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学习的能力。

3.2利用课堂互动,培养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也是非常好的,课堂之中的互动分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前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后者则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不再害怕向老师提问,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数学绘本可以作为课堂之中互动探究的一个很好的媒介。

3.3利用生活元素降低学习压力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的列举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增强教学的代入感,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便于小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数学绘本就可以很好地将生活实例引入教学之中,绘本中的内容大多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例如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的找零、小朋友们分糖分蛋糕等实例。

将这些实例带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这样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和教授模式,让小学生既脱离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知识的环境,又让课堂学习更加有趣。

在学习“统计”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导入超市购物场景的绘本,让学生对绘本中人物所购买的的物品进行统计,并列出清单。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领略知识的要点,并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知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绘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很好地教学辅助手段,相信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能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洪瑶琪,周秋华.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活动中的价值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15-117.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高政娟
(甘肃省白银市育才学校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培育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列举出了相应的优化教学策略,旨在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139-01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一)教师忽略计算的重要作用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看重应用题内部的数量关系以及其所应用到的逻辑思维,并在小学数学的理论知识内容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这就使得在相关的计算方面,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被精简了许多,学生在实际的接收过程当中也存在着疑点与不懂之处。

(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项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接收知识的多少以及实际运用的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讲法与运算流程才能达到最大效用的发挥。

但现今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运算步骤的机械性罗列,制作精美、工整的板书让学生记笔记,对相同类型的计算题生搬硬套,这对于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会促使学生的计算思维僵化并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计算有抵触心理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计算作为最基础的一项能力,是教师以及家长都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一项内容。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正确以及运算过程中的不细心,导致计算题的正确率并不高,长此以往下去就会使得学生对于计算题失去兴趣,并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形成一个不良的恶性循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高效进行计算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增加与学生的课上互动
增加互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课堂中的参与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并不是独角戏的表演者,而是一门学科的领路人,对于学生应该起到启迪、引领的作用。

基于此,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使得数学课堂可以由以往的枯燥乏味变得趣味横生。

努力的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意识到数学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教师与学生积极转变角色
在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当中,滔滔不绝的角色永远是教师。

基于此现状,教师可以积极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在计算当中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并锻炼学生的实际解题思维讲述能力,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并努力从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使得自身的教学状态得以充实以及借鉴,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因材施教
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方面的指导,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以及课后复习的三个阶段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有效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高效、科学。

当学生习惯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其进行建模思维就能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把握。

不仅如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组内互相解决问题,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并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锻炼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同学们在组内进行探讨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并处理好分工步骤。

以达到锻炼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并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积累进行更进一步的教学优化与完善,使得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得以在科学化、完备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当中得到有效的提升与优化,以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以及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目的,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而负责,真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旬刊),2014(2):109.
[2]张龙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1(26):175.
[3]王霞.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4):67.
[4]廖秋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104.
[5]孙照欣.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No.636(16):93-94.
教学·信息
139
··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