文是( )
A.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B.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C.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D.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B[1941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延安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答案为B项。
] 3.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
A.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标志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
C[根据“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可知,该宣传画是宣扬卫生观念,所以能够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这只是一幅宣传画,A、B、D三项中的说法均无法确定,排除。
]
4.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这是指( )
A.断肢再植手术B.针刺麻醉
C.人工合成牛胰岛素D.试管婴儿
C[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5年”“人工合成蛋白质”可判断这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故选C项。
]
5.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是( )
A.绿色军装成为流行服饰
B.科学处理垃圾等方法推广
C.重视农村基本医疗保障
D.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是青年人最崇拜的服装,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B项正确;重视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属于国家行为,不属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D两项。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极端落后。
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
1951年,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大力训练“接生员”等初级卫生人员,号召个体医生组建“联合诊所”。
195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
它们基本是在乡政府领导下,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保健费,便可享受免费预防保健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的服务。
到1956年底,这些省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医务人员约10万人。
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
随后,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
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20-30%,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
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号召个体医生组建‘联合诊所’”得出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根据“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得出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根据“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得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第(2)问,根据材料可分别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等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1)特点: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2)意义: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