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者(producer)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等) 消费者(consumer) 分解者(decomposer) (微生物) 无机界 组成生态系统的四大要素 :
生态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生物群落之 间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能量、物质 的输出、输入,生物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以及 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 衡关系。
物质在体内蓄积的量与其暴露时间、摄入量、 生物半减期等有密切关系。
暴露量大、生物半减期长、暴露时间长,在 体内蓄积量大,易发生慢性中毒。
对于具体某毒物来说,暴露浓度相对稳定、
生物半减期为一常数,这时是否发生慢性中
毒就取决于暴露时间。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
(三)岩石圈(lithosphere)
通常指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构成。 岩浆岩是由地球深处的炽热岩浆侵入地壳或 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的岩石,化学组成以 Si02为主。 沉积岩由沉积在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物质固 结而形成的岩石。大多含有动植物化石。占 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地表分布面积的 75%。所含矿产极为丰富,如煤、石油等。
生态系统组成
环境部分
(无机环境)
阳光、大气、水分、土壤和 营养物质等
植物
生态 系统
生物部分
(生物群落)
生产者
细菌 一级消费者 消费者 二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
(还原者)
各种微生物
二、生态环境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定义: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 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 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 ——环境卫生学的核心内容和长期 的根本任务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分类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 自然界存在的各种事物,它们是天然形成 的,。(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 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 lithosphere 、生物圈-biosphere)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 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锐减。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 不久以前,专家们在太平洋紫杉树和马达 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 成分 我国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繁多,尤为人 们注意的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鳍豚、 水杉、银杏、银杉等;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
是生物生存、活动、繁衍正常进行的基础 是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
(二)食物链(food chain)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 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 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 物种群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食物链对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累积起重要作 用。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和行为等第一类因 素 婴幼儿和老人对环境有害因素的作用往往 有更高的易感性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 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 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 4000名死亡者中,80%以上患有心脏或呼 吸系统疾患。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环境与健康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 的总和。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 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对 立统一关系。 人类依赖环境,受到环境的影响,不断 适应环境;同时,人类又在与自然界的长 期斗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改造环境,成 为自然界的主人。 但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过程中也对环 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使环境遭受严重 破坏。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 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 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 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 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 多样的生物种群; 生态系统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 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 迫时出现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 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人合一的 观点,即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人体和环境相互依存性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是统一的
英国地球化学家H anmilton分析了 220名英国人血液 与地壳中元素的含 量,发现人体血液 中60多种元素含 量与地壳中这些元 素的含量有明显的 相关性。
生物放大作用 (biomagnification)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 在生物体中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 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 加很多倍。
主要是通过食物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易被生物体吸收
进入生物体的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食物中毒(Food posioning)
遗传因素
遗传缺陷的个体对某些特定的环境因素特 别敏感 先天性缺乏α 1-抗胰蛋白酶的个体,对刺 激性气体非常敏感,易造成肺的损伤;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对硝 基苯类化合物及多种氧化物的损害异常敏 感; 显性慢性乙酰化状态,对芳香胺化合物敏 感,易发生膀胱癌。
二、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 一般特征
(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表示环境污染物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剂量—— 指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的量。
与机体出现各种有害效应最为密切的是 有害物质到达靶器官(组织)的数量,但 实际测定中有很多困难,因此在实际应用
往往采用暴露剂量。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人体对环境有害物质暴露 量的增加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变化。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 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 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 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由于人类在改造环境过程中所带来的新的环境 问题,生态系统是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和
流行的重要基础。
深入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阐明其相互作 用规律,对于更好地利用有益因素,避免有害 因素,消除环境污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constitu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humankind)
(一)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 包括整个大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 层、热层、逸散层 各种气体:O2、N2、Ar、CO2、CH4等
未观察到有害效应的剂量
no-observed-adversed-effect level,NOAEL
摄入量减少到致使体内最大蓄积量低于产 生有害效应的水平,长期作用也不会对机 体产生有害效应。该摄入剂量或浓度则被 称为未观察到有害效应的剂量(noobserved-adversed-effect level, NOAEL)或浓度,亦称阈下剂量(浓度)。 它是制定环境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 重要依据。
(1)无效应负荷, (2)生理性波动, (3)代偿状态, (4)患病, (5)死亡
(1)无效应负荷, (2)生理性波动, (3)代偿状态, (4)患病, (5)死亡
预防医学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代
偿状态(临床前期-preclinical phase)的
早期敏感指标。
很多慢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 公害病等在代偿状态时早期发现,对于预防 这类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
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
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 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 因称之为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 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与人相互依存
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它 生物之间互为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受益。 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人对环境有很强的依 赖性。 人类要善待地球,与环境和谐相处。
(三)环境与人体相互作用
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1 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profitable factors),抵御不利因素(harmful factors) 2 向大自然索取,过度开发资源而破坏生态 环境
生物放大作用多通过食物链进行
环境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时,不对该
生物体造成致命伤害
世界上已确认的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如 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 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 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三)生态系统健康
功能受损的累加(体内毒物量未见增加,
但对机体的功能损伤作用累加)。
(三)健康效应谱和敏感人群
1. 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 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 现出的征象。它反映了环境污染引起的健 康危害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开 发资源、创造财富→过度开发引起环境破 坏→危害人类健康。
1
环境的改变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生理调节适应环境变化
如初次进入高原地区通过加快血液循环、 增加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等适应缺 氧环境
2 若环境因素作用强度超出机体自身的调节 能力,则出现有害的健康效应,如功能异 常、组织结构损伤
(二)水圈(hydrosphere) 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还有大气中的水 水圈中的总水量1.36亿km3,覆盖地球 面积的71%。 海水占97.41%, 除海洋以外的地表水约 3500多万km3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 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一部分已遭到较严重的 污染。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 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而随之增加的关系。 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如:随着镉摄入量的增加,引起肾皮质损 害的人数随之增加
总的来说,有三种类型的化合物,它们的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曲线是不同的。 无阈值化合物 阈值化合物 必需元素
(四)人群易感性 (susceptibility)
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 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susceptive group) (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 况、生理机能状态、遗传因素(易感基因) 等有关。可粗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和行为 (如吸烟、饮酒、膳食和运动习惯)等因素。 第二类是遗传因素
无阈值化合物指遗传毒性致癌物。从理 论上说,一个致癌物分子即可能在一个细 胞引发肿瘤,因此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
(二)作用时间和蓄积效应
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 下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 时间包括 暴露频度和暴露期两个要素。
理论上讲,化学性污染物进入机体经历六 个生物半减期后,在体内最大可能的蓄积 量趋于稳定。 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 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