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9fb0cb61a37f111f1855ba3.png)
教学内容
一、国民经济总流程
重点和知识点:分别存在二、三、四部门的国民经济循环运行的条件
一、 国民收入的概念
重点和知识点: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等概念的含义
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重点和知识点:产品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及其它们的计算结果的货币价值的调整。
三、 国民收入核算中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编号: 1011007
《宏观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程考试标准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懂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其基本理论、原理和定理等,并能应用它们来分析国内外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作用。
二、考试方法
本课程一般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也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
三、试题类型
本课程可采用以下题型中的若干题型命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国民经济各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它们的核算方法。
重点和知识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工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
相互关系。
第二章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古典宏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定律和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消费与投资理论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8eb1a8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d.png)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rù xué kǎo shì)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kǎoshì)科目代码:[ ] 考试(kǎoshì)科目名称:传播学概论(gàilùn)一、试卷(shìjuàn)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20分,共40分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 30分,共3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考查考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科发展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传媒事件、案例和文本内容,解决现实传播问题的能力。
3.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阐释能力。
●考试内容(一)传播学的对象、基本问题和主要学派1.有关传播概念(gàiniàn)的多种观点2.传播(chuánbō)的界定与本质3.人类传播简史: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guòchéng)和规律4.传播学的诞生背景(bèijǐng)及早期学术思想源流5.传播学的奠基者、学科开创者及其主要(zhǔyào)贡献6.传播学学术流派、范式及其观点7.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二)信息、符号与讯息1.信息的界定2.信息的特征及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3.信息与讯息、信号4.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5.象征性社会互动(三)传播的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的定义、过程和相关理论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社会功能3.群体传播的定义、特点及传播机制4.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形式与功能5.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与发展过程(四)传播过程与模式1.有关传播过程的几种观点2.传播模式的类型3.线性模式(móshì)的经典类型——5W模式(móshì)的内容和意义4.香农-韦弗模式的结构、内容(nèiróng)和意义5.循环与互动模式(móshì)的经典类型——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xúnhuán)模式的内容6.社会系统模式的经典类型——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及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结构、内容和意义(五)大众传播的功能与社会影响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2.赖特的“四功能说”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5.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6.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7.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六)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3.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4.媒介组织及其结构5.把关人理论(七)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1.传播者的界定(jiè dìnɡ)以及传者与施控、受控2.几种主要(zhǔyào)的媒介受控形式3.报刊的四种(sì zhǒnɡ)理论及其修正、发展(fāzhǎn)与批评(八)受众(shòu zhònɡ)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2.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3.几种主要的受众观4.分众理论及其研究5.使用与满足理论(九)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的类型2.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3.魔弹论的社会背景、理论支撑、实现的条件及主要观点4.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5.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6.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与休眠效果7.几种主要的传播技巧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8.传播对象对传播效果的制约9.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0.沉默的螺旋理论与舆论研究11.培养理论12.新闻(xīnwén)框架与框架效果13.知识沟、数字(shùzì)沟理论14.第三(dì sān)人效果理论(十)国际(guójì)传播和全球(quánqiú)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3.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4.“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5.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6.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7.文化帝国主义问题内容总结(1)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传播学概论一、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 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研究》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 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研究》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fed663e844769eae009ed74.png)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传媒经济学专业《传媒经济研究》科目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及要求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传媒经济学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传媒产业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掌握,要求考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传媒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及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传媒产业的需求与供给1.传媒产品的特征2.传媒产品的受众市场变化与传媒产品的需求弹性3.传媒产品的生产及双边市场特征第二部分各传媒子行业的经营与管理1. 电子媒体经营管理创新2. 纸质媒体经营管理创新3. 互联网媒体经营管理4. 自媒体运营管理5. 数字媒体运营管理6. 融媒体运营与管理第三部分传媒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1. 传媒市场结构2. 传媒市场行为3. 传媒市场绩效第四部分传媒制度与传媒政策1. 政府规制2. 传媒制度改革3. 广电政策演变4. 新闻出版政策演变5. 网络视听政策演变6. 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第五部分传媒产业资本运营1. 传媒产业投融资渠道与模式2. 传媒上市公司财务分析3. 版权价值评估与运营第六部分媒体融合实践1.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2. 融媒体平台建设3. 媒体融合与内容运营创新4. 媒体融合与组织管理创新5. 媒体融合与商业模式变革6. 新型主流媒体生态圈构建第七部分传媒新业态1. 智媒时代的技术升级与传媒应用2. 智慧城市与智慧媒体的融合进展3. 传媒新业态发展动力4. 传媒新业态商业模式5. 传媒新业态发展趋势三、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4686e02227916888486d7c9.png)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原理考试科目代码:[849]一、考试要求:着重考核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经济问题、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一)微观经济学第1章绪论第2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第3章消费者行为第4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附录:需求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第5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第6章生产第7章生产成本附录:生产与成本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第8章利润最大化与竞争性供给第9章竞争性市场分析第10章市场势力:垄断和买方垄断第11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附录:纵向联合厂商第12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第13章博弈论与竞争策略第14章投入要素市场第15章投资、时间与资本市场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第17章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第18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二)宏观经济学第1章导论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第3章增长与积累第4章增长与政策第5章总供给与总需求第6章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第7章失业第8章通货膨胀第9章政策预览第10章收入与支出第11章货币、利息与收入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第13章国际联系第14章消费与储蓄第15章投资支出第16章货币需求第17章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第18章政策第19章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第20章国家债务第21章衰退与萧条第22章通货膨胀与恶性通货膨胀第23章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第24章前沿课题三、试卷结构: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b)题型结构a:名词解释(15分)b:简答题(35分)c:计算题(35分)d:分析题(45分)e:论述题(20分)四、参考书目(1)平狄克,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第8版).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12版). 2017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自命题科目《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doc
![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自命题科目《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485e2f3b1a37f111f1855bb1.png)
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自命题科目《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现代微观经济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阿.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垄断竞争理论以后才逐步形成完整体系的。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奠定基础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经济学发展的简单过程,形成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许多问题在探索之中,国内外都无成功经验,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一些弱点和消极方面,因而必须对市场经济及其运行加强研究和管理,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这里如何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何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学习西方经济学,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和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情,完整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利用我们所学的经济理论和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失业理论,通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均衡价格理论;需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市场均衡理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理论(IS-LM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AD–AS模型;经济增长理论。
管理与经济学部2018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自命题科目大纲
![管理与经济学部2018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自命题科目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b95ff46294dd88d0d26b8f.png)
管理与经济学部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业务课程大纲课程编号:831 课程名称:宏微观经济学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本课程考试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以微观经济学为主。
主要考察考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具备较好的记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150分)1.市场供求原理: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需求、供给弹性分析及应用2.消费者经济行为:消费者选择、就业和投资决策3.生产者经济行为: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及企业经营决策分析4.产品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及完全垄断产品市场厂商经营决策分析5.市场与政府: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外部效应、公共物品6.国民经济核算及简单宏观经济模型7.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8.公共财政与货币银行9.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0.国际经济其中:第1、5部分约占15%;第2~4部分约占55%;第6~10部分约占30%。
三、试卷题型及比例1.名词解释、选择题或判断题(约占30%)2.简答题、论述题(约占40%)3.计算题(约占30%)四、考试形式及时间考试形式均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1.陈通,宏微观经济学(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陈通,宏微观经济学习题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3.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六、专业课无辅导课程编号:832 课程名称:运筹学基础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要求考生应能对运筹学的基本内容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的掌握比较牢固并能融会贯通,基本方法和运算熟练。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150分)1.线性规划模型、图解法、单纯形法原理、单纯形表计算、对偶理论、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线性整数规划、线性目标规划模型。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大纲:《传播实务》无删节版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大纲:《传播实务》无删节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37e7681ed9ad51f01df215.png)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传播实务大纲《传播实务》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传播实务》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媒教育、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实务》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理论的应用、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与公关传播、传媒教育、传媒经济、传媒政策法规等。
要求考生能了解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使用理论和方法来观察传播与媒介状况、分析传播与媒介问题、改进传播与媒介实践等的能力。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指定选作一(传播学专业【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指定选作二(传媒经济学专业)主要考查考生对传媒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传媒教育专业)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学校教育的媒介视角及媒介性质解读;个人在传播媒介及所营造世界中的地位。
指定选作四(传播学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法律基础部分,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涵盖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法、知识产权法、刑法、诉讼法等领域。
指定选作五(新媒体专业01新媒体产业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相关基础理论,新媒体主要构成部分,新媒体与社会的主要关系三个部分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媒体相关的基本理论、新媒体基本构成以及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从基本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新媒体的现象,把握新媒体的现状,分析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考试的内容※公共部分(80分)(一)传播理论在媒介实践中的应用1.媒介规范理论2.受众理论3.效果理论4.媒介产业经济学理论5.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批判理论6.与媒介研究相关的文化与社会理论7.其他理论(二)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1.问卷调查及其他社会调查统计方法2.实验法3.内容分析法4.符号学与文本分析法5.深度访谈、民族志与质化的社会调查方法6.个案研究法7.其他方法※指定选作一(传播学专业【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一)传播与政治1.传媒制度、传媒政策与传媒发展战略2.舆论及其引导3.政治传播的策略与效果4.全球传播、文化帝国主义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5.其他相关课题(二)传播与经济1.媒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3.媒介生产与媒介生态4.媒介经营管理与跨国媒介集团5.其他相关课题(三)传播与社会1.社会阶层与媒介2.发展传播学的批评与更新3.媒介素养与受众研究4.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应用5.其他相关课题(四)传播与文化1.大众文化研究2.媒介伦理3.性别理论、亚文化与大众媒介4.符号学与媒介5.其他相关课题※指定选作二(传媒经济学专业)(一)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二)传媒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三)双元产品理论(四)传媒市场分析(五)受众分析(六)传媒组织扩张与规模经济(七)传媒产业价值链(八)传媒产业资本运营(九)政府规制与传媒体制改革(十)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保护(十一)国际文化市场(十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十三)文化影视项目管理(十四)信息技术与传媒产业融合(十五)传媒经济前沿案例※指定选作三(传媒教育专业)(一)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1.伊尼斯的传播偏向思想2.麦克卢汉对媒介形式的认识3.第二媒介时代的媒介与传播(二)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1.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2.苏格拉底式对话与孔子的师生对话3.柏拉图洞穴假说及其教育学上的意义4.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等教育思想(三)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1.身体语言、言语与口耳相传媒介2.印刷术之前的媒介3.印刷媒介4.电子媒介5.数字化媒介(四)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1.口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2.书面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3.电子媒介中的人4.数字化媒介中的人5.媒介教育影响的冲突(五)学校教育的媒介视角及媒介性质解读1.学校里的传播媒介及其教育本质2.从媒介自身性质看学校教育的局限3.媒介教育功能的国家整合、社会整合与学校自身整合(六)个人在传播媒介及所营造世界中的地位1.传播媒介与"童年的消逝"2.世界与媒介化世界3.个人与媒介化个人4.公民的媒介素养※指定选作四(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1.法和法律2.法的本质和特征3.权利和义务4.法律价值5.人权6.法治和法制7.法律运行8.权力分割与制衡9.立法、执法、司法10.法的适用11.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12.法律关系13.法律要素14.法系15.公民基本权利16.国家结构17.宪政18.宪法的概念与地位19.政治权利与自由20.国际人权公约21.表达自由人权标准22.宪法审查制度2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24.行政权力25.行政行为26.行政程序27.民法基本原则28.民事活动29.民事法律关系30.民事主体及民事主体的名誉权、肖像权31.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32.民事法律行为33.民事责任34.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的构成35.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意义36.著作权的权利构成37.作者的种类38.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39.著作权的法定许可40.著作权的合理适用41.侵犯著作权的行为42.中国的诉讼制度43.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参加人44.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45.刑事诉讼的基本过程46.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47.各类诉讼的基本原则48.有关侵犯公民人身权、著作权的犯罪行为※指定选作五(交叉学科新媒体专业01新媒体产业方向)(一)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定义2.新媒体构成要素3.新媒体发展的原因4.新媒体的特征(二)新媒体产业运营1.网络与新媒体2.新媒体内容运营的新特征3.新媒体业务类型和产品策划的流程4、新媒体终端的类型,新终端对新媒体运营的影响5、新媒体的互动营销6、新媒体的用户需求(三)新媒体的市场发展1.互联网新媒体市场发展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2.广播电视新媒体市场发展数字电视,IPTV,OTTTV3.移动新媒体市场发展手机游戏、地图服务、移动支付等(四)新媒体与社会1.新媒体与经济2.新媒体与文化3.新媒体与科技三、考试的基本题型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
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试大纲
![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baa9771ed630b1c59eeb59b.png)
2018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试大纲经济学综合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四部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一、考试要求:学生应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学中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的分歧及其原因,并学会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
二、考试大纲:(一)序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意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看宏观经济学的流派与方法之争;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和基本事实。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其他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可支配收入(DPI)等;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价格指数的构造、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CPI、PPI和GDP消涨指数等)、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等。
(三)总产出-总支出模型:产品市场均衡宏观均衡的概念和含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总产出-总支出模型和乘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财政政策;乘数-加速数原理。
(四)货币、利息和收入:IS-LM模型商品市场均衡和IS曲线;货币市场均衡和LM曲线;IS-LM模型的含义及其均衡;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
(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于IS-LM模型的分析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财政政策和挤出效应;其他宏观政策及其不同政策搭配。
(六)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和国际收支平衡曲线;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克鲁格曼金三角及其政策含义。
(七)总供给:工资、价格和失业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其意义;工资-失业的关系;工资和价格为什么粘性;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以及货币扩张的效应;供给冲击对经济的影响;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c770a6727284b73f242507d.png)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一)新媒体的技术文化发展史
1.互联网
2.万维网
3.手机
4.个人电脑
5.APP与客户端
6.基于电脑及手机的媒介生产的转型与发展
(二)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数字新闻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2.网络新闻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3.新闻网站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4.新闻客户端的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三)媒介融合的理论、实务与发展
1.媒介融合的理论与历史
2.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3.媒介融合与报纸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4.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融合
5.三网融合
(四)移动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1.移动新闻的概念与发展
2.新媒体公民新闻的出现
3.社交媒体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4.移动新闻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五)新媒体传播环境与版权、新闻伦理及网络舆情
1.数字版权
2.防火墙
3.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与传播伦理
4.新媒体事件
5.网络舆情
(六)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实务与理论建设
1.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特点
2.微博、QQ、人人网、微信的中国发展
3.中国手机媒体的发展特点
4.网络视频和视频网站的中国特点和传播模式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中国传媒大学801《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801《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e105277168884868762d61d.png)
中国传媒大学801《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考中传,找凯程. 凯程中传考研2014成功录取18人,其中凯程在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广告学等专业获得多个状元和探花,中传考研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其中录取的学生55%是二本跨专业,所以同学们不用担心本科及专业,选择你热爱的专业,在集训营加油复习,定可成功.Ⅰ.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产生的许多经济理论。
它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消费者使用其收入的原则;各种商品价格的形成;价格在厂商考虑其产品种类和数量中的作用;市场中某种产品的数量和厂商的数量、规模的确定;工人工资和土地地租的决定等。
由于所有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价格,关系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关系到价格形成与变动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行为,因此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市场各类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讨论,主要研究经济中如何通过价格机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线索为:当事人行为—供给与需求—价格—资源配置。
一、经济学导论(一)考试要求了解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的分类、不同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等基本概念。
(二)考试要点1 经济学研究对象(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①经济资源的希缺性与选择行为经济资源的希缺性含义及选择行为的必然性。
②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及何时生产。
③经济学的定义(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①选择与机会成本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学含义与机会成本递增法则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与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3)资源的配置、利用与经济体制①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②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各自特点。
(4)经济学分类①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②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2)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3)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4)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5)经济模型二、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考试要求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含义及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各种因素;掌握政府制定的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概念及政府税收对经济的影响;熟练掌握均衡价格理论,并能运用其解释和预测价格变动的方向;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计算,及其与销售收益的关系也要求熟练掌握并运用。
传媒经济管理考试大纲
![传媒经济管理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328ba80722192e4536f6b0.png)
《传媒经济管理》考试大纲第l章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2章传媒分析:从传播工具到用户终端
第3章受众需求与接触点整合
第4章传媒盈利模式:立体化整合
第5章传媒经营规模与范围:最优边界
第6章完全竞争的传媒市场
第7章垄断竞争的传媒市场
第8章完全垄断的传媒市场
第9章寡头垄断的传媒市场
第10章传媒市场结构与业绩的度量
第11章传媒产权分析:联盟与并购
第12章传媒监管“双轨制”:放松与强化
第13章传媒管理研究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
第14章政策和制度对传媒管理的影响
第15章传媒管理学研究的具体问题
——人际关系管理问题
——财务管理问题
——战略管理问题
——传媒产品管理问题
——跨国传媒管理问题
——市场营销与品牌塑造问题
——传媒公司财务与价值评估问题
第16章传媒管理与技术
第17章传媒管理和公共利益
第18章特定传媒行业的管理问题
第19章传媒管理学的分析工具
第20章传媒管理学的定性研究
第21章传媒管理学定量研究
第22章传媒经济与管理学的未来方向。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939ce9a5fbfc77da369b131.png)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本课程为经济系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经济及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64 学时,4 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经济模型的推导,在此基础上能应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读相关的经济问题。
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等数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作为先导课程。
本课程主修教材为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五第版),参考教材为厉以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评价目标】1. 识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和和中间产品2.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五种指标,投资-储蓄恒等式,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3.运用:利用投资储蓄恒等式分析经济问题4.综合:会用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计算.【主要内容】本章的内容有:一是宏观经济学概述,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的比较、宏观经济学发展概述;二是国内生产总值,内容涉及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核算方法、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三是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投资-储蓄恒等式.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评价目标】1识记:均衡产出、消费函数、投资乘数2理解理解均衡产出的条件,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乘数.3运用:利用均衡国民收入公式、乘数公式计算,用有关消费理论解释经济现象【主要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均衡产出,对其概念及均衡条件的理解;二是消费理论,涉及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等概念、四种消费理论;三是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乘数.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评价目标】1.识记:资本的边际效率、IS 曲线、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流域流动编好陷阱、LM 曲线2.理解:I S 曲线的推导及IS 曲线的移动,LM 曲线的推导及LM 曲线的移动,IS -LM 模型3.运用:利用IS-LM 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和非均衡的情形.4.综合:利用有关参数的变化计算并分析IS 曲线及LM 曲线的移动情况,会运用IS-LM 模型计算二部门、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主要内容】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最重要的一章,为以后各章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一是投资需求函数的推导,二是IS 曲线的推导及移动,三是LM 曲线的推导及移动,四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及IS-LM 模型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评价目标】L识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凯恩斯极端、古典主义极端、挤出效应.2理解:用IS-LM 图形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及凯恩斯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的关系,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两种政策混合使用3运用:针对两种政策的特征和局限性,结合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用IS-LM 图形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怎样混合使用.4综合:利用IS-LM 模型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利用IS-LM 模型根据给定的目标分析应采取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本章利用IS-LM 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出两种政策单独使用都有其局限性,两种政策应根据经济运行财政部混合使用,具体包括: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二是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三是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分析,四是两利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评价目标】L识记: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功能财政、货币创造乘数2理解: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财政政策工具的种类,自动稳定器功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局限性,功能财政与平衡财政的区别银行存款的多倍派生存款功能及货币创造乘数,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3运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解读我国或外国所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4综合:针对给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相应的数据,计算并分析应实行具体的经济政策,利用给定的货币创造乘数计算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内容】本章是在上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其内容有: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财政政策实践,涉及财政的构成及财政政策工具、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及预算盈余、赤字与公债等三是货币政策实践涉及到西方银行体系、货币创造乘数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等;另本章还有两个内容即资本证券市场和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演变要求学生只作一般了解.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评价目标】L识记:总需求曲线、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宏观生产函数、潜在产量、长期总供给曲线2理解:两种方法即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用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劳动力市场均衡,凯恩斯主义的短期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3运用运用总需求—供给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4.综合:比较IS-LM 模型和AD-AS 模型的异同,比较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认识的不同【主要内容】本章是在IS-LM 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总需求曲线及推导二是总供给的一般说明,包括宏观生产函数、潜在产量、劳动力市场均衡等三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四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与古典模型;五是凯恩斯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六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反应,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是不同的.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评价目标】L识记:失业、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奔腾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动态总需求曲线、动态总供给曲线、牺牲率2理解:经济学上对失业的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8f80d23482fb4daa58d4ba7.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大纲课程编号:042007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48 学时总学分: 4开课学期:2007-2008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人力管理、旅游管理大纲执笔人:牛利民参加人:卢剑鸿、牛利民大纲审核人:朱国兴编写时间:2007-5-3(一)、考试大纲的编写说明1、本学科的性质及其在本学科专业中的地位随着我国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很多专业都带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尤其是经济和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当然也不能例外,本门课程是该专业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一个基础性的作用,而且该学科在学生的就业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为该课程是很多经济类职业考试的指定教材,特别是考研和金融机构类的考试;而且该课程是我国学生和学员认识西方经济社会制度的开端,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无法忽略的影响。
总之,该课程对学生及其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2、本大纲的编写依据和适用范围本大纲的编写依据是我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以及我校学生的就业特点作为参考,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适用范围是人力管理、旅游管理等。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能够识别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能够记忆和理解GDP的含义及核算方法,能够记忆和理解GNP、NDP、PI、DPI等概念,能够推导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能够区别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能够记忆和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能够记忆和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够识别其他消费理论的不同,能够区别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
会推导各种乘数公式。
能够区别各种乘数之间的不同。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能够记忆和理解投资的决定因素,知道IS曲线的含义,能够推导IS曲线方程,能够理解利率的决定原因,知道LM曲线的含义及数学推导,知道IS-LM曲线的相互作用及能够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理解和记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的含义及影响,能够用几何法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能够用几何法分析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经验--新祥旭考研辅导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经验--新祥旭考研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0866d6064431b90d6c85c791.png)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经验考试科目+招生人数专业代码020205本专业招生4人研究方向01产业系统理论02文化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303数学三④801西方经济学复试科目9001经济学综合复试参考书目产业经济学9001经济学综合(含系统经济知识)①《现代产业组织》(第1版)卡尔顿中国人民大学②《系统经济学史:1985-2012》(第1版)昝廷全同等学力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微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
备注本专业学制2年,招生总人数中包含推免生1人。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学习方法: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真题的使用方法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023年中国传媒大学应用经济学备考指南:参考目录、复试方案以及考研真题
![2023年中国传媒大学应用经济学备考指南:参考目录、复试方案以及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29da3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7.png)
2023年中国传媒⼤学应⽤经济学备考指南:参考⽬录、复试⽅案以及考研真题⼀、专业介绍及研究⽅向(⼀)专业介绍中国传媒⼤学应⽤经济学硕⼠点是在产业经济学硕⼠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产业经济学硕⼠研究⽣专业从 2007 年开始招收⾸届学⽣,迄今已经为社会输送了逾 50 多名优秀的经济学硕⼠,2010 年学校获得了应⽤经济学⼀级学科的硕⼠学位授予点。
中国传媒⼤学拥有多层次的经济学类⼈才学历教育,学历层次齐全,体系完善,学历教育接续性好。
本科层⾯有经济学专业(传媒经济⽅向)、数字经济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贸易⽅向);硕⼠层⾯有应⽤经济学专业(产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向、国际⽂化贸易⽅向)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国际媒体商务、数字贸易);博⼠层⾯有传媒经济学专业。
中国传媒⼤学本科经济学专业是校级特⾊专业,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办学特⾊和较⾼的社会知名度。
本专业具有较⾼的国际化⽔平。
2015 年开展并完成了教育部教学改⾰项⽬《经济学专业传媒经济国际化综合改⾰》,⽬前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学、考⽂垂⼤学等国外名校联合运⾏硕⼠研究⽣培养项⽬,并开展校际间的科研合作,进⾏⼴泛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应⽤经济学⼈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研究⽅向和内容01 产业经济⽅向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关系的规律、产业本⾝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本⽅向重点研究⽂化传媒产业的产业发展规律及组织运营与管理,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02 数字经济⽅向从⼴义上说数字经济是现代经济的⼀种新经济形态,从狭义上说数字经济创造了⼀个新的产业范畴。
数字经济创新和重构着传统经济,呈现出新的经济现象。
本⽅向主要研究数字经济下的消费、⽣产、交换和分配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平台经济的特征与规律、互联⽹产业组织与结构、产业互联⽹的发展趋势与特征、数字经济中的⽣产组织变⾰、⽹络消费的特征与发展、⽹络交易平台的发展、数字鸿沟下的收⼊分配变化、数字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等。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49c44f9d15abe23482f4d38.png)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二节商品第三节货币第四节价值规律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第三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第四节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五节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第五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第一节资本的循环第二节资本的周转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特征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第三节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点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四节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五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第一节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国有企业改革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以问题为主,不分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第二节政府的经济职能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和目标第四节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说明:1.本大纲章节按招生目录所指定的第八、九版教材做的排序。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da60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9.png)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招生专业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招生专业方向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c3001f9524de518974b7d00.png)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招生专业方向介绍产业经济学(020205)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它以特定的产业为研究对象,专注于研究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和策略行为选择、市场绩效评价以及政府对于产业的管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产业组织政策在维护竞争和实现规模经济上的作用。
1.产业系统理论方向产业经济系统分析是我国开拓的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根据目前产业经济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力量,本学科已经制定了产业经济学科长期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已确定以下研究内容为长期发展的重点:(1)利用产业经济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产业经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2)运用系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产业经济系统进行层次划分,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并进行不同层次产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管控分析和博弈分析;(3)特别以传媒产业为例,建立产业政策决策支持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产业经济系统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
本专业方向的特色是以产业经济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有针对性的经济学模型为研究工具,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理解释、预测与决策支持。
本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宽厚的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产业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产业经济系统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适合从事各种产业系统的分析和政策设计。
2.文化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方向本专业方向一直致力于将规范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范式应用于对文化、传媒产业的研究,研究上述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策略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发展,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验证依据。
本专业方向研究的重点:(1)企业策略行为研究;(2)产业组织政策研究;(3)文化产业成长与竞争力研究;(4)三网融合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本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围绕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时突出博弈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在产业经济活动分析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贴现率 以上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效果和局限性。 b.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道义劝告 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托宾 q 理论 财富效应 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 ④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内部时滞 外部时滞 ⑤货币政策执行规则的选择 单一规则 相机抉择 2.财政政策的效果:IS-LM 分析 (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①什么是“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 IS-LM 模型中,若 LM 曲 线不变,向右移动 IS 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 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了原有的成熟效应,从而财政支出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小于不考虑货币 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 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②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 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2)财政政策的效果与 LM 曲线斜率的关系 ①一般情况:IS 曲线不变时,LM 曲线越陡,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②极端古典主义情形(垂直的 LM 曲线):完全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③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 LM 曲线):零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3)财政政策的效果与 IS 曲线斜率的关系 IS 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IS 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 影响就越大。 3.货币政策的效果:IS-LM 分析 (1)货币政策的效果与 LM 曲线斜率的关系 ①一般情形:在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斜率越小,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反 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②极端古典主义情形(垂直的 LM 曲线):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③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 LM 曲线):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②投资函数 I=I(r)=I0-hr(h>0) (2)IS 曲线 ①IS 曲线的含义 ②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及 IS 曲线的推导 ③IS 曲线的斜率及影响 IS 曲线的斜率的因素 ④IS 曲线的移动 (3)IS 曲线之外的点:产品市场的失衡 2.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①凯恩斯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 货币交易需求、货币谨慎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 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③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曲线 (2)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均衡利率的决定 (3)LM 曲线 ①LM 曲线的含义 ②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及 LM 曲线的推导 ③LM 曲线的斜率及影响 LM 曲线斜率的因素 ④LM 曲线的移动 ⑤LM 曲线之外的点:货币市场的失衡 3.双重市场均衡:IS—LM 分析 (1)双重市场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 (2)非均衡利率与收入的调整 (3)均衡利率与收入的变动 IS、LM 曲线的移动会导致均衡利率和收入变动。 四、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消费和投资 (一)考试要求 了解影响投资的政策因素及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了解影响住宅投资的因素和存货投资的类型;掌握 消费者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的基本原理。 (二)考试要点 1.消费与储蓄 (1)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 (2)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 2.投资需求 (1)固定投资 (2)住宅投资 (3)存货投资 五、国民收入决定理论:AD-AS 模型 (一)考试要求 了解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含义;了解庇古的财富效应、凯恩斯的利率效应、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 与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关系;了解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假设前提的区别;掌握总需求曲线和 总需求函数的推导方法;掌握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方法,并能运用古典主义和凯恩斯
主义总供给曲线的差异来说明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在政策主张上的分歧;熟练运用 AD、AS 曲线分析 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就业量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
(二)考试要求 1.总需求(AD)和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 的依存关系的曲线。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3)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 ①庇古的财富效应 ②凯恩斯的利率效应 ③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 (4)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①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当政府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时,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②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2.总供给(AS)和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总供给曲线和总供给函数 ①总供给 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②总供给曲线 描述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 ③总供给函数 (2)劳动市场 ①劳动的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②劳动的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 ③劳动市场的均衡 (3)古典的总供给曲线(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①古典的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前提 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即货币工资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化。 ②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4)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短期的总供给曲线) ①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前提 货币工资具有刚性,即货币工资并不像古典理论所认为的那样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化。 ②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一般情形和极端情形) (5)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3.AD—AS 分析 (1)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①古典情形 ②极端凯恩斯情形
(2)货币政策的效果与 IS 曲线斜率的关系 LM 曲线斜率不变时,IS 曲线斜率越小,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 曲线斜率 越大,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小。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七、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和宏观经济政策 (一)考试要求 了解开放经济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了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假设条件和主要缺陷;掌 握外部均衡曲线的推导;掌握斯旺曲线、米得冲突、丁伯根原则和蒙代尔“政策分派”原理;掌握宏观经 济政策国际协调得必要性和主要内容;熟练运用 IS-LM-BP 曲线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对一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均衡得不同作用;熟练掌握不同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 经济政策实施效果得影响;熟练掌握“三元悖论”。 (二)考试要点 1.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1)外部均衡曲线的推导 ①外部均衡曲线的推导 ②决定 BP 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 边际进口倾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 (2)汇率变动对 IS、BP 曲线的影响 (3)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IS—LM-BP 曲线的推导 2.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内外均衡 ①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含义 ②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 相互协调 相互冲突 ③米德冲突 在米德分析中,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在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 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下,用一种政策工具同时解决两个目标,会使决策者面临两 难处境。 ④丁伯根原则 要实现 N 个政策目标,至少需要有相互独立的 N 种政策工具。 ⑤斯旺曲线 斯旺曲线说明仅使用一种政策工具来解决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问题是不可能的。 ⑥蒙代尔的“政策分派”原理 政策工具应与其最能发挥作用的目标相匹配。 政策工具应该指派给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政策目标,如把财政政策指派给内部均衡目标,把货币政策 指派给外部均衡目标。 (2)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①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不同资本流动状况下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不同资本流动状况下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国民收入核算原理 (一)考试要求 了解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掌握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各种收入恒等式;熟练掌握 GDP、GNP 的含义以及与 GDP、GNP 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考试要点 1.总产出及其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 ②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③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联系与区别 ④GDP 的价格矫正 (2)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①生产法 ②支出法 ③收入法 (3)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 ①国内生产净值(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 ②国民收入(NI) ③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GDP 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2.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循环图及收入恒等式 C+I=C+S (2)三部门经济循环流程图及收入恒等式 C+I+G=C+S+T (3)四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C+I+G+X=C+S+T+M 二、收入与支出 (一)考试要求 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的含 义;熟练掌握两部门、三部门与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各种乘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二)考试要点 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1)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消费函数的形式、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储蓄函数的形式、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③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C+S=Y APC+APS=1 MPC+MPS=1 (3)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①均衡条件 AE=NI 或 I=S ②均衡的国民收入 (4)两部门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民收入的变动:乘数原理 ①乘数的含义 ②乘数效应的解释 ③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MULT1=1/(1-MPC)=1/MPS 2.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1)政府收入、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 ①税收与国民收入不相关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②税收与国民收入相关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①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 ②政府税收乘数 ③平衡预算乘数 3.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1)进口函数与出口函数 ①进口函数 ②出口函数 (2)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四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①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 ②税收乘数 ③进口乘数 ④出口乘数 三、IS—LM 模型 (一)考试要求 了解决定投资的因素、投资函数的形式;掌握 IS、LM 曲线的含义、性质与特征;掌握 IS、LM 曲线的 推导方法;熟练运用 IS-LM 模型计算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 (二)考试要点 1.产品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1)投资的决定 ①影响投资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的预期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