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步检测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六单元《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步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y ì)名 为.(w éi)欢几何 板滞.(zh ì)
B .羽觞.(h ú) 惠.(hu ì)连 天伦之乐.(l è)事
C .雅.(y ǎ)怀 逆.(n ì)旅 慷慨.(k ǎi )
D .冠(gu ān)冕堂皇 否(p ǐ)极泰来 塞(s ài )外
【答案】 B (觞:sh āng )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有以也 良:善意。

B .何伸.雅怀 伸:抒发.
C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面积。

D .幽赏..未已 幽赏:幽幽地欣赏。

【答案】 B (A 良:确实;C 大块:大自然;D 幽赏:欣赏幽美的景色)
3.下列加点字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块假我以文章..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D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飞羽觞而醉月
B .秉烛夜游
C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答案】 D(A 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醉观;B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C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的一项是( )
A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B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答案】 B (A 项比喻、反问;B 项引用典故;C 项对偶、拟人;D 项比喻、拟人)
6.下面内容有一项没有运用典故,请选出来( )
A.古人秉烛夜游
B.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C.罚依金谷酒数
D.飞羽觞而醉月
【答案】D(A项出自《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B项引用了“大小谢”的典故;C项引用了“晋石崇宴客洛阳金谷涧园,赋诗不成者罚酒三觞"的典故;D项描写的是当时作者行酒如飞、醉于月下的乐事,不是典故)
7.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组是( )
①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③⑤⑥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
【答案】D(全文仅②句流露出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其他内容均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一个“夫"字领起,从抒发个人的感慨入手。

这两句运用比喻,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
B.在作者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遗憾
C.“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是说自己写的诗,高于谢灵运,使谢灵运看了会感到羞惭
D.“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一个“飞”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兄弟们痛饮狂欢的欢乐场景
【答案】C(是说自己写的诗,不如谢灵运)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9~12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9.作者认为古人在夜里秉烛夜游,及时行乐是有道理的.谈谈
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苦短,转瞬即逝,趁大好光阴,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珍惜生活,不应蹉跎岁月或无所事事,更不要消极度日.
10.文中引用谢惠连、谢灵运两个典故,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李白借谢惠连以赞喻众弟之才华,借谢灵运以自喻,实则表明自己才华横溢,技压群芳。

11.下列对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写诗人与堂弟们春夜宴饮于桃花园,畅叙天伦之乐的情趣,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情怀。

B.诗人以主要笔墨写景,结合叙事、抒情,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
C.诗人以议论开头,发出“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夜宴,过渡自然,结构分明。

D.诗中用了不少典故,但读来顺畅,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B(“以主要笔墨写景”不对)
12.翻译下列句子。

(1)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观赏幽美的景色还没有完结,高谈阔论又转入清雅。

(2)故而古人手持烛火做长夜之游,是确实有原因的。

(3)聚会在桃花芬芳的名园,畅叙这兄弟间的天伦之乐.
(4)没有美妙的诗章,怎样抒发风雅的情怀?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夫爝火①在缥烟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塘漏若鼷穴,一墣之所能塞也.及至火之燔孟诸而炎云台,水决九江而渐荆州,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诸御鞅复于简公曰:“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

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一人。

”简公不听。

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中,而弑简公于朝.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

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

"公以告子家驹。

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

"遂兴兵以救之。

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两人构怨,廷杀宰予,简公遇杀.两家斗鸡,郈公作难,鲁昭公出走。

祸生而不早灭,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故蠹蝝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人皆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

晋公子重耳过曹,曹君欲见其骿胁③使之袒而捕鱼。

厘负羁止之曰:“公子非常也,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

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君弗听。

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

身死人手,社稷为墟,祸生于袒而捕鱼。

听厘负羁之言,则无亡患矣.
患祸之所由来者,万端无方。

是故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挂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啮,圣人见之密,故万物莫能伤也.太宰子朱侍饭于令尹子国,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

明日,子朱辞官而归.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

辞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

”明年,伏郎尹而笞之三百。

夫仕者先避之,见终始微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有删改)【注】①爝火:小的火焰。

②金距:金属尖爪。

③骿胁:肋骨并成一片。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浼.者多矣浼:沾染,污染
B.蚊虻走.牛羊走:使…奔跑
C.人皆务.于救患之备务:致力,努力
D.圣人见之密.密:秘密,机密
【答案】D(密:精到,细致)
14.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不知敬小”和“知使患无生”的一组是( )
A.①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一人
②曹君欲见其骿胁使之袒而捕鱼
B.①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中,而弑简公于朝
②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C.①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
②子朱辞官而归
D.①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
②伏郎尹而笞之三百
【答案】C(A.全不能;B。

①不能;D。

②不能。


1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的怨恨或错误就如刚燃起的火焰和池塘堤坝上的小漏洞,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处理,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灾祸。

简公之死就证明了这一点。

B.在季氏与郈氏两家的争斗事件的处理中,鲁昭公偏听偏信,不听子家驹之言,最终引发民怨而亡国。

一场小小的斗鸡使他失去了一个国家.
C.厘负羁识时知人,预见到了重耳的将来并指出了曹君行为的不当,可谓有先见之明,但曹君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D.子朱之所以能够认清令尹子国的真实面目,远离凌辱,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从细节中预知祸患的存在并预先采取了相应措施.
【答案】B(“最终引发民怨而亡国”不合文意。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公子非常也,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等到祸事闹大以后,竟会导致国家灭亡。

(2)公子重耳不是一般的人物,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才。

如果今天对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后患。

参考译文:
小小的火焰在刚刚点燃冒起细烟之时,只用一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坝的漏洞像老鼠洞那么大时,只需一块土就可堵塞。

但等到火势烧及孟诸,蔓延的范围有云梦泽那么大一片,洪水从九江决口,泛滥淹没整个荆州,那时即使调动全国所有军队也都无法扑灭堵塞。

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诸御鞅向齐简公报告:“陈成常和宰予,他们两人互相憎恨,积怨很深,我怕他们两人会作乱而殃及国家。

君王不如除掉他们其中一个。

”简公不听。

没过多久,陈成常果然在庭院里杀死宰予,并在朝廷上杀死齐简公。

这就是不懂得谨慎处理小事而造成的祸害.
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

郈昭伯非常愤怒,在鲁昭公面前中伤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跳祭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已很久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

”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君王您又怎么能对付得了呢?”鲁昭公不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

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如果无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

”于是发兵去救助季平子。

战争的结果是,郈昭伯战败被杀死,鲁昭伯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所以这场灾难的发生,开始于鸡爪(斗鸡这样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陈成常和宰予结下怨仇,造成宰予被杀于朝廷中,齐简公为此
遭到杀害.季氏和郈氏斗鸡,引起郈昭伯发难,鲁昭公出逃.祸患的苗子不及时扑灭,就会像火碰上干燥物、水遇上低湿处一样,蔓延扩散开来,以至不可收拾。

蛀虫白蚁咬啮,会裂损毁坏房梁柱子;蚊虫牛虻叮咬,会引起牛羊痛得乱蹦乱跑。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竭力做到对祸患的防备和阻止,但却没有人懂得怎样使祸患从根本上不发生。

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经过曹国,曹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骈生肋骨,就有意让重耳裸露着上身下河去捉鱼。

这时釐负羁劝说道:“公子重耳是非同一般的人物,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之才.如果今天对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后患。

”曹君不听劝告。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取得了君位,果然对曹国发起了攻击,灭亡了曹国。

曹君也身死于他人之手,曹国变为一片虚墟,而这灾祸正是由让重耳袒露骈生肋骨下水捉鱼引起。

如果当初曹君听了釐负羁的劝告,曹国就不会有这样的灾祸了。

祸患的由来,各种各样没有固定的方式。

所以圣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简出来避免凌辱,静心安适以等待时机.而小人不知道祸福产生的由来,常常是轻举妄动自投罗网,有时尽管千方百计加以防范,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大墙的倒塌往往起因于一条小小的裂缝;剑的折断常常是因为它本身已有缺损处了.所以圣人的预见往往非常精到细致,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

楚国的太宰子朱侍候令尹子国用餐,子国尝了一口羹汤后感到汤太烫,就拿杯子里的汤水向子朱浇去.第二天,子朱便辞去了太宰的职务,回家去了。

他的仆人问:“楚国太宰的职务不易谋得,你为何辞官离去?”子朱解释说:“令尹子国的行为轻浮,傲慢无礼,他要想侮辱人是非常容易的。

”第二年,子国果然强令郎尹爬伏在地,并打了他三百鞭子。

所以说,明察事理的人总是预先避免祸患的发生,并善于从事情开始的细微之处预料到事物发展的结果。

四、语言表达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括荸荠的功用,每点不超过5个字。

荸荠有什么功用呢?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吴人种以之沃田。

”明朝王世懋《瓜蔬疏》说,荸荠“吴中最盛,远货京师,为珍品,色红嫩而甘者为上”,连京城里的人也喜欢吃它.许多医书里讲它是一种味甘性寒的良药,具有清热、润燥、开胃、化痰之类功效,可治黄疸、止痢疾等。

现代人认为,荸荠富含蛋白质、脂肪、糖、胡萝卜素、维生素B、C等,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食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肥田②食用③药用
18.请以“社会承传"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赵孟的墨迹显露出多重人格结构的聚合,这种现象虽然与“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观点相悖,却清楚地显示了个体人格受制于社会承传这一文化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社会承传制约着个体人格这一文化特征,清楚地显示在赵孟的墨迹显露出多重人格结构聚合的现象中,虽然这种现象与“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观点相悖。

19.阅读下面的学校义工活动倡议书,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论酷暑还是严冬,不论车流滚滚还是雾霾重重,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整洁环境,环卫工人始终奋战在城市的第一线,我们应当向他们表达最真挚的问候和敬意。

学校团委发起关爱环卫工人的义工服务活动,感谢他们为城市环境付出的努力,营造关爱环卫工人的氛围,并带动市民从我做起,爱护环境。

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走向街头,切身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向环卫工人赠送生活用品, 向市民宣传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1)请为本次活动的义工招募拟一条宣传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以学校校刊编辑部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对此次活动进行点评,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青春似火引燃爱,爱心献给环卫工/把爱献给城市美容师。

(2)要点提示:从为环卫工人送温暖、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和同
学受到教育等方面选二点作答.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忍耐的底线、让步的底线、堕落的底线、底线告急、守住做人的底线……我们从大量的用例中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限度的、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线,简言之就是“最低界线”.关于底线,你也许不无见闻和体验、感受和思考。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

③文体自选。

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首先要弄清楚“底线”这一概念的倾向性,“最低”、“不可再逾越一步”决定了它是一个“低调”的词语.比如“守住做人的底线”,是讲做人的最低标准或最起码的标准.其次,要能领会“底线”一词中所隐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当人们提出必须坚守某个方面的底线时,说明这方面的问题已经颇为严重了,再发展下去就十分危险了,因而表现出深深的悲悯和忧虑,在进行强烈批判的基础上大声疾呼。

再次,要懂得“底线告急”现象往往具有社会普泛性,因此选材上尽可能找人们广为关注的内容。

诸如“良心底线”、“教育收费的底线”、“贫富差距的底线”。

如果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也可以就近取材,如“学生的道德底线"、“好胜要强的底线"、“我们的身心承受底线”.还可以求异思维,如“仅仅退守底线就行了吗?”“杞人忧天说底线”、“底线还在向底下滑落",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