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状况及归向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状况及归向选
择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异化和扭曲,在高等教育功能、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上等方面都均有体现,应通过完善国家政策、确立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培育青年学生的个性精神等方式来还原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现实状况;归向选择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层次,在教育系统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研究高等教育价值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全方位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教育的经济功能增强,科技理性被倡导,人力资源开发普遍受重视。
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被推向了社会的中心。
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将高等教育经济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强调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和价值时,人们同时发现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被歪曲、践踏,科学理性凌驾于人文关怀,工具价值席卷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价值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见。
高等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和高等教育主体及其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在其现实性上,多元化的高等
教育价值取向是不能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往往存在畸轻畸重、矛盾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现代社会,这种矛盾冲突更加尖锐。
重视这样一种冲突的意义在于,它己经成为高等教育主体现实抉择的一种强有力的逻辑。
二、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状况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矛盾冲突的,这体现在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公平价值与效益价值、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对峙冲突的多个维度。
但是,各个维度的冲突并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最后凝聚成国家、学校、个人三类主要高等教育主体之间的冲突(因为在实践领域这些价值取向最终要表现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学校、个人的高等教育行为)。
只是由于国家与学校、个人地位的不对等性,这种“冲突”又是以一种“非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也就是说,国家与学校、个人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并不表现为国家教育政策与学校、个人教育行为的直接对立,而是表现为学校、个人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被动适应以及由此带来的迟滞社会发展的长效性严重后果。
首先,从人才培养模式看,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有通才模式与专才模式之分。
由于受苏联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专才培养模式。
在必须“通过满足政府部门的专业化人才需要来寻求经济成功和生活保障”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自己的学习中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修养。
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从长远来看,是无益于社会发展的。
因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只具有人类智慧和技巧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感到自己和别人之间融洽无间:具
有一种人类和谐。
其次,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的,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
”然而,由于国家对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在资金和政策投入上的明显倾斜,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上一度出现了盲目升格的现象。
一些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量的高等专科学校盲目升格为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遵从社会分工的逻辑,不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个人职业功能何以会出现危机。
再次,从高等教育功能看,高等教育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科研与教学相比,通常能给社会带来更直接、更显著的效益。
因此,国家往往把一所高校的科研成果作为评价其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准。
这样,高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大学声誉,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及特权,纷纷以科研为重点进行着激烈的角逐,而教学则无足轻重,成了科研的附庸。
科研不仅被看作大学存在的支柱,更是教师的生命。
当然,不排除一部分教师出于学术的探索兴趣执著不已,但更多的教师则把科研异化为对职称、声望、金钱的追求。
科研被严重地扭曲,“重科研轻教学”在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过于功利的“科研”,虽然给教师、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时的利益,但我们也正在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